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继续向前进、修得色界定。在佛教徒来说,佛教徒大概的情形,分成两类:一个是钝根人、一个是利根人。利根、钝根怎么解释?我们也可以按通常的意思,说这个人很笨,就算是钝根人;这个人非常聪明,就是利根人。可以这样解释,但是又不是太恰当。就是般若波罗蜜的善法没有学习,学习得不及格,这个人就是钝根人;他的般若波罗蜜学习得很成功,这个人就是利根人,可以这样解释,这样比较好。钝根人想要学习圣道就困难一点,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学习由欲界定经过未到地定到色界初禅去,走这条路。利根人他的般若慧特别强,那他就由欲界定也可以到未到地定,就可以到初果圣人、到阿罗汉果,走这条路,可以这样子。
现在不管是那一种人,从九心住的欲界定向前进,修未到地定。修未到地定就是一方面修奢摩他、一方面还要修毗钵舍那,就是修不净观。但是这个时候,这两种:一个止、一个观,是「胜」——是超过了九心住了。
「身心澄净身心调柔身心轻安」:这样子修行的时候,你就会成就了「身心澄净」,这个身也感觉到清净、心也感觉到清净。如果你参加过禅七,你就会感觉到。如果你知道怎么样静坐,你参加过禅七,然后你再从禅七出来、回到社会上去,你就知道:打禅七的时候身心澄净,就会知道怎么叫做澄净。「身心调柔」,身也调柔,不是那么粗硬。说是血管硬化,那就是不调柔了。可见把定修好了,身体就是减少病痛;就是有病,对它也没有大影响,身心都是调柔。调柔表示烦恼轻微了,有烦恼就是不调柔,有病也是不调柔。因为身心调柔,所以「身心轻安」,身也轻安、心也轻安。这几句话是总说的。
「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轻安渐更增长」,那微劣的身心调柔、微劣的心一境性、微劣的身心轻安,你努力地修行、不要懈怠,「渐更增长」,逐渐地就增长了;心一境性也增长了、身心轻安也增长了。「能引强盛易可觉了」,能引发出来强盛的「心一境性、身心轻安」、易可觉了的「心一境性、身心轻安」。
我们没有得身心轻安的人,就是没有得三昧乐的人,当然欲乐是乐,不肯放弃;但是若得到三昧乐,对于欲乐也不欢喜了。就像那个大富翁,看一个穷人有一张毯子,看不上眼的。就是得了三昧乐的人、得了色界定的那种殊胜的轻安乐,对于世间上人的欲乐不认为是值得留恋的。所以,还是可以向前进的。所以,舍掉了欲乐,进一步能得到三昧乐,这个人就是成功了,还算是不错。如果欲乐弃舍了、三昧乐也没得到,这个人有点问题。
「谓由因力展转引发方便道理」,这都是《瑜伽师地论》的文,玄奘三藏他翻得非常微细。这就是说由于因力,就是你不断地修胜奢摩他、胜毗钵舍那,就是因力。这个因力展转地增长、展转引发的方便道理,就是由下品增长到中品、由中品增长到上品,就是逐渐逐渐地引发,就像你栽培一枝花,你常常施肥、常常浇水,它逐渐地逐渐地就长大了。这叫引发的方便道理。
「彼于尔时不久,当起强盛易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那他不会太久,这个强盛的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就成就了。「如是乃至有彼前相,于其顶上似重而起,非损恼相」,「如是」就是前面说的这个事情,「乃至有彼前相」,就是由微劣的身心轻安、身心调柔,到了强盛易了的身心轻安、心一境性,所以叫做乃至。可是到那个时候,强盛的心一境性、身心轻安现前的时候,「有彼前相」,先有一个相现出来。什么相呢?「于其顶上」,在他的头顶上面,「似重而起」,就好像有点重,感觉那个地方重,有重的感觉,这头上有重的感觉。「非损恼相」,这个重的感觉出现的时候,这是你成功的一个相貌,不是损害,不是对你有害处的。
「即由此相于内起故」,由于重相在你头顶上现出来。「于内起故」,在你内身上现出来。「能障乐断诸烦恼品心粗重性皆得除灭」:「诸烦恼品」,我们内心这个烦恼主要是欲,而欲也能令你苦恼,所以就有瞋,这些烦恼品。「乐断诸烦恼品」,你欢喜除掉烦恼。但是「能障」,你欢喜断烦恼是一回事,但是你的身心里面,还有一个东西能障碍你乐断诸烦恼品的。是什么东西呢?「心粗重性」,心的粗重性能障碍你乐断烦恼。心粗重性是什么东西?其实就是烦恼。你内心里的烦恼能障碍你乐断烦恼。所以有的人用功修行,修行、修行,不修行了,就是那烦恼起来了,他就不能修行了。
「粗重」,我昨天讲过,就是烦恼睡眠的时候叫做粗重。就像人他没有出来工作,他在家里面休息,你外面看不见他。烦恼它没有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活动,就感觉没有烦恼;其实烦恼还是有,就是在你心的深处在那里睡觉了,就是它休息了、没动,那叫粗重性。那个粗重性「皆得除灭」,就由于你头顶上有重相现前的时候,就表示你那个烦恼品的心粗重性除掉了、灭了、没有了。
「能对治彼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皆得生起」:那个重相——头顶上的重,表示你内心里面的心粗重性灭了,但是它不是自然灭的。是能对治彼,就是能消灭烦恼的那个,是什么呢?「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皆得生起」,这个心轻安性、心调柔性,也就是心一境性,它生起来了、现出来了,所以那个烦恼品也就没有了。就是明生暗灭,光明生起来,黑暗就灭了。所以心调柔性、心轻安性一生起来,心粗重性就没有了。
