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P10

  ..續本文上一頁沈沒,沈沒就是所緣境不現、沒有了,就是昏沈、打瞌睡了。「浮」動就是掉舉、打妄想了。

  

  心有時沈浮,「調適之法,其事雲何?」你想要把它調轉,叫它合適,怎麼辦呢?「心有時沈浮,爲調適故,上下安之,于行無失」,對于修行、修止並沒有過失。「若心浮動」,心裏面打妄想的時候,「可作意下著止之」,你就把心往下邊,放在臍輪、或者放在地輪,可以這樣對治。「若心沈沒,可上著止之」,就是昏沈的時候,像系心頂上,就可以放在頭頂上這樣子注意。

  

  「複次,若下著安心,利益衆多」,這個利益是很多的。心放在臍輪、或者丹田也可以、或者放在地輪也可以,這有很多的好處。略說有兩種:一、心容易得定,第二、衆病不生,很多的病痛都沒有了。所以靜坐的人要注意,心不要向上去,不要注意上部,注意下邊,這樣子對于身體的健康有幫助,還能夠治病。

  

  丁叁、體真止

  

  明修體真止者: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即是真,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爲止。(《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第一.大正46.467上)

  

  「丁叁、明修體真止者」,前面說系緣止、製心止,這兩個止簡單地說完了,現在說體真止。

  

  「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即是真,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爲」體真「止」,體真止是這樣意思。

  

  「體」是通達的意思,是明了的意思。「真」就是諸法畢竟空的意思;諸法畢竟空是諸法的真實相,所以叫做真。你通達了諸法畢竟空,把心住在畢竟空那裏,這就叫做「體真止」,是這樣意思。所以,這裏面包括觀的意思在裏邊。體真,就是觀真,觀一切法的真實相是觀真。觀真以後就停下來,不要繼續地觀,所以叫做體真止。大意就是這樣。

  

  「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這底下解釋,就是隨我們的內心所憶念的一切事物。「悉知從因緣生」,你完全要通達它是從因緣有的,它不是自然有的,是有因緣才有的。「無有自性」,這個所生法沒有自己的體性,那麼這個體性從那兒來的呢?從因緣來的。這個話就是這樣意思。譬如說這裏有燈,燈是個因緣所生法,離開了因緣、沒有燈自己的體性,就是這麼一句話。那麼離開了因緣,若有燈的體性,那叫做有自性。若是離開了因緣就沒有燈,那就是沒有自性,就是這麼回事。

  

  譬如拿我們人說,我們人在佛法來講,就是我們的煩惱和業力、加上父母的幫助,就成就了我們的身體了,我們的身體就是這麼因緣有的。如果離開了這個因緣,還有這個身體沒有?沒有了。所以觀察這個身體的自性就是無有少法可得,就是畢竟空了,就像虛空似的,沒有了。

  

  「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它是沒有自己的體性的。我認爲我這樣解釋就是解釋完了,我認爲這幾句話就是這樣解釋,就是解釋明白了,但是你們聽沒有聽明白?你聽明白沒有?這個無有自性這句話聽懂沒有?

  

  佛法是重視思惟的!也重視聞——聽聞、多聞,但是也重視思惟,你若多思惟就懂了,就會明白這個道理;你不思惟,就困難一點。有人問我:怎麼樣觀察這個身體是空的?自己觀察自己的身體是空的,怎麼樣觀?我說:你先不要觀察自己的身體是空的;你觀察別人的身體是空的,你容易觀。另外一個說法,父母觀察他的兒子身體是空的,容易觀;觀察他的兒女的身體是空的,是沒有自性的,也容易觀。你從這幾句話去思惟,也可能容易懂、容易明白一點。

  

  我說,我們人就是由自己的煩惱和業力、加上父母的幫助,成就這個身體。成就了以後,出胎以後,還要靠空氣、飲食來滋養他,他才能繼續長大。這可見,這個身體的生存要靠空氣、要靠飲食種種的條件,才能夠增長。這可見這個身體不是本身就這樣子的,是因緣的支持它。若把這個因緣的成就都還給因緣,剩下的就是你自己了。這樣說,把煩惱、業力歸于煩惱和業力,父母的那一部份還給父母,還有剩下什麼?我看看父母未生以前、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看一看。若是從「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中觀論》是這樣說,那麼就是無有少法可得!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這麼回事兒。所以色即是空,受想行識即是空,就是說觀察它自己的體性是沒有的。若觀察因緣,就是有了,因爲因緣和合,這件事就出現了。

  

  所以現在先觀察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有的,不管是什麼,一切法都是由因緣有。那麼,然後再觀察因緣有的事情的自性是什麼樣子的?這個自性,就是自己的體性。這個自,就是對他說的。有自就有他,是相對的。誰是他呢?就是因緣。所有的因緣都是他,去掉了他,剩下來就是自。那麼,去掉了他以後,什麼是自呢?沒有!沒有自,沒有自己。

  

  譬如說我現在兜兒裏有一千塊錢,但是我是從某甲那裏借來五百塊、從某乙那裏借來五百塊。有人問我:「你有沒有錢?」我說:「有錢。」「有多少錢?」我說:「我有一千塊。」這某甲和某乙一談,他說:「他借我五百塊。」某乙也說:「他借我五百塊。」那麼,加起來就是一千塊。那麼某甲和某乙說:「你一毫錢也沒有啊!你都是借來的。所以你實在來說是一個窮光蛋!你沒有錢哪,有錢是假的。」假者,借也。那麼這樣說,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因緣有的:我們自己的業力和煩惱這算因,父母是緣,從這因緣有的。那麼,這個身體完全還給因緣了,還有什麼?沒有了啊,無有少法可得!就是畢竟空了!

