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作意就是动意,就是动心的意思。我们这个心和外面的境界相接触的时候,一开始先有一个作意,这个作意就来动那个心,叫那个心去接触外面的境界,就是「引令趣境」,它引导你的心去接触外面的境界,那个力量叫做作意。作意,大概地说有两种:一个如理作意、一个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我们种种的烦恼,想要害人,有不如理作意在那里计画,怎么样可以占他的便宜,那是不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慈悲心、爱人的心。
但是在这个地方,论修行人来说,这个地方倒是很重要。譬如说这个人是个凡夫,他要修行,凡夫就是有烦恼的,「你的烦恼在活动,怎么能够修行呢?」嗳!话不是这样说的!你虽然是凡夫,但是你若能如理作意,烦恼就不动。烦恼要活动,需要有不如理作意作引导才可以的。譬如说这个人的欲心动了,但是你把这不净观一修,欲心它就不动。所以虽然是凡夫,还有成为圣人的可能。原因就是我们心理上的活动有这么一个制衡的力量,就像总统他要提你的名,你才能有机会上来,这个事就是有这么一个力量。你常常有如理作意,烦恼就不动。说是「我随随便便,我不愿意受约束,你叫我受三归五戒,我不自由,我要随便的。」那你不如理作意,你的烦恼随时可以活动。所以这个事情,有的在家居士想要出家:「哎呀!我不能出家,我不行!我不可以。」其实你不知道,你要知道就不要紧,还是可以出家!因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个作意的心所能节制。你常常如理作意,烦恼就不活动,就没有事。
所以现在这里说是有作意,就是这个修行人能够引导这个心到心一境性那儿去,常到禅定那里去,他引导这个心到禅定那里去,他不引导它到五欲那里去,所以说这个人是有作意了,是这么意思。「于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这就是能发愤图强的人,「你说我不行,我非要行不可!我一定要得禅定!」那么也就成功了。「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由是因缘名有作意」。
「得此作意初修业者有是相状」,就是前面说这一段,有身轻安、心轻安,还有这个前相在「顶上似重而起」。《瑜伽师地论》是玄奘三藏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但是我们中国大德、在南北朝时代的修行人,他不说「重」,他说「动」,多数用这个作例。就是他得定的时候,他先是动相,先有个动相,而不说重。这也许中国人——汉人的生理多数是动、而不是重;印度人多是重相现前。但是当然也不是一种,后边说有八触,不只是一种的。
「谓已获得色界所摄少分定心」,不是全部。「获得少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还没有圆满。这是在《瑜伽师地论》的三十二卷,三十二卷的末,三十二卷的最后说这一段文。
这是说,由欲界定的九心住进一步得到近分定,就会有这种境界。近分定,就是修奢摩他、同时也要修不净观;修了一段不净观、然后再修奢摩他,奢摩他修了一会儿、再修不净观,就是这样子,你逐渐地、逐渐地就进步了,就会达到这个境界。
但是天台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里面讲,说是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他也会现出一个形相,就是忽然间感觉到没有身体了,身体没有了,也没有床,座位什么都没有了,犹如虚空似的,也会现出这种形相。但是在《瑜伽师地论》里面不看见有这样的说法。可是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宗喀巴大师他说了,他也是说忽然间身体不见了,也有这个说法。这样和智者大师说的是相同了。那么,这里是没有说。这个修行的事情是各式各样的,有的人可能现、也有的人可能不现,也不是决定的。
丁三、初禅
谓先于欲界观为粗性,于初静虑若定若生观为静性,发起加行离欲界欲。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名为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瑜伽师地论》卷33;大正30.465页)
这底下说初禅。由近分定继续向前修行,就可以得初禅。
「谓先于欲界观为粗性,于初静虑若定若生观为静性,发起加行离欲界欲。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名为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就得初禅了。
「谓先于欲界观为粗性」,就是前面我刚才说:修近分定的时候要有毗钵舍那,那个毗钵舍那就是这个意思。「先于欲界」,先要对于欲界的色声香味触的欲,观察它是粗性、是粗劣、不可爱乐的东西。
「于初静虑」,色界初禅叫初静虑。「禅」,翻中国话就是静虑。「静」是内心寂静,「虑」就是观察的意思。静就是奢摩他,虑就是毗钵舍那。到了初禅,也可以说是定慧。「若定、若生」:定和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欲界的人,你能努力地修行,你得到色界初禅,这叫做「定」。得了这个定的人,他的寿命到了,他死了;死了以后,就生到色界初禅天上去了,所以那叫做「生」,这是两种不同。「观为静性」:你要观察色界的初禅定是非常美妙的,定也是美妙、生也是美妙,你这样观察。「发起加行」,你要发起来、要努力地去修行,就是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离欲界欲」,因为你修不净观,所以就把欲界的欲破坏了。
「为离欲界欲」,为求弃舍欲界的欲,要「勤修观行」,要精进地修行,不精进是修不成功的。「诸瑜伽师,由七作意」:勤修观行,究竟怎么修呢?瑜伽师由七种作意才能够「获得离欲界欲」的。「何等名为七种作意」呢?
