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9

  ..续本文上一页修止。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复次,以息或佛像为所缘。心有时沈浮,调适之法,其事云何?心有时沈浮,为调适故,上下安之,于行无失。若心浮动,可作意下着止之;若心沈没,可上着止之。复次,若下着安心,利益众多,略说有二:一者、心易得定,二者、众病不生。(节录《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大正46.492下)

  

  丁二、修制心止者:「心若静住,则不须制之,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修止」。修系缘止是有一个境界,有形相的境界作我们的所缘境。制心止以什么作我们的所缘境呢?以心。能缘的也是心、所缘的也是心。其实说是制心止也是可以、说系缘止也是可以,但是又有一点不同。有色法、有心法,系缘止是以色法——色声香味触——为所缘境;制心止是以心为所缘境。以心为所缘境,应该说比系缘止深了一点,稍微深了一点。应该是说,修系缘止过了一个时期,你再修制心止比较合适。若一开始修制心止,如果你能合适也是可以。那么这上面修制心止,它是怎么修法呢?

  

  

  「心若静住,则不须制之」,这个心它没有杂念,它很安静地安住在那里,那你就不需要约束它。「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只是把这个心静下来,凝静其心,一切乱想都停下来,就只此而已。「即是修止」,这就是修制心止。

  

  这底下,「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你心里面若一有妄念的时候,你就把这妄念停下来。「不令驰散」,不要叫它跑到外面的种种的境界上去散乱。「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就是《佛遗教经》上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以心是主、心是王。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所以佛就告诉我们:你好好地来管制你的心,就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

  

  如果你常常地修系缘止、修久了,然后你再修制心止,会感觉到很妙,会感觉到很微妙的。以心缘心,就是心注意自己的心在做什么;你一注意,心就没有妄念了。你自己可以问自己:「我的心在做什么?」这个时候就是所有的妄想都没有,它就会静下来。所以静坐的人修止,你不妨静一会儿,你就自己问自己:「我的心在做什么?」坐一会儿你就问这么一句,坐一会儿你就自己(舌头不要动)问一句。那么就帮助自己明静而住的心容易相续下去、不乱;就是偶然地它有了妄想,你容易发觉。

  

  因为初开始静坐的人,把这个学习来的静坐的方法记住了,一开始坐的时候,这个心还在这里,可能不会到一分钟心就跑了。如果是坐一个钟头,只有前面那几秒钟那个心在那里,其余的完全是打妄想。等到知道腿痛了才知道回来,心才会回来,初开始是这样子。但是你下坐再跑一跑,再坐就会好一点。你渐渐地、渐渐地就进步了。进步了的时候,你也多少地会尝到一点寂静乐,多少地会尝到一点。那么你若再修制心止,就会更感觉到妙、感觉到好。

  

  再下边,「复次,以息或佛像为所缘」,这多说这么几句。前面说系缘止,没有说到以息为所缘、没有说到以佛像为所缘,但是这两个所缘境也是很好。

  

  「息」,我们人有两个息。那两个息呢?就是我们这一口气呼出去(人与人不一样,有的人这个肺能容纳很多的气),你不要有意的呼这个气,让它自然地呼出去;呼、呼,不呼了,但是没有立刻地又吸进来,这时候有一个停止的一个阶段,这叫做息,这个息叫做「出息」。这个息以后,又把气又吸进来;吸、吸,不吸了,不吸又不立刻地呼出去,又有一个息,这叫入息。所以我们有一个出息、有一个入息,两个息。

  

  这两个息还不一样,小孩子(一两岁、两三岁的小孩子)他的入息长,他的息吸进来以后,要隔一会儿才呼出去,入息比较长;他那个气呼出去以后的那个息比较短,息有长短的不同。老年人就相反,老年人是把息呼出去以后这个息长;入进来、吸进来以后的这个息短,和小孩子是相反的。壮年人就不是,壮年人是相等的,出息、入息都差不多,是相等。你自己静坐的时候,会感觉出来。年纪大了,出息长、入息短。

  

  用息作所缘境,有不同的方法。一个是你坐下来的时候,舌头不要动,你就说两句话:「知息长、知息短;知息出、知息入」,说这么两句话。然后你就是注意,注意这个息由鼻至脐、由脐至鼻,它是一出一入,就注意。这个心就是这样子以出入息作所缘境,就这样就好了,这是一个方法。

  

  譬如睡了一夜的觉,这一夜的睡眠,早晨醒来以后,如果这个人他没有什么压力,环境对他都没有什么压力,他心情很平和,那么睡了一夜的觉,他睡醒了以后,他的杂念自然的会少。因为我们这个心有一种习惯——是等流性,有这种习惯。这个等流性,「流」,像水由东边向西流、由西边向东流,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子,由前流到后。《般若经》、或者是唯识的经论、或者《阿含经》,说我们的心如流水,它不是常恒住、不变易的,它是即生即灭、即生即灭这样子相续下去的,心是这样子,就像流水一直地流,它随时老是动的。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子在流,前面的流和后面的流是相等的,这叫等流。说我们这个心有等流性,怎么叫等流性呢?睡了一夜的觉,睡觉不作梦就没有妄想,那么睡醒了以后,也有相似的情形,就是妄想少。这样子,你起来静坐的时候,假设这个人的环境没有压力、很自在,坐下来的时候,就是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然后你就静下来,就是知、就是知,你心一直地是知。

