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12

  ..续本文上一页轻安风大偏增众多大种来入身中。因此大种入身中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身粗重性皆得除遣,能对治彼身调柔性身轻安性,遍满身中,状如充溢。彼初起时,令心踊跃令心悦豫欢喜俱行,令心喜乐所缘境性于心中现。从此已后,彼初所起轻安势力渐渐舒缓,有妙轻安随身而行在身中转。由是因缘,心踊跃性渐次退减,由奢摩他所摄持故,心于所缘寂静行转。从是已后,于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何以故?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由是因缘名有作意。得此作意初修业者有是相状,谓已获得色界所摄少分定心,获得少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32.大正30.464-465页)

  

  「明证止深浅之相」,我们学习奢摩他,从开始到有成就的时候,有深浅的相貌、有, 深浅的相状。在这里分三个阶段说明:第一是九心住,第二是近分定,第三是初禅。九心住,我们昨天说过了。现在是说第二、近分定。

  

  「近分定」这三个字,就是表示这个定距离色界初禅很近了,离它不远。就是九心住离色界初禅还是远的,但是近分定就是离它很近了。「分」有个范围的意思。它这个定的范围是这样的:就是超过了九心住,但是还没到色界初禅,可是距离色界初禅很近了。在其他的文上也名之为「未至定」,就是它还没有到色界初禅,但是快了,快到了,这叫未至定。

  

  「近分定——有作意」:「近分定有作意」连起来读也好。「有作意」也是近分定的一个名称,也是它的名字,也叫做有作意。「有作意」到下文再解释。

  

  九心住名之为欲界定,「欲界定」这个话,我们在解释九心住的时候,应该是明白了。就是他的内心静下来了,没有其他的杂念,名之为等持。但是我们这样解释的时候,我们没有提到有轻安乐,欲界定没有轻安乐,只是很舒服就是了。当然,有这样功夫的人很了不起!要很努力才能成就;虽然没有轻安乐,可是也很好很好了。唯一遗憾的事情,就是欲界定很容易破坏,你很辛苦、千辛万苦地减少睡眠,也可能要减少饮食、也要减少人事的关系,放下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好不容易成就了,但是一下子就会失掉了。欲界定就是这样子的,容易失坏、没有轻安乐。

  

  近分定就是在九心住的基础上继续地修行,他有轻安乐了,他的定力又深入了,就是有这样的情形。

  

  「先发如是正加行时」,就是一开始、在最初,你开始这样子修行的时候。「加行」,就是努力地修行叫加行。「正」就表示没有错误,表示你用的方法很正确,你的目的、你的动机也是很正确,叫做正加行。所以若是想要学习佛法的禅,学习佛法的奢摩他,你要认真地学习关于这一方面的经论,不是一知半解就可以的。

  

  我们在社会上找一个职业、做一个专业,你都要学很久,你要有那样的知识才能做的,何况修这种定。定叫做上人法,是超过了人以上的境界的,叫做上人法,你怎么可以不学呢?

  

  先发如是正加行的时候,你当初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是连九心住都在内。「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微劣而转」:「心一境性」,就是我们的心安住在一个境界上,这叫心一境性,这就是等持。最初没得等持,但是也是这样学习,你逐渐地、逐渐地有多少心一境性了。静坐一个钟头,有五分钟的心一境性已经了不得,都不容易啊!假设一小时,你有半小时的心一境性,那你很快地就会一个钟头了。所以这个时候的情形,你这「身心」的「轻安微劣而转」,在你的身体里边、在你的内心里边就有轻快的安乐。那个安乐、那个轻安,微劣,微小、很劣弱的在里边活动。「难可觉了」,不容易发觉,自己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就是在前面那个等持就是这样子,也有一点微劣的轻安乐,但是自己也不知道。)

  

  「复由修习胜奢摩他、毗钵舍那,身心澄净身心调柔身心轻安」,复由修习,这就开始近分定了。又由于你努力地修习胜奢摩他、毗钵舍那,就是超过了九心住、超过了欲界定。那个时候修习奢摩他(就是止)、毗钵舍那(就是观)。

  

  这个观,本来我们下文有说观,但是现在这个地方说观也是观,但是和后文说的观不一样。这个观是什么观呢?修定,我们目的应该是要得到色界初禅!因为得到色界初禅,或者二禅、三禅、四禅,你这个心的力量强大,非常的大。说是现在这里有一个石头在这里,那一个得定的人他说这是黄金,那它就是黄金!这个心的力量非常大。所谓心能转境,有那样禅定的人就是那样子。我们心的力量不够,你说它是黄金,它也不是,它也不变,就是力量不够。所以我们欲界的人,心的力量为欲所困扰,心的力量就小了;色界天上的人他的心的力量特别大,所以他们有神通。

  

  但是欲界的人和色界天上的人,也就是欲界定和色界定这两个定来对比,究竟有什么不同?就是色界定是没有欲了。我们欲界定的人得到了等持,功夫很可以了、很好了;但是还有欲,对于色声香味触还有很深很深的爱着,还是有欲。现在你若进一步想要得色界定,怎么办呢?就是要离欲!不然的话,色界定是不能得的。怎么离欲呢?所以要观。「复由修习胜奢摩他、毗钵舍那」,要修观。修什么观?其实就是修不净观。

  

  有的人说:「你们出家人修不净观,我们在家居士不修不净观。」这个话也可以这么说,但是你若想得色界定,那你就一定要修不净观,不然的话你没有办法得色界定的。所以,不管你是在家、你是出家,你若想要得色界定,你就是要修不净观!

