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P13

  ..續本文上一頁繼續向前進、修得色界定。在佛教徒來說,佛教徒大概的情形,分成兩類:一個是鈍根人、一個是利根人。利根、鈍根怎麼解釋?我們也可以按通常的意思,說這個人很笨,就算是鈍根人;這個人非常聰明,就是利根人。可以這樣解釋,但是又不是太恰當。就是般若波羅蜜的善法沒有學習,學習得不及格,這個人就是鈍根人;他的般若波羅蜜學習得很成功,這個人就是利根人,可以這樣解釋,這樣比較好。鈍根人想要學習聖道就困難一點,那麼這個人就可以學習由欲界定經過未到地定到色界初禅去,走這條路。利根人他的般若慧特別強,那他就由欲界定也可以到未到地定,就可以到初果聖人、到阿羅漢果,走這條路,可以這樣子。

  

  現在不管是那一種人,從九心住的欲界定向前進,修未到地定。修未到地定就是一方面修奢摩他、一方面還要修毗缽舍那,就是修不淨觀。但是這個時候,這兩種:一個止、一個觀,是「勝」——是超過了九心住了。

  

  「身心澄淨身心調柔身心輕安」:這樣子修行的時候,你就會成就了「身心澄淨」,這個身也感覺到清淨、心也感覺到清淨。如果你參加過禅七,你就會感覺到。如果你知道怎麼樣靜坐,你參加過禅七,然後你再從禅七出來、回到社會上去,你就知道:打禅七的時候身心澄淨,就會知道怎麼叫做澄淨。「身心調柔」,身也調柔,不是那麼粗硬。說是血管硬化,那就是不調柔了。可見把定修好了,身體就是減少病痛;就是有病,對它也沒有大影響,身心都是調柔。調柔表示煩惱輕微了,有煩惱就是不調柔,有病也是不調柔。因爲身心調柔,所以「身心輕安」,身也輕安、心也輕安。這幾句話是總說的。

  

  「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輕安漸更增長」,那微劣的身心調柔、微劣的心一境性、微劣的身心輕安,你努力地修行、不要懈怠,「漸更增長」,逐漸地就增長了;心一境性也增長了、身心輕安也增長了。「能引強盛易可覺了」,能引發出來強盛的「心一境性、身心輕安」、易可覺了的「心一境性、身心輕安」。

  

  我們沒有得身心輕安的人,就是沒有得叁昧樂的人,當然欲樂是樂,不肯放棄;但是若得到叁昧樂,對于欲樂也不歡喜了。就像那個大富翁,看一個窮人有一張毯子,看不上眼的。就是得了叁昧樂的人、得了色界定的那種殊勝的輕安樂,對于世間上人的欲樂不認爲是值得留戀的。所以,還是可以向前進的。所以,舍掉了欲樂,進一步能得到叁昧樂,這個人就是成功了,還算是不錯。如果欲樂棄舍了、叁昧樂也沒得到,這個人有點問題。

  

  「謂由因力展轉引發方便道理」,這都是《瑜伽師地論》的文,玄奘叁藏他翻得非常微細。這就是說由于因力,就是你不斷地修勝奢摩他、勝毗缽舍那,就是因力。這個因力展轉地增長、展轉引發的方便道理,就是由下品增長到中品、由中品增長到上品,就是逐漸逐漸地引發,就像你栽培一枝花,你常常施肥、常常澆水,它逐漸地逐漸地就長大了。這叫引發的方便道理。

  

  「彼于爾時不久,當起強盛易了身心輕安心一境性」,那他不會太久,這個強盛的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就成就了。「如是乃至有彼前相,于其頂上似重而起,非損惱相」,「如是」就是前面說的這個事情,「乃至有彼前相」,就是由微劣的身心輕安、身心調柔,到了強盛易了的身心輕安、心一境性,所以叫做乃至。可是到那個時候,強盛的心一境性、身心輕安現前的時候,「有彼前相」,先有一個相現出來。什麼相呢?「于其頂上」,在他的頭頂上面,「似重而起」,就好像有點重,感覺那個地方重,有重的感覺,這頭上有重的感覺。「非損惱相」,這個重的感覺出現的時候,這是你成功的一個相貌,不是損害,不是對你有害處的。

  

  「即由此相于內起故」,由于重相在你頭頂上現出來。「于內起故」,在你內身上現出來。「能障樂斷諸煩惱品心粗重性皆得除滅」:「諸煩惱品」,我們內心這個煩惱主要是欲,而欲也能令你苦惱,所以就有瞋,這些煩惱品。「樂斷諸煩惱品」,你歡喜除掉煩惱。但是「能障」,你歡喜斷煩惱是一回事,但是你的身心裏面,還有一個東西能障礙你樂斷諸煩惱品的。是什麼東西呢?「心粗重性」,心的粗重性能障礙你樂斷煩惱。心粗重性是什麼東西?其實就是煩惱。你內心裏的煩惱能障礙你樂斷煩惱。所以有的人用功修行,修行、修行,不修行了,就是那煩惱起來了,他就不能修行了。

  

  「粗重」,我昨天講過,就是煩惱睡眠的時候叫做粗重。就像人他沒有出來工作,他在家裏面休息,你外面看不見他。煩惱它沒有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活動,就感覺沒有煩惱;其實煩惱還是有,就是在你心的深處在那裏睡覺了,就是它休息了、沒動,那叫粗重性。那個粗重性「皆得除滅」,就由于你頭頂上有重相現前的時候,就表示你那個煩惱品的心粗重性除掉了、滅了、沒有了。