「谓了相作意」:「了相」就是明了它的相状、明了它的情况,就是了相作意。了相作意,就是明了欲界的欲是令人苦恼的、不是令人快乐。昨天说:乐少而苦多,那不如初禅天的三昧乐是最圆满的了。要这样思惟,要了达、明白它的相状。
《瑜伽师地论》里面,说到我们欲界的欲,我昨天、前天也说过,你追求的时候很辛苦;你很侥幸成功了,你还要保护也是很辛苦;另外,这可爱的境界若破坏了,心里也很辛苦。另外一件事,就是你成就、你得到了这种欲,这个欲令你老是无厌足,老是感觉到不够,还要再多、还要再多,就是这样子,这也是很辛苦。另外一种情形,不自在!你得到这种境界、这些如意的事情,还有不自在的苦恼,我们在历史上完全能看出来。
我们说刘邦!刘邦他是作了皇帝了,外边有一个王造反了,他领了二十万军队、是多少万军队,把那个王杀掉了。他这件事做完了,回到他家乡去,召集了很多的原来的亲戚朋友,大家吃酒;又召集了很多的小孩子,大家唱歌,在那儿跳舞。这刘邦就是作了一首那算是诗、算是词?他说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大风歌」。唱这个歌的时候,泪——数行下,眼泪就流下来。这就是不安!心里头不安。
「大风起兮云飞扬」,我解释一下,这个风,很大很大的风,天空里有很多的云,这风太大了,就把云都飞扬、都吹跑了。这等于是个譬喻,譬喻什么呢?「威加四海兮归故乡」,他的威力太大了,能够普及到四海,就是统一中国了,把楚霸王打倒了,后来有多少人造反,也都打倒了。这时候可能韩信也杀死了。「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回到他的老家去了,很光荣啊!那么心情是很快乐,结果下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怎么样能得到猛士,有勇有谋的大将军,保护我的天下、保护我的四海?这个意思:不容易得到;你得到了,又怕他造反;没有这样的人,更不安全!所以心里不安。所以《瑜伽师地论》上说:得到欲,这个欲能叫你不自在!你心里不自在;老感觉到不足,还要继续地追求,都是很辛苦的,很辛苦、很辛苦。
在《百喻经》上有一个小小的譬喻,也等于是一个小的故事。说是一个贫穷的夫妻,生活都不那么好,生活很困难。但是这个时候,这个城市里面有一个节日、一个纪念日,很多人到这个大会上,又唱歌、又跳舞的。那么他这个贫穷的夫妇的太太也要去,但是自己穿的衣服不大好、很褴褛的,就对他丈夫说:「你给我买一件新衣服,给我买花,还要买花,我要戴在头上。如果你不给我准备好,我就不做你的太太了!」哎呀!他的先生心里面很苦恼。没有钱,生活都困难,现在还要再去增加开支,这怎么办呢?喔!想个办法,去作贼!
作贼去,经上就说到,国王的花园里面有个莲花池,到那儿去偷莲花。偷莲花,那里有管理人嘛,他到那里面,里面有水,一走路它就有声音,管理员就听见声音,就问:「是谁?」他心里面紧张,说:「是我!」「啊!是你!」到那儿就把他抓住了。抓住了以后,他就学鸳鸯鸟叫,他能够叫鸳鸯的声音来。那个管理员说:「如果刚才你这样叫这个声音,我就不抓你了。你现在叫是不行了。」
那个譬喻,譬喻什么呢?是譬喻我们相信佛法的人,要赶快地栽培善根,你到临死的时候再栽培善根就来不及了,表示这个意思。但是这也看出来:不管是富贵也好、是贫穷也好,欲使令人苦恼。这可见,从事实上,不管是古代、是现在,其实都是一样,的确没有欲是好得多!
所以,这了相作意就是从事实的经验上,要知道欲是苦!再加上由佛菩萨的智慧的介绍、说明:欲是苦,你从这里要认识它——认识欲是苦。认识初禅天、初禅的禅定是快乐,没有这些事情,我们欲界这个苦它完全没有,所以它是静。这叫了相作意,这是第一个。
「胜解作意」:胜解作意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这个人已经得到近分定了,他入了定以后,他就在禅定里面修观——在禅定里面修了相作意,还是了相;但是因为在禅定里面思惟,叫「胜解」。「胜」就是有力量,就是有大力量、强有力…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