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10

  ..续本文上一页沈没,沈没就是所缘境不现、没有了,就是昏沉、打瞌睡了。「浮」动就是掉举、打妄想了。

  

  心有时沈浮,「调适之法,其事云何?」你想要把它调转,叫它合适,怎么办呢?「心有时沈浮,为调适故,上下安之,于行无失」,对于修行、修止并没有过失。「若心浮动」,心里面打妄想的时候,「可作意下着止之」,你就把心往下边,放在脐轮、或者放在地轮,可以这样对治。「若心沈没,可上着止之」,就是昏沉的时候,像系心顶上,就可以放在头顶上这样子注意。

  

  「复次,若下着安心,利益众多」,这个利益是很多的。心放在脐轮、或者丹田也可以、或者放在地轮也可以,这有很多的好处。略说有两种:一、心容易得定,第二、众病不生,很多的病痛都没有了。所以静坐的人要注意,心不要向上去,不要注意上部,注意下边,这样子对于身体的健康有帮助,还能够治病。

  

  丁三、体真止

  

  明修体真止者: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即是真,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第一.大正46.467上)

  

  「丁三、明修体真止者」,前面说系缘止、制心止,这两个止简单地说完了,现在说体真止。

  

  「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即是真,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体真「止」,体真止是这样意思。

  

  「体」是通达的意思,是明了的意思。「真」就是诸法毕竟空的意思;诸法毕竟空是诸法的真实相,所以叫做真。你通达了诸法毕竟空,把心住在毕竟空那里,这就叫做「体真止」,是这样意思。所以,这里面包括观的意思在里边。体真,就是观真,观一切法的真实相是观真。观真以后就停下来,不要继续地观,所以叫做体真止。大意就是这样。

  

  「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这底下解释,就是随我们的内心所忆念的一切事物。「悉知从因缘生」,你完全要通达它是从因缘有的,它不是自然有的,是有因缘才有的。「无有自性」,这个所生法没有自己的体性,那么这个体性从那儿来的呢?从因缘来的。这个话就是这样意思。譬如说这里有灯,灯是个因缘所生法,离开了因缘、没有灯自己的体性,就是这么一句话。那么离开了因缘,若有灯的体性,那叫做有自性。若是离开了因缘就没有灯,那就是没有自性,就是这么回事。

  

  譬如拿我们人说,我们人在佛法来讲,就是我们的烦恼和业力、加上父母的帮助,就成就了我们的身体了,我们的身体就是这么因缘有的。如果离开了这个因缘,还有这个身体没有?没有了。所以观察这个身体的自性就是无有少法可得,就是毕竟空了,就像虚空似的,没有了。

  

  「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它是没有自己的体性的。我认为我这样解释就是解释完了,我认为这几句话就是这样解释,就是解释明白了,但是你们听没有听明白?你听明白没有?这个无有自性这句话听懂没有?

  

  佛法是重视思惟的!也重视闻——听闻、多闻,但是也重视思惟,你若多思惟就懂了,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你不思惟,就困难一点。有人问我:怎么样观察这个身体是空的?自己观察自己的身体是空的,怎么样观?我说:你先不要观察自己的身体是空的;你观察别人的身体是空的,你容易观。另外一个说法,父母观察他的儿子身体是空的,容易观;观察他的儿女的身体是空的,是没有自性的,也容易观。你从这几句话去思惟,也可能容易懂、容易明白一点。

  

  我说,我们人就是由自己的烦恼和业力、加上父母的帮助,成就这个身体。成就了以后,出胎以后,还要靠空气、饮食来滋养他,他才能继续长大。这可见,这个身体的生存要靠空气、要靠饮食种种的条件,才能够增长。这可见这个身体不是本身就这样子的,是因缘的支持它。若把这个因缘的成就都还给因缘,剩下的就是你自己了。这样说,把烦恼、业力归于烦恼和业力,父母的那一部份还给父母,还有剩下什么?我看看父母未生以前、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看一看。若是从「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中观论》是这样说,那么就是无有少法可得!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这么回事儿。所以色即是空,受想行识即是空,就是说观察它自己的体性是没有的。若观察因缘,就是有了,因为因缘和合,这件事就出现了。

  

  所以现在先观察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有的,不管是什么,一切法都是由因缘有。那么,然后再观察因缘有的事情的自性是什么样子的?这个自性,就是自己的体性。这个自,就是对他说的。有自就有他,是相对的。谁是他呢?就是因缘。所有的因缘都是他,去掉了他,剩下来就是自。那么,去掉了他以后,什么是自呢?没有!没有自,没有自己。

  

  譬如说我现在兜儿里有一千块钱,但是我是从某甲那里借来五百块、从某乙那里借来五百块。有人问我:「你有没有钱?」我说:「有钱。」「有多少钱?」我说:「我有一千块。」这某甲和某乙一谈,他说:「他借我五百块。」某乙也说:「他借我五百块。」那么,加起来就是一千块。那么某甲和某乙说:「你一毫钱也没有啊!你都是借来的。所以你实在来说是一个穷光蛋!你没有钱哪,有钱是假的。」假者,借也。那么这样说,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因缘有的:我们自己的业力和烦恼这算因,父母是缘,从这因缘有的。那么,这个身体完全还给因缘了,还有什么?没有了啊,无有少法可得!就是毕竟空了!

