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量的認識叫做勝解。我們沒有定的人,對于事情也會有所認識,但是不夠深刻;在禅定裏面,你去認識一切法,認識欲是苦,認識得深!所以叫做勝解作意。(禅及其他諸定,泛稱爲禅定)
「遠離作意」:因爲在禅定裏面去思惟:欲是苦、初禅是樂,你這麼修,這樣子奢摩他、毗缽舍那,毗缽舍那、奢摩他這麼修。修、修的又怎麼樣了呢?就來了這個遠離作意,就把欲的煩惱棄舍了,就沒有欲了,就把欲煩惱斷掉了,所以叫做遠離作意。
接下來就是「攝樂作意」:欲的煩惱一除滅了以後,內心的感覺和有欲的時候不同,就是有了輕安樂,心情自在。不管這世間上的情況怎麼變化,他心裏面自在。這有欲的人所欲的境界一變,心就不自在。沒有欲的人,不管世界上扔原子彈也好、你怎麼樣變動也好,他心裏沒有事。所以這叫做攝樂作意,他就快樂!攝樂作意,他成就了這樣的境界的時候,愛樂這個境界,愛樂這個無煩惱、沒有欲的境界。「樂」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愛樂、一個是快樂。沒有欲了,心情快樂,所以他愛樂這個無欲的境界,也厭離這個有欲的境界。他的內心還是這樣修行的,所以叫做攝樂作意。
「觀察作意」:修行久了的時候,心就不動了,他心裏面沒有欲,他對于欲的境界,完全不動心了。不動心這個時候,他自己再反省自己:「我是不是沒有欲了呢?」就觀察自己,就是反省自己。反省的時候怎麼辦呢?《瑜伽師地論》上說:他就把凡夫顛倒迷惑的境界在心裏面思惟,思惟凡夫可愛的這些境界。一思惟的時候,感覺自己還有欲心,感覺欲心還有點動的話,那麼他就還要繼續修行,繼續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修不淨觀,還要繼續修行的。繼續修行到完全沒有欲了,他到欲的境界去活動,心裏面也沒有欲,這個時候就叫做「加行究竟作意」。
「觀察作意」,由于自己的觀察,就不會有增上慢了,這不是粗淺的分別,是自己經過考驗了,知道自己有沒有欲,是這樣意思,這叫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這時候就是把欲完全清除了,沒有欲了。
沒有欲了以後,「加行究竟果作意」:沒有欲了以後,這時候得了初禅。
初禅一共是有五種功德——尋、伺、喜、樂、心一境性,這五樣功德。「尋」、「伺」:鸠摩羅什法師翻個覺觀,而玄奘叁藏翻個尋伺。尋伺其實就是觀察的意思,就是粗略的觀察和微細的觀察,其實就是如理作意,就是這樣意思。「喜」、「樂」:成就初禅的時候,心裏面歡喜、還有輕安樂。「心一境性」就是定。一共有這五種功德。這五種功德具足了,就叫做「加行究竟果作意」。
丙叁、驗知虛實二
驗知虛實,略爲二意:一、正明驗知虛實,二、辦是魔非魔。
丙叁、驗知虛實,略爲二意:丁一、正明驗知虛實,丁二、辨是魔非魔。
在正修這一科裏面(這在止——奢摩他這一章裏面),分成叁段,第一段是明止門不同,第二辨止深淺之相,第叁是驗知虛實。
驗知虛實,就是考察我們修奢摩他所成就的、所現出來的情況。由九心住(欲界定)到近分定(未到地定)、由近分定到初禅,這叁個境界,在我們發心修禅的人,很不容易成就的。但是在這裏邊又會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情,所以需要考察一下,要觀察它:有的境界是虛妄的,有的境界是真實的、是正確的。所以這裏面有虛實的問題,應該要認識,學禅的人應該認識這一點,所以這一科也是應該要學習的。
「略爲二意」,不要說太多。第一、是「正明驗知虛實」,第二、辨別是不是魔來搗亂,分這麼兩科來說明。
丁一、正明驗知虛實二
驗知虛實者:若于定中發諸禅善根,是中有真有僞,不可謬生取舍。是事難識,若欲別知,當依二法驗之:一、則相驗知,二、以法驗知。(節錄《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叁.大正46.496下)
第一科「驗知虛實者,若于定中發諸禅善根」:就是我們在這叁個境界裏面都容易有問題,九心住也可能有問題、近分定也可能有問題、初禅也可能有問題的。「發諸禅善根」:發諸禅善根這個「發」字,就是在禅定裏面出現了,出現的時候,若說是善根,應該是好境界。
「發」這個字,可以從兩方面解釋。第一個是我們前一生、前兩生,前多少生修過、學習過禅定,學習過禅定有多少成就,但是還不是有大的成就,還沒能離欲。如果我們前生坐禅離欲了,死掉了以後不會再來到這個世界,一定是到色界天上去了。但是雖然沒有離欲,可是也修得有多少成就,那麼那個成就的善,就可以名之爲「善根」。等到現在你靜坐的時候,靜坐時間或者不是很久,或者很久了也不感覺到有什麼成就;但是忽然間來了好境界了。那麼這就可以做幾種解釋。就是前一生修的功德,現在出現了,所以叫做「發」,這個發就是這個意思,「發諸禅善根」。