  

  「能對治彼心調柔性心輕安性皆得生起」:那個重相——頭頂上的重,表示你內心裏面的心粗重性滅了,但是它不是自然滅的。是能對治彼,就是能消滅煩惱的那個,是什麼呢?「心調柔性、心輕安性,皆得生起」,這個心輕安性、心調柔性,也就是心一境性,它生起來了、現出來了,所以那個煩惱品也就沒有了。就是明生暗滅,光明生起來,黑暗就滅了。所以心調柔性、心輕安性一生起來,心粗重性就沒有了。

  

  「由此生故,有能隨順起身輕安風大偏增衆多大種來入身中」,這前面是說心粗重性滅了,心輕安性現出來了;這下面說身,說身體。

  

  「由此生故」,先是心的輕安現出來,心輕安先現出來,然後才有身體的輕安。所以由于心輕安生起了,這個時候就「有能隨順起身輕安風大偏增」:這個風大偏增能幫助我們身體的輕安生起來,所以叫做「隨順起身輕安」。「風大偏增」,就是我們身體裏面有地水火風四大,但是四大裏面的風大它偏增,特別地它增加了、多起來了。「衆多大種來入身中」,很多的風大來到身體裏邊。這個「大」字,因爲我們這個世界上都是地水火風成就的;「大」是很普遍的意思,地大也是很普遍的、水也是很普遍的,地水火風都是很普遍的,所以叫做大。那麼我們這個身體裏面的地水火風也名之爲大。

  

  「衆多大種」,種者因也,因爲這個物質的世界就是由地水火風爲因而組織成的。那麼很多的風大入到身體裏邊來了。這是怎麼回事情呢?我們沒有修定的人,我們身體裏面也有風大(地水火風四大),但是程度是低了一點。若是你得到色界定的時候,你身體裏面就有色界天的地水火風。現在沒有得色界定,是得到近分定(未到地定),就是欲界的四大、和色界四大中間性的那個地水火風,現在就是先有風大來。這可見,佛法還是說是唯心所現,我們原來是這麼個程度的人,因爲不斷地努力修習止觀,修習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我們的身心就改變了,身心就變化了,所以有更高一點的物質來到我們身體裏邊,所以身體的感覺就不同了。

  

  「因此大種入身中故,能障樂斷諸煩惱品身粗重性皆得除遣」:身粗重性能障樂斷諸煩惱品。心粗重性也是能障樂斷諸煩惱品;心粗重性,主要是欲煩惱、瞋煩惱、各式各樣的煩惱。那麼身粗重性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欲煩惱在我們的身體裏面不斷地活動,就使令我們身體的地水火風也有這種成份、也有這種粗重性了,它就能障礙我們修行,所以叫做身粗重性。現在因爲風大偏增的關系,能障樂斷諸煩惱品那個身粗重性也除掉了、也沒有了。

  

  「能對治彼」那個「身調柔性身輕安性,遍滿身中,狀如充溢」,能對治那個粗重性的身體的輕安性、調柔性,充滿了這個身體,這就是風大。這可見這個風在身體裏邊,使令我們有輕安樂,是這樣意思。這是簡單這麼說,以後還有詳細的說法。

  

  「彼初起時,令心踴躍令心悅豫」:「彼初起時」,這個身調柔性、身輕安性初開始生起的時候,因爲有特別的輕安樂,所以使令我們心裏面踴躍,特別高興。「令心悅豫」,使令我們的心特別喜悅。我們從來沒有過這種享受,忽然間來了,心裏面快樂。「歡喜俱行」,我們的心和歡喜同時活動。「令心喜樂所緣境性于心中現」:因爲我們的心是個明了性的東西,由于修勝奢摩他、毗缽舍那,達到那個程度的時候,在生理上有這樣變化,在我們明了性的心裏面,都是明明了了知道這件事,所以這些都是「所緣境性」。但是在《清淨道論》上有一個特別的說法,我想你們可以自己看看這個說法。

  

  「從此以後,彼初所起輕安勢力漸漸舒緩」,也可以這說是個高潮,這個高潮以後,「彼初所起」的輕安的力量,逐漸地、逐漸地就寬舒遲緩了,就是低下來了。「有妙輕安隨身而行」,有更好的安樂隨著你的身體裏面繼續下去。「在身中轉」,在你身體裏面繼續活動。

  

  「由是因緣,心踴躍性漸次退減」,心的踴躍的歡喜也減少了一點。「由奢摩他所攝持故,心于所緣寂靜行轉」:身體有那麼好的輕安樂,但是心並沒有亂,因爲你修成就的奢摩他能攝持你的心,叫你這個心在所緣境上繼續地、寂靜地這樣子相續下去。

  

  「從是以後,于瑜伽行初修業者名有作意」:從這麼以後,你的修行有這麼一回的這樣的境界出現以後。「于瑜伽行」:瑜伽行就是奢摩他和毗缽舍那行。「瑜伽」翻中國話就是相應的意思;止相應、觀也相應的時候。「初修業者」,初修瑜伽行的這個人就叫做「有作意」,就名之爲有作意。「始得墮在有作意數」:這才落在有作意的範圍內了。

  

  「何以故」,什麼原因叫做有作意呢?「由此最初獲得色界定地所攝少分微妙正作意故」:因爲這是最初得到色界定——色界初禅——所攝的,屬于色界初禅的少分,不是全部的,一少分。「微妙」的「正作意故」。

  

  「作意」這句話怎麼講呢?作者,動也。…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漫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