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量的认识叫做胜解。我们没有定的人,对于事情也会有所认识,但是不够深刻;在禅定里面,你去认识一切法,认识欲是苦,认识得深!所以叫做胜解作意。(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
「远离作意」:因为在禅定里面去思惟:欲是苦、初禅是乐,你这么修,这样子奢摩他、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奢摩他这么修。修、修的又怎么样了呢?就来了这个远离作意,就把欲的烦恼弃舍了,就没有欲了,就把欲烦恼断掉了,所以叫做远离作意。
接下来就是「摄乐作意」:欲的烦恼一除灭了以后,内心的感觉和有欲的时候不同,就是有了轻安乐,心情自在。不管这世间上的情况怎么变化,他心里面自在。这有欲的人所欲的境界一变,心就不自在。没有欲的人,不管世界上扔原子弹也好、你怎么样变动也好,他心里没有事。所以这叫做摄乐作意,他就快乐!摄乐作意,他成就了这样的境界的时候,爱乐这个境界,爱乐这个无烦恼、没有欲的境界。「乐」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爱乐、一个是快乐。没有欲了,心情快乐,所以他爱乐这个无欲的境界,也厌离这个有欲的境界。他的内心还是这样修行的,所以叫做摄乐作意。
「观察作意」:修行久了的时候,心就不动了,他心里面没有欲,他对于欲的境界,完全不动心了。不动心这个时候,他自己再反省自己:「我是不是没有欲了呢?」就观察自己,就是反省自己。反省的时候怎么办呢?《瑜伽师地论》上说:他就把凡夫颠倒迷惑的境界在心里面思惟,思惟凡夫可爱的这些境界。一思惟的时候,感觉自己还有欲心,感觉欲心还有点动的话,那么他就还要继续修行,继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修不净观,还要继续修行的。继续修行到完全没有欲了,他到欲的境界去活动,心里面也没有欲,这个时候就叫做「加行究竟作意」。
「观察作意」,由于自己的观察,就不会有增上慢了,这不是粗浅的分别,是自己经过考验了,知道自己有没有欲,是这样意思,这叫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这时候就是把欲完全清除了,没有欲了。
没有欲了以后,「加行究竟果作意」:没有欲了以后,这时候得了初禅。
初禅一共是有五种功德——寻、伺、喜、乐、心一境性,这五样功德。「寻」、「伺」:鸠摩罗什法师翻个觉观,而玄奘三藏翻个寻伺。寻伺其实就是观察的意思,就是粗略的观察和微细的观察,其实就是如理作意,就是这样意思。「喜」、「乐」:成就初禅的时候,心里面欢喜、还有轻安乐。「心一境性」就是定。一共有这五种功德。这五种功德具足了,就叫做「加行究竟果作意」。
丙三、验知虚实二
验知虚实,略为二意:一、正明验知虚实,二、办是魔非魔。
丙三、验知虚实,略为二意:丁一、正明验知虚实,丁二、辨是魔非魔。
在正修这一科里面(这在止——奢摩他这一章里面),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明止门不同,第二辨止深浅之相,第三是验知虚实。
验知虚实,就是考察我们修奢摩他所成就的、所现出来的情况。由九心住(欲界定)到近分定(未到地定)、由近分定到初禅,这三个境界,在我们发心修禅的人,很不容易成就的。但是在这里边又会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所以需要考察一下,要观察它:有的境界是虚妄的,有的境界是真实的、是正确的。所以这里面有虚实的问题,应该要认识,学禅的人应该认识这一点,所以这一科也是应该要学习的。
「略为二意」,不要说太多。第一、是「正明验知虚实」,第二、辨别是不是魔来捣乱,分这么两科来说明。
丁一、正明验知虚实二
验知虚实者:若于定中发诸禅善根,是中有真有伪,不可谬生取舍。是事难识,若欲别知,当依二法验之:一、则相验知,二、以法验知。(节录《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大正46.496下)
第一科「验知虚实者,若于定中发诸禅善根」:就是我们在这三个境界里面都容易有问题,九心住也可能有问题、近分定也可能有问题、初禅也可能有问题的。「发诸禅善根」:发诸禅善根这个「发」字,就是在禅定里面出现了,出现的时候,若说是善根,应该是好境界。
「发」这个字,可以从两方面解释。第一个是我们前一生、前两生,前多少生修过、学习过禅定,学习过禅定有多少成就,但是还不是有大的成就,还没能离欲。如果我们前生坐禅离欲了,死掉了以后不会再来到这个世界,一定是到色界天上去了。但是虽然没有离欲,可是也修得有多少成就,那么那个成就的善,就可以名之为「善根」。等到现在你静坐的时候,静坐时间或者不是很久,或者很久了也不感觉到有什么成就;但是忽然间来了好境界了。那么这就可以做几种解释。就是前一生修的功德,现在出现了,所以叫做「发」,这个发就是这个意思,「发诸禅善根」。