但是這個發,照理說自己應該知道:我日常生活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的反應。常用功的人應該反省這件事:我遇見什麼境界,內心反應的程度是什麼樣,應該知道的。這就是你修行的程度,應該知道的。那麼「我自己感覺我很平常,怎麼忽然間有這麼殊勝的境界呢?」你就應該要認識一下、要觀察一下。
「是中有真有僞」,有的是真實的、但是有的是虛僞的。所以我們用功的人有什麼好境界,不要輕易地向人說。就是真實的,但是這裏面就是你自己用功修行,本來應該是這樣子:修行之前好好地學一學,把它學通了,然後再用功修行,應該是這樣子。如果你有一個阿羅漢、有個大善知識做你的師長,那也不要緊,你不需要怎麼學,有師父傳授你一個方法就可以,因爲隨時可以請問師父,那就好一點。
這樣子,你在靜坐的時候,忽然有什麼特別境界出現,你不要隨便向別人說,但是可以向師長說,可以請問師父,請問師長怎麼回事。師長告訴你以後,你還是不可以輕易向人說的。這裏邊有幾種問題、幾種事情。
初成就的人,坐禅有多少成就的人,它不牢固,你成就的功德不牢固。你常靜坐的人自己會知道,隨時會失掉了的。你若向人說:「啊!我得了什麼什麼禅定了。」結果還沒有過兩小時,失掉了。那麼這怎麼辦呢?你又向人說你得了什麼境界。所以不要向人說。就真實成就了,也不向人說。到了高深的境界,也不要向人說。不要現出來什麼形相,表示我有修行,都是不應該的。
所以這裏邊就是「是中有真、有僞」,有的是真實的、有的是虛妄的。「不可謬生取舍」,你不要錯誤地執著:「哎呀!我得到什麼什麼不得了的境界了!」你不要這樣子。
「是事難識」,這件事不是容易認識的。因爲這個不是一般的……,我頭幾天說過,修定是上人法,超過人的境界的,所以這個事不容易認識。「若欲別知」:你若想要分別它的相貌、認識它。「當依二法驗之」,應該根據、從兩方面來考察它。「一、則相驗知」:就從不同的形相去觀察它,這是一個方法。第二、「以法驗知」:另外有些方法去觀察它。從這兩方面來觀察,就可以知道它是真、還是僞,是邪、是正了。
戊一、則相驗知二
一、則相驗知者,即有二意:一、邪,二、正。
現在先說第一種,戊一、則相驗知者。「則相驗知」也分兩部份:第一個是邪、第二個是正。什麼叫做邪、什麼叫做正?真就是正、僞就是邪,這樣意思。
己一、邪相
邪者:如根本禅中諸觸發時,隨發一觸,若有邪法,即是邪相。邪法衆多,今約一觸中,略出十雙邪法以明邪相:一者、觸體增減,二、定亂,叁、空有,四、明暗,五、憂喜,六、苦樂,七、善惡,八、愚智,九、縛脫,十、心強軟。此十雙明邪相,皆約若過、若不及中分別。一、觸體增減者:如動觸發時,或身動手起腳亦隨然,(外人見其兀兀如睡,)或如著鬼身手紛動,或坐時見諸異境,此爲增相。減者:動初發時,若上若下,未及遍身,即便漸漸滅壞,因此都失境界,坐時蕭索,無法持身,此爲減相。二、定亂。定者:動觸發時,識心及身,爲定所縛,不得自在。或複因此便入邪定,乃至七日不出。亂者:動觸發時,心意撩亂,攀緣不住。叁者、空有。空者:觸發之時,都不見身,謂證空定。有者:觸發之時,覺身堅硬,猶如木石。四、明闇。明者:觸發之時,見外種種光色乃至日月星辰、青黃赤白種種光明。闇者:觸發之時,身心暗瞑,如入暗室。五、憂喜。憂者:觸發之時,其心熱惱,憔悴不悅。喜者:觸發之時,心大慶悅,勇動不能自安。六、苦樂。苦者:觸發之時,身心處處痛惱。樂者:觸發之時,甚大快樂,貪著纏綿。七、善惡。善者:觸發之時,念外散善覺觀,破壞叁昧。惡者:觸發之時,即無慚無愧等諸惡心生。八、愚智。愚者:觸發之時,心識愚惑,迷惛顛倒。智者:觸發之時,利使知見,心生邪覺,破壞叁昧。九、縛脫。縛者:觸發之時,五蓋及諸煩惱,覆蔽心識。脫者:觸發之時,謂證空無相定、得道得果、斷結解脫,生增上慢。十、心強軟。強者:觸發之時,其心剛強,出入不得自在,猶如瓦石,難可回變,不順善道。軟者:觸發之時,心志軟弱,易可敗壞,猶若軟泥,不堪爲器。如是等二十種惡觸,擾亂坐心,破壞禅定,令心邪僻,是爲邪定發相。複次,二十邪法,隨有所發,若不別邪僞,心生愛著者,因或失心狂逸,或歌或哭,或笑或啼,或時驚狂漫走,或時得病,或時致死,或時自欲投岩赴火,自絞自害,如是障惱非一。《大集經》中廣辦魔業之相。行者若證此法,須善識知,方便照了,不著邪定之法,即自便謝。(節錄《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叁.大正46.496-498頁)
…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