  

  在《清净道论》上说一个譬喻。两夫妇玩秋千,玩秋千的时候,他的太太坐在那上面,他先生用手这么一推,这个秋千荡过去、又荡回来、荡过去,就是荡来荡去。那么这个先生坐在这里就看那个秋千从这里过,那边也不要看、那边也不要看,就是它从这儿经过,这样子。这个秋千在动,你只是一开始的时候用手推它一下,以后你就不要管它了嘛,你只是看它过来过去。说是你在修奢摩他,以出入息为所缘境的时候也这样子,它这个息自然地出、自然地入,你不要推动它,你只是看它在出入,这样子把这个心静下来。

  

  如果一个人生活自在一点,少欲知足的人,早晨起来这样做,心就能定下来。如果是妄念来了,自己挡不住,还是有妄想,怎么办呢?加上一点事情,就是你舌头不要动,息在出的时候、呼出去的时候,你心里面默念「出」,入的时候不要管它,只是说出;或者只说「入」也可以。这两个字说一个字,不要说两个字。这样子,你的注意强了,心也能静下来,就能把这妄念挡住它不起,这也是个方法。这是用出入息作所缘境。

  

  第二个方法就是我们平常数这一二三四五,这个方法也是好,就是数出入息。出息的时候数一,入息的时候数二,再出息的时候数三,就是这样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到十以后,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子。但是念力强的人、头脑好的人,也可以继续数下去,十一、十二……数到几千万也都可以,不过那是特殊的人,我们一般不要数太多。那么就数到十、再重头数。你掉过来数也可以,从十数,十九八七六这样数也可以。若是中间忽然间乱了,就放弃它、不要,再重头开始数。

  

  或者是你不要数这么多,数出息就不数入息,数入息就不数出息,这两个息数一个,这样数也是可以。

  

  还有一个方法:只数一四七。数一,这个息三次出入以后,再数四;数四,出入息又三次,然后再数七;这样子出入息又四次,这就从一到十了。这样子也可以。随自己怎么样合适,你就怎么样做。

  

  另外有一种情形:我们数一二三四五,心里紧张;一紧张,气就喘起来了,那就反倒是不能静坐了,你就不能数息,只好「知息出、知息入」这个可以用。这等于是六妙门里边那个「随」,数、随、止,等于是随的办法。

  

  这是用息作所缘境也是很好。其中也可以加上一个方法:由脐至鼻、由鼻至脐,这个息的出入,你不要注意鼻,就是注意腹部的脐,你注意这一部份,心不要向上面注意,只注意下边,注意这个脐,这样也是比较好,也可以这样做。这是说以息为所缘境。

  

  若以「佛像」为所缘境,也是好。《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宗喀巴大师他提倡以佛像为所缘境。以佛像为所缘境的办法,你可以各地方去看,或者是纸画的、木雕的、泥塑的都可以,你认为那一个你最欢喜的,你就取那一个佛的像。取那个佛的像,你就是用眼睛看,看完了,眼睛闭上再看;闭上看不清楚,再眼睛再看。就是这么样地看,几时闭上眼睛和睁眼睛看一样,这时候你就算毕业了。然后你就是回到你自己住的地方,把座位准备好,心里面一直地就想念这个像、念这个像。

  

  念这个像还有个问题,就是白天有光明的时候,你一注意,心里面就把这个像现出来了;但是若没有光的时候,就现不出来。没有日月灯的光明的时候,你心里面这个像就现不出来,就会有这个困难。那怎么办呢?如果你能够夜间用灯光也是可以。如果夜间不能用灯光,那怎么办呢?也有办法,就是白天取太阳的光明。在旷野的地方好,在城市里不太合适。旷野的地方,你卧在草地上,面向上,不要看太阳,天空里没有云,只是光明遍照的境界,你看这个光明,然后再闭上眼睛看光明。几时闭上眼睛和睁开眼睛一样,看见都是光明,就是夜间的时候,你一闭眼睛就是光明,这时候也就算毕业了。那么就是不管有没有日月灯的光明,你心里面有光明。你一闭上眼睛,这个佛像就很分明地现出来,就是一直地注意这个佛像,这样子。以佛像作所缘境也是好!当然这成功了就是念佛三昧了。这也是一个所缘境。

  

  「心有时沈浮,调适之法,其事云何?」我们静坐,你不管用什么作所缘境,我们初开始静坐的人,这个心有的时候就昏沉、有的时候就打妄想。「沈」就是…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