但是这个发,照理说自己应该知道:我日常生活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的反应。常用功的人应该反省这件事:我遇见什么境界,内心反应的程度是什么样,应该知道的。这就是你修行的程度,应该知道的。那么「我自己感觉我很平常,怎么忽然间有这么殊胜的境界呢?」你就应该要认识一下、要观察一下。
「是中有真有伪」,有的是真实的、但是有的是虚伪的。所以我们用功的人有什么好境界,不要轻易地向人说。就是真实的,但是这里面就是你自己用功修行,本来应该是这样子:修行之前好好地学一学,把它学通了,然后再用功修行,应该是这样子。如果你有一个阿罗汉、有个大善知识做你的师长,那也不要紧,你不需要怎么学,有师父传授你一个方法就可以,因为随时可以请问师父,那就好一点。
这样子,你在静坐的时候,忽然有什么特别境界出现,你不要随便向别人说,但是可以向师长说,可以请问师父,请问师长怎么回事。师长告诉你以后,你还是不可以轻易向人说的。这里边有几种问题、几种事情。
初成就的人,坐禅有多少成就的人,它不牢固,你成就的功德不牢固。你常静坐的人自己会知道,随时会失掉了的。你若向人说:「啊!我得了什么什么禅定了。」结果还没有过两小时,失掉了。那么这怎么办呢?你又向人说你得了什么境界。所以不要向人说。就真实成就了,也不向人说。到了高深的境界,也不要向人说。不要现出来什么形相,表示我有修行,都是不应该的。
所以这里边就是「是中有真、有伪」,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虚妄的。「不可谬生取舍」,你不要错误地执着:「哎呀!我得到什么什么不得了的境界了!」你不要这样子。
「是事难识」,这件事不是容易认识的。因为这个不是一般的……,我头几天说过,修定是上人法,超过人的境界的,所以这个事不容易认识。「若欲别知」:你若想要分别它的相貌、认识它。「当依二法验之」,应该根据、从两方面来考察它。「一、则相验知」:就从不同的形相去观察它,这是一个方法。第二、「以法验知」:另外有些方法去观察它。从这两方面来观察,就可以知道它是真、还是伪,是邪、是正了。
戊一、则相验知二
一、则相验知者,即有二意:一、邪,二、正。
现在先说第一种,戊一、则相验知者。「则相验知」也分两部份:第一个是邪、第二个是正。什么叫做邪、什么叫做正?真就是正、伪就是邪,这样意思。
己一、邪相
邪者:如根本禅中诸触发时,随发一触,若有邪法,即是邪相。邪法众多,今约一触中,略出十双邪法以明邪相:一者、触体增减,二、定乱,三、空有,四、明暗,五、忧喜,六、苦乐,七、善恶,八、愚智,九、缚脱,十、心强软。此十双明邪相,皆约若过、若不及中分别。一、触体增减者:如动触发时,或身动手起脚亦随然,(外人见其兀兀如睡,)或如着鬼身手纷动,或坐时见诸异境,此为增相。减者:动初发时,若上若下,未及遍身,即便渐渐灭坏,因此都失境界,坐时萧索,无法持身,此为减相。二、定乱。定者:动触发时,识心及身,为定所缚,不得自在。或复因此便入邪定,乃至七日不出。乱者:动触发时,心意撩乱,攀缘不住。三者、空有。空者:触发之时,都不见身,谓证空定。有者:触发之时,觉身坚硬,犹如木石。四、明闇。明者:触发之时,见外种种光色乃至日月星辰、青黄赤白种种光明。闇者:触发之时,身心暗瞑,如入暗室。五、忧喜。忧者:触发之时,其心热恼,憔悴不悦。喜者:触发之时,心大庆悦,勇动不能自安。六、苦乐。苦者:触发之时,身心处处痛恼。乐者:触发之时,甚大快乐,贪着缠绵。七、善恶。善者:触发之时,念外散善觉观,破坏三昧。恶者:触发之时,即无惭无愧等诸恶心生。八、愚智。愚者:触发之时,心识愚惑,迷惛颠倒。智者:触发之时,利使知见,心生邪觉,破坏三昧。九、缚脱。缚者:触发之时,五盖及诸烦恼,覆蔽心识。脱者:触发之时,谓证空无相定、得道得果、断结解脱,生增上慢。十、心强软。强者:触发之时,其心刚强,出入不得自在,犹如瓦石,难可回变,不顺善道。软者:触发之时,心志软弱,易可败坏,犹若软泥,不堪为器。如是等二十种恶触,扰乱坐心,破坏禅定,令心邪僻,是为邪定发相。复次,二十邪法,随有所发,若不别邪伪,心生爱著者,因或失心狂逸,或歌或哭,或笑或啼,或时惊狂漫走,或时得病,或时致死,或时自欲投岩赴火,自绞自害,如是障恼非一。《大集经》中广办魔业之相。行者若证此法,须善识知,方便照了,不着邪定之法,即自便谢。(节录《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大正46.496-498页)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