「由此生故,有能随顺起身轻安风大偏增众多大种来入身中」,这前面是说心粗重性灭了,心轻安性现出来了;这下面说身,说身体。
「由此生故」,先是心的轻安现出来,心轻安先现出来,然后才有身体的轻安。所以由于心轻安生起了,这个时候就「有能随顺起身轻安风大偏增」:这个风大偏增能帮助我们身体的轻安生起来,所以叫做「随顺起身轻安」。「风大偏增」,就是我们身体里面有地水火风四大,但是四大里面的风大它偏增,特别地它增加了、多起来了。「众多大种来入身中」,很多的风大来到身体里边。这个「大」字,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上都是地水火风成就的;「大」是很普遍的意思,地大也是很普遍的、水也是很普遍的,地水火风都是很普遍的,所以叫做大。那么我们这个身体里面的地水火风也名之为大。
「众多大种」,种者因也,因为这个物质的世界就是由地水火风为因而组织成的。那么很多的风大入到身体里边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情呢?我们没有修定的人,我们身体里面也有风大(地水火风四大),但是程度是低了一点。若是你得到色界定的时候,你身体里面就有色界天的地水火风。现在没有得色界定,是得到近分定(未到地定),就是欲界的四大、和色界四大中间性的那个地水火风,现在就是先有风大来。这可见,佛法还是说是唯心所现,我们原来是这么个程度的人,因为不断地努力修习止观,修习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就改变了,身心就变化了,所以有更高一点的物质来到我们身体里边,所以身体的感觉就不同了。
「因此大种入身中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身粗重性皆得除遣」:身粗重性能障乐断诸烦恼品。心粗重性也是能障乐断诸烦恼品;心粗重性,主要是欲烦恼、瞋烦恼、各式各样的烦恼。那么身粗重性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欲烦恼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不断地活动,就使令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也有这种成份、也有这种粗重性了,它就能障碍我们修行,所以叫做身粗重性。现在因为风大偏增的关系,能障乐断诸烦恼品那个身粗重性也除掉了、也没有了。
「能对治彼」那个「身调柔性身轻安性,遍满身中,状如充溢」,能对治那个粗重性的身体的轻安性、调柔性,充满了这个身体,这就是风大。这可见这个风在身体里边,使令我们有轻安乐,是这样意思。这是简单这么说,以后还有详细的说法。
「彼初起时,令心踊跃令心悦豫」:「彼初起时」,这个身调柔性、身轻安性初开始生起的时候,因为有特别的轻安乐,所以使令我们心里面踊跃,特别高兴。「令心悦豫」,使令我们的心特别喜悦。我们从来没有过这种享受,忽然间来了,心里面快乐。「欢喜俱行」,我们的心和欢喜同时活动。「令心喜乐所缘境性于心中现」:因为我们的心是个明了性的东西,由于修胜奢摩他、毗钵舍那,达到那个程度的时候,在生理上有这样变化,在我们明了性的心里面,都是明明了了知道这件事,所以这些都是「所缘境性」。但是在《清净道论》上有一个特别的说法,我想你们可以自己看看这个说法。
「从此以后,彼初所起轻安势力渐渐舒缓」,也可以这说是个高潮,这个高潮以后,「彼初所起」的轻安的力量,逐渐地、逐渐地就宽舒迟缓了,就是低下来了。「有妙轻安随身而行」,有更好的安乐随着你的身体里面继续下去。「在身中转」,在你身体里面继续活动。
「由是因缘,心踊跃性渐次退减」,心的踊跃的欢喜也减少了一点。「由奢摩他所摄持故,心于所缘寂静行转」:身体有那么好的轻安乐,但是心并没有乱,因为你修成就的奢摩他能摄持你的心,叫你这个心在所缘境上继续地、寂静地这样子相续下去。
「从是以后,于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从这么以后,你的修行有这么一回的这样的境界出现以后。「于瑜伽行」:瑜伽行就是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行。「瑜伽」翻中国话就是相应的意思;止相应、观也相应的时候。「初修业者」,初修瑜伽行的这个人就叫做「有作意」,就名之为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这才落在有作意的范围内了。
「何以故」,什么原因叫做有作意呢?「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因为这是最初得到色界定——色界初禅——所摄的,属于色界初禅的少分,不是全部的,一少分。「微妙」的「正作意故」。
「作意」这句话怎么讲呢?作者,动也。…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