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11

  ..续本文上一页。在这里也等于是讲了我空、法空了。一切法空,我也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不可得也是不可得,离一切分别相了。那么就是这样观,就是这样思惟分别。这样思惟分别,分别了一会儿、然后再修止;止了一会儿、再修观,就是这样修行。

  

  丙二、明证止深浅之相三   丁一、九心住

  

  九心住:一、内住,二、等住,三、安住,四、近住,五、调顺,六、寂静,七、最极寂静,八、专注一趣,九、等持。

  

  丙二、明证止深浅之相为三:丁一是九心住,丁二是近分定,丁三初禅。这是说我们修止的时候,内心的深浅之相,有浅也有深的不同。

  

  先说浅一点的,就是「九心住」,九个心住。九心住就是「欲界定」,这是最浅的定。

  

  九心住第一是「内住」。内住,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不修行的人,我们的这一念心老是向外面去攀缘,老是去看色声香味触的事情,总感觉外边有好事情,我要拿到。总感觉外边有很好的事情,我要拿到。我如果不注意,我吃亏了!总是这样子向外攀缘,总是感觉外边有好东西,不修行的人是这样子。现在要开始修奢摩他,要把心收回来,住在所缘境上面,这叫做「内住」,不要向外攀缘。就是住在所缘境上,就叫内住,不要散乱。这是内住的意思。

  

  「等住」:你心住下来以后,要继续地,等住也叫「续住」,继续地安住在那里。不能说是住了一秒钟就不住了、不能说是住了三十秒以后就不住了,要继续地安住在所缘境那里,继续这样子。这个「住」,刚才我们说过,就是用念的方法来住。怎么样住呢?就是心里面念这个所缘境,那就是心住在那里了。不然怎么住呢?我们放一个或者说是一个铜钱,放在那里它不动了,无情物是那样子。我们这个心是一个活的东西,它怎么能住在那里呢?就是要念!你念、它就住在那里了。你念什么,它就住在什么地方。所以那叫做住。第二是「等住」,就是相续地安住在那里,要相续地念这个所缘境,叫做等住。

  

  第三是「安住」:我们话是这么说:内住、等住,但事实上,我们住、住,它就不住了,它就跑了,跑到外面去虚妄分别,跑到色声香味触那里去分别、去妄想去了。有的人啊,不要说心住,那个身在那里住都不容易。你让他盘腿坐一会儿是不行的,坐一会儿,马上放腿要出去跑,都住不来啊。所以修行的事情不是容易!现在是说心住,心若不住了、它跑了怎么办呢?你马上要觉悟,要收回来。收回来,再继续地住在那里,这叫做安住,叫它安住在那里。

  

  四、「近住」:近住这句话,实在就是总说前面这三个住的一个修行住的方法,总起来说的。是怎么样呢?就是你若是数数地忆念所缘境,一次又一次地忆念所缘境,这样子叫心住在这里,不要叫心跑到外边去,不要叫这个心远离所缘境,要数数地作念,念所缘境的时候,心就住在这里了,这叫做近住。「近」是亲近的意思,我同你亲近;同你远离了,那就不是亲近了。就是我们这个心老是亲近这个所缘境,怎么亲近它呢?数数地忆念,一次又一次念这个所缘境。我刚才说了:「我这个心在做什么?」你立刻就觉悟了,就让它回到所缘境那里,安住下来,这样意思。这叫做近住。

  

  五是「调顺」:调顺和寂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修奢摩他的人、坐禅的人,自己要反省自己:「我为什么坐在这里老打妄想呢?」要想一想。诸法都是因缘生的,为什么要打妄想呢?它是有个原因的。什么原因呢?我们静坐的人有两个情形:一个是我这时候没有静坐,有这个臭皮囊在,总是有事情嘛,我要上街上买一点面、买一点米,要吃饭,或者是怎么地,总是做事情。做事情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就会接触到色声香味触的。接触了,也会看见男的人、也可能看见女人,也可能看见众生贪瞋痴的境界;一接触这个境界,内心里面就会分别。有分别,那么怎么办呢?修行人应该怎么个态度、来面对这些尘劳的境界呢?你不可能完全没有事情,说:「我一个人在深山里面住。」深山里,你也不能老在那儿坐,你也要准备吃的东西,你一个人嘛,你也要去做事,你还会看见一个鸟飞来、看见一枝草,这些杂乱的事情也会看见的。那么这个时候,修行人心里面有正念,就在想:「这些事情都会引起我内心的散乱,我看见这色声香味触,就会引起我内心的散乱,我不要散乱。」马上地要警告自己,应该这样子。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入定,眼耳鼻舌身意还接触色声香味触,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控制了,控制它,叫这一念心不要在那上散乱,应该这样子。所以那叫做调顺,就是控制这一念心,虽然没有静坐,控制这一念心不要在外境上散乱。这是调顺。

  