  

  所以「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那么你这个心,一切法都空了,还有什么可取着、可分别呢?没有色了、也没有受想行识,都是空无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是不可得的;色声香味触法也是不可得的;乃至佛也是因缘有的,也是不可得的。所以心就不取着了,没有法可执着。我们用手拿东西,这个取是用手去拿东西,叫取来了。现在说用心,你用心去抓东西,没有法可得,都是自性空的。所以,「则心不取」。

  

  「若心不取」,这是圣人的境界!圣人才能这样子。大阿罗汉一切法不受,这个受就是取,一切法他都不受,他那个心就游于毕竟空。「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这是《华严经》上的话,那他就是不取,心里不取。不取,这是圣人的境界,这是真实的,「即是真」。我们凡夫都是虚妄的,都是假的。「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这一切虚妄分别都没有了,「故名为」体真「止」。

  

  我现在心里又有个故事要讲,不过我这样讲,恐怕很难讲得完了。我们现在想要增加一天,增加一天也还是讲不完,但是我这个故事要讲。

  

  这个故事,是洞山禅师和另外一个上座参禅。说是神秀禅师他没有得到衣钵,慧能禅师得到衣钵了,就是因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得了衣钵。但是,洞山禅师说:「本来无一物,也不能拿到衣钵的,也不能传给他衣钵的。」为什么呢?「本来无一物也不能够得衣钵!」所以下边还应该有一句话。那么怎么样才能得到衣钵、才够资格传给他衣钵呢?还应该有这么一句话。那一句话应该怎么讲呢?

  

  这个时候,那个上座就说出来一句,这洞山禅师不满意。

  

  那么再说第二句,说第三句……,说了九十六句,洞山禅师也不满意。

  

  到最后说出一句,洞山禅师说:「这一句话可以了!」

  

  说:「你为什么不早说这一句呢?」早就是说不上来啊!

  

  那么这时候,另外有一个学禅的人,就听他们这两个禅师在那里谈这些禅语。那九十六句话都听到了,就是最后这一句没听到。他就向这个上座请求:「你最后这一句怎么说的?说给我听听。」不说!怎么也不说。但是那个学禅的人对这个上座非常恭敬,就给他做侍者,做了三年,侍奉他、给他做杂事。侍奉这三年内,他也不告诉他这一句话,最后这一句,就是洞山禅师满意了的这一句话他不讲。

  

  这时候这个上座有病了,这个学禅的人还侍奉他、服侍他的病。但这一天对这个上座说了:「我侍奉你三年了,你今天有病了,我还是照顾你,请你把那一句话告诉我。」不告诉。

  

  说是:「我对你很有礼貌、很恭敬,这么样你还不告诉我,我现在要拿一个刀来,我去拿刀。」他就把刀拿来。

  

  说是:「你若是还不告诉我,我就杀掉你!」

  

  这时候这个上座紧张了,说:「你等一等!等一等!我告诉你!」他就等、拿着刀。

  

  他就说了,他说一句:「直饶将来,(亦无着处!)向何处着呢?」就算是我把那一句话拿来了,向什么地方放呢?说这么一句话。「直饶将来,向何处着?」说这个东西我就是拿来了,向什么地方放呢?就是我这一句话说了,谁能听见这句话呢?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悉知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的意思。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毕竟空的,谁能听这句话呢?你一定要执着,要去听最后这一句话怎么妙,其实你是眼也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色也不可得、受想行识也不可得,这是《大般若经》上的话,《心经》也是这样意思。谁能听这句话呢?说这句话的人也是,眼耳鼻舌身意也是毕竟空的、色受想行识也是毕竟空的,谁能听这句话?就是这么个意思。这就叫做体真止。

  

  所以我们读禅师的语录,你若能把《大般若经》、《大智度论》这大乘经论里边佛的法语你能搞通了,你再去读禅师语录,就能知道东西南北了,不然的话就不一定。所以这里说体真止:「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即是真,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体真止。」

  

  我们下边说到我空观、法空观,其实主要就是自性空,观一切法自性空的意思…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