  

  不净观,在《大智度论》说三十七道品的时候,解释三十七道品的四念处那里,观身不净说了很多,那么就可以那样观。而在《瑜伽师地论》里面也说得很清楚、也说得很详细。现在我简单说一下。

  

  在《法句经》上有一个颂:「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这是一个大概的不净观。我们观察这个粉饰身,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或者怎么怎么样装饰起来,看上去很美,「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实际上就是一堆骨头,人有什么好呢?就是一堆骨头而已,就是一个髑髅骨,人家画那个骨头的像,你到医院里面也可能会看见,就这个髑髅骨,眼睛那里两个大洞,牙齿那地方也很难看,那么一个颈骨、肩骨、肋骨、脊骨……一直到脚趾骨。人就是一堆骨头。一个骨头、一个骨头连接起来的,就是这样子。

  

  「疮伤」,「疮」是什么呢?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其实就是六个疮,这里边都是不净。眼睛实在有的时候有眼屎,耳朵里头也不是太好,而这个嘴里面往外吐痰、鼻子流鼻涕,有什么好呢?就是「疮伤一堆骨」。我们静坐的时候,不是闭上眼睛就没有事了;就是心里面思惟这个不净观,思惟这个身体:「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

  

  还有什么问题呢?「疾病」多思惟:这个一堆骨的身体常常有病,常常要去看医生,看一回还不行,就是常常要有病。疾病「多思惟」,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妄想多得很!睡着觉了它还要作梦,白天更不得了,东想西想,「疾病、多思惟」。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绝非常存者」,这个身体不会永久存在的,它一定是要死掉的。说是要把这个身体怎么样叫任督二脉打通了,又这个、又那个,终究有一天要死掉的。所以佛法的修行,我们在经论上看,佛法的意思就是好好努力地用功修行,重换一个,这个身体是不要、不想保留它,不想叫它长生不死;重换一个,佛法是这样意思。所以观察这个身体就是「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就是这样子这么观察。

  

  《大智度论》上还有一个颂:「是身为秽薮,不净物腐积,是实为行厕,何足以乐意!」这个颂也很有意思。「是身为秽薮」,我们这个身体是个秽薮。什么叫做秽薮呢?「不净物腐积」,很多臭秽的东西、腐烂了的东西积聚那么一大堆,就叫做秽薮,我们的身体就是那样子。「是实为行厕,何足以乐意」,这个身体就是会走路的厕所,它就是会走路、还会说话、会骂人、会发脾气,那就是这么一个厕所而已。「何足以乐意」?这样子形容身体的不净。但是在《大智度论》里边说得倒是很详细,那九种不净观说得更详细。就是作这样的观察。作这种观察就能够破除去欲心,欲心就没有了;欲心没有了,人就不同了,他就安乐自在。人有欲的时候,欲一动了就不自在,就有问题。

  

  那么这上面说:「复由修习胜奢摩他、毗钵舍那」。没有修定的人、没有静坐、没有修定的人,就是没有得到等持的人、静坐没有什么成就的人、或者不静坐的人,他自己有了欲心,为欲心所苦恼,他不知道,不知道这苦恼是由欲来的;他感觉这是对的,这是人生的正常,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若静坐达到了等持的程度的时候,就多少会厌烦一点,自己就会厌烦。他一静坐到等持,这境界很好,但是欲心一动就不对了,就不能等持了,它就会破坏。欲能破坏自己的禅定,若成就了禅定也能破这个欲,它们两个是不并存的——汉贼不两立!有我就没有你、有你就没有我,就是这样子。

  

  成就了欲界定的人,他也有欲,当然和一般没有欲界定的人比,没有那么重,但是还是有的,他有点厌离心了。有了厌离心,这个时候如果他是佛教徒,这欲界定,不是佛教徒也可以成就,佛教徒能努力修行也能成就。成就了以后,他也感觉到自己的修行是不圆满的,需要继续努力。应该怎么样修行呢?在佛法里面说,这个人他向前进有两条道路:一个是出世间的圣道,就是修三十七道品、得初果,这是一条圣道;另外一条道路,就是到初禅去。到初禅那里去,当然成功了是没有欲了,但是还是凡夫,还不是圣人;如果修三十七道品的圣道,那就能到初果、到阿罗汉果,那就是圣人了,是有这么两条道路。

  

  现在这里说,成就了九心住的人,他…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