  「寂静」:就是静坐的时候;静坐的时候,坐坐的,他心里面不住,他就贪心来了、瞋心来了。有人讲:说一个卖豆腐的,常到寺院里面卖豆腐。这一天,庙里面出家人说:「这里禅堂打禅七,你也来坐一坐吧!」他说:「好!来坐。」他也不懂得怎么坐,但是也坐在那儿。忽然间想起来,多少年前某人买他豆腐还没给钱!所以我们说是没有卖过豆腐,但是也可能有问题,就是坐在那里忽然间想起来:某某人对我对不住!就又想起来了,心里面愤怒。或者是过去有什么贪爱的事情,心里面又现出来。就有贪欲、瞋恨、各式各样的烦恼,心里面会现出来。这就是所谓掉举了,那么怎么办呢?修行人你一坐下来的时候,你心里面想:「这些贪心、瞋心、各式各样的烦恼,是障碍我修行的,我不要为它们所伤害!我不要再有这些杂念、这些妄想!」自己诃斥自己。你有这个厌离心,对贪欲有厌离心、对愤怒有厌离心,种种的烦恼你都有厌离心,你这种心情强了的时候,静坐的时候,贪一起来,你马上知道不对,马上就会知道。这样子,你妄想就减少了。

  

  静坐的人有很多妄想,这妄想从那儿来呢?就从你有生以来的生活、你的经验上来的,这些妄想是从那里来的。所以在家居士修禅定、静坐,不能和出家人比。出家人在一个寂静的地方,看见的都是佛像、再不然经书、再不然我看你也是出家人、你也是出家人,大家都是出家人,这样子这个佛法僧的境界,他就是有妄想也就限于这个范围,其他的妄想自然是少。你在家居士不同的啊!所以我主张:你若真想修行,就是出家好!当然,大菩萨境界那是另当别论。

  

  「寂静」就是静坐的时候,内心里面有种种的烦恼出现的时候,自己预先诃斥自己!有一句话(注:原诗云:「远之易为士,近之难为情;香味颓高志,声色丧躯龄」):「声色颓高志」,色声香味触这个声音和形色;说这个人的志愿很高,但是他若欢喜声色,他这个高志就垮了。「香味丧躯龄」,人欢喜吃好东西,欢喜这个、欢喜那个,我看家常便饭是最有营养了,我看。「远之易为士,近之难为情」。所以,色声香味触能生人的贪心、也能令你生瞋心。你不修道,那也就不要说了;若修行人来说,这都是障道的因缘!那么,你常能诃斥自己,这妄想就减少了,所以能够叫它寂静,使令心的妄念自然减少,就寂静了。

  

  七、「最极寂静」:最极寂静是什么呢?就是他这时候常常修奢摩他的人,他还有多少妄念,但是妄念要起的时候,他立刻就觉悟了,就把这一个妄念就停下来。我们修行功夫不够的人,妄念都起了老半天了才知道,「哎呀!我有妄想了。」但是,功夫高了的时候,它要起、还没起的时候就知道了,就能把它停下来、不动。所以,他若是一静坐八个钟头,只起一个小妄想,立刻就停下来,能有那种境界。所以叫最极寂静。

  

  八、「专注一趣」:简单地说,就是他的心能专一地安住在一个境界上,一点杂念没有。就是精进、相续不断地、长期地这样静坐,这一坐完全没有妄想,完全是心里明明了了、而又很寂静,心里面很寂静、又是明明了了,也不昏沉、也不散乱。能这样子,那叫做专注一趣。可是这个境界,心里面要注意,要注意才可以的。

  

  最后这一个「等持」:等持就是他不需要特别注意,就很自然地就是明静而住,一坐几天不出定也是可以,明静而住,那叫做等持。这个「等」字是平等的意思。怎么叫做平等呢?譬如说我们没有修行的人,我们静坐的时候,不是散乱、掉举、就是昏沉,这就是不平等;修行的人也不散乱、也不昏沉,这就叫做平等。就是我们人睡觉的时候不作梦,也没有妄想,但是什么也不知道;我们睡醒了的时候,心里面东想西想,虽然是明了、不昏沉,但是东想西想是乱的、动乱。我们不睡觉的时候心里面动乱,睡着觉了什么也不知道,这就是不平等。有了功夫的时候,他心里面不昏沉,明了而没有动乱。所以,心里面是平等的。

  

  「持」就是这个平等的境界能保持住、不失掉,但是他也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像我们若静坐的时候,你心里面要特别注意念所缘境,才能没有杂念,你一放松了就不行,一放松这妄想就来了,这是没有功夫的相貌。若是成就了、有了功夫的时候,等持就是不需要特别注意,就是很自然的它就能明静而住,那叫做等持。

  

  由内住到等持是九个,这是九个心住。这个时候叫做欲界定。就是这个时候这个人他还是有贪瞋痴烦恼的,但是轻微多了,和我们一般的情形不同、不一样的。

  

  丁二、近分定

  

  近分定——有作意:

  

  先发如是正加行时,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微劣而转难可觉了。复由修习胜奢摩他、毗钵舍那,身心澄净身心调柔身心轻安,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轻安渐更增长,能引强盛易可觉了心一境性身心轻安。谓由因力展转引发方便道理,彼于尔时不久,当起强盛易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如是乃至有彼前相,于其顶上似重而起,非损恼相。即由此相于内起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心粗重性皆得除灭,能对治彼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皆得生起。由此生故,有能随顺起身…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