  

  所以「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那麼你這個心,一切法都空了,還有什麼可取著、可分別呢?沒有色了、也沒有受想行識,都是空無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是不可得的;色聲香味觸法也是不可得的;乃至佛也是因緣有的,也是不可得的。所以心就不取著了,沒有法可執著。我們用手拿東西,這個取是用手去拿東西,叫取來了。現在說用心,你用心去抓東西,沒有法可得,都是自性空的。所以,「則心不取」。

  

  「若心不取」,這是聖人的境界!聖人才能這樣子。大阿羅漢一切法不受,這個受就是取,一切法他都不受,他那個心就遊于畢竟空。「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這是《華嚴經》上的話,那他就是不取,心裏不取。不取,這是聖人的境界,這是真實的,「即是真」。我們凡夫都是虛妄的,都是假的。「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這一切虛妄分別都沒有了,「故名爲」體真「止」。

  

  我現在心裏又有個故事要講,不過我這樣講,恐怕很難講得完了。我們現在想要增加一天,增加一天也還是講不完,但是我這個故事要講。

  

  這個故事,是洞山禅師和另外一個上座參禅。說是神秀禅師他沒有得到衣缽,慧能禅師得到衣缽了,就是因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得了衣缽。但是,洞山禅師說:「本來無一物,也不能拿到衣缽的,也不能傳給他衣缽的。」爲什麼呢?「本來無一物也不能夠得衣缽!」所以下邊還應該有一句話。那麼怎麼樣才能得到衣缽、才夠資格傳給他衣缽呢?還應該有這麼一句話。那一句話應該怎麼講呢?

  

  這個時候,那個上座就說出來一句,這洞山禅師不滿意。

  

  那麼再說第二句,說第叁句……,說了九十六句,洞山禅師也不滿意。

  

  到最後說出一句,洞山禅師說:「這一句話可以了!」

  

  說:「你爲什麼不早說這一句呢?」早就是說不上來啊!

  

  那麼這時候,另外有一個學禅的人,就聽他們這兩個禅師在那裏談這些禅語。那九十六句話都聽到了,就是最後這一句沒聽到。他就向這個上座請求:「你最後這一句怎麼說的?說給我聽聽。」不說!怎麼也不說。但是那個學禅的人對這個上座非常恭敬,就給他做侍者,做了叁年,侍奉他、給他做雜事。侍奉這叁年內,他也不告訴他這一句話,最後這一句,就是洞山禅師滿意了的這一句話他不講。

  

  這時候這個上座有病了,這個學禅的人還侍奉他、服侍他的病。但這一天對這個上座說了:「我侍奉你叁年了,你今天有病了,我還是照顧你,請你把那一句話告訴我。」不告訴。

  

  說是:「我對你很有禮貌、很恭敬,這麼樣你還不告訴我,我現在要拿一個刀來,我去拿刀。」他就把刀拿來。

  

  說是:「你若是還不告訴我,我就殺掉你!」

  

  這時候這個上座緊張了,說:「你等一等!等一等!我告訴你!」他就等、拿著刀。

  

  他就說了,他說一句:「直饒將來,(亦無著處!)向何處著呢?」就算是我把那一句話拿來了,向什麼地方放呢?說這麼一句話。「直饒將來,向何處著?」說這個東西我就是拿來了,向什麼地方放呢?就是我這一句話說了,誰能聽見這句話呢?

  

  這什麼意思呢?就是悉知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的意思。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畢竟空的,誰能聽這句話呢?你一定要執著,要去聽最後這一句話怎麼妙,其實你是眼也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色也不可得、受想行識也不可得,這是《大般若經》上的話,《心經》也是這樣意思。誰能聽這句話呢?說這句話的人也是,眼耳鼻舌身意也是畢竟空的、色受想行識也是畢竟空的,誰能聽這句話?就是這麼個意思。這就叫做體真止。

  

  所以我們讀禅師的語錄,你若能把《大般若經》、《大智度論》這大乘經論裏邊佛的法語你能搞通了,你再去讀禅師語錄,就能知道東西南北了,不然的話就不一定。所以這裏說體真止:「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即是真,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體真止。」

  

  我們下邊說到我空觀、法空觀,其實主要就是自性空,觀一切法自性空的意思…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漫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