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P11

  ..續本文上一頁。在這裏也等于是講了我空、法空了。一切法空,我也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不可得也是不可得,離一切分別相了。那麼就是這樣觀,就是這樣思惟分別。這樣思惟分別,分別了一會兒、然後再修止;止了一會兒、再修觀,就是這樣修行。

  

  丙二、明證止深淺之相叁   丁一、九心住

  

  九心住:一、內住,二、等住,叁、安住,四、近住,五、調順,六、寂靜,七、最極寂靜,八、專注一趣,九、等持。

  

  丙二、明證止深淺之相爲叁:丁一是九心住,丁二是近分定,丁叁初禅。這是說我們修止的時候,內心的深淺之相,有淺也有深的不同。

  

  先說淺一點的,就是「九心住」,九個心住。九心住就是「欲界定」,這是最淺的定。

  

  九心住第一是「內住」。內住,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不修行的人,我們的這一念心老是向外面去攀緣,老是去看色聲香味觸的事情,總感覺外邊有好事情,我要拿到。總感覺外邊有很好的事情,我要拿到。我如果不注意,我吃虧了!總是這樣子向外攀緣,總是感覺外邊有好東西,不修行的人是這樣子。現在要開始修奢摩他,要把心收回來,住在所緣境上面,這叫做「內住」,不要向外攀緣。就是住在所緣境上,就叫內住,不要散亂。這是內住的意思。

  

  「等住」:你心住下來以後,要繼續地,等住也叫「續住」,繼續地安住在那裏。不能說是住了一秒鍾就不住了、不能說是住了叁十秒以後就不住了,要繼續地安住在所緣境那裏,繼續這樣子。這個「住」,剛才我們說過,就是用念的方法來住。怎麼樣住呢?就是心裏面念這個所緣境,那就是心住在那裏了。不然怎麼住呢?我們放一個或者說是一個銅錢,放在那裏它不動了,無情物是那樣子。我們這個心是一個活的東西,它怎麼能住在那裏呢?就是要念!你念、它就住在那裏了。你念什麼,它就住在什麼地方。所以那叫做住。第二是「等住」,就是相續地安住在那裏,要相續地念這個所緣境,叫做等住。

  

  第叁是「安住」:我們話是這麼說:內住、等住,但事實上,我們住、住,它就不住了,它就跑了,跑到外面去虛妄分別,跑到色聲香味觸那裏去分別、去妄想去了。有的人啊,不要說心住,那個身在那裏住都不容易。你讓他盤腿坐一會兒是不行的,坐一會兒,馬上放腿要出去跑,都住不來啊。所以修行的事情不是容易!現在是說心住,心若不住了、它跑了怎麼辦呢?你馬上要覺悟,要收回來。收回來,再繼續地住在那裏,這叫做安住,叫它安住在那裏。

  

  四、「近住」:近住這句話,實在就是總說前面這叁個住的一個修行住的方法,總起來說的。是怎麼樣呢?就是你若是數數地憶念所緣境,一次又一次地憶念所緣境,這樣子叫心住在這裏,不要叫心跑到外邊去,不要叫這個心遠離所緣境,要數數地作念,念所緣境的時候,心就住在這裏了,這叫做近住。「近」是親近的意思,我同你親近;同你遠離了,那就不是親近了。就是我們這個心老是親近這個所緣境,怎麼親近它呢?數數地憶念,一次又一次念這個所緣境。我剛才說了:「我這個心在做什麼?」你立刻就覺悟了,就讓它回到所緣境那裏,安住下來,這樣意思。這叫做近住。

  

  五是「調順」:調順和寂靜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修奢摩他的人、坐禅的人,自己要反省自己:「我爲什麼坐在這裏老打妄想呢?」要想一想。諸法都是因緣生的,爲什麼要打妄想呢?它是有個原因的。什麼原因呢?我們靜坐的人有兩個情形:一個是我這時候沒有靜坐,有這個臭皮囊在,總是有事情嘛,我要上街上買一點面、買一點米,要吃飯,或者是怎麼地,總是做事情。做事情的時候,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就會接觸到色聲香味觸的。接觸了,也會看見男的人、也可能看見女人,也可能看見衆生貪瞋癡的境界;一接觸這個境界,內心裏面就會分別。有分別,那麼怎麼辦呢?修行人應該怎麼個態度、來面對這些塵勞的境界呢?你不可能完全沒有事情,說:「我一個人在深山裏面住。」深山裏,你也不能老在那兒坐,你也要准備吃的東西,你一個人嘛,你也要去做事,你還會看見一個鳥飛來、看見一枝草,這些雜亂的事情也會看見的。那麼這個時候,修行人心裏面有正念,就在想:「這些事情都會引起我內心的散亂,我看見這色聲香味觸,就會引起我內心的散亂,我不要散亂。」馬上地要警告自己,應該這樣子。這個時候,雖然沒有入定,眼耳鼻舌身意還接觸色聲香味觸,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有了控製了,控製它,叫這一念心不要在那上散亂,應該這樣子。所以那叫做調順,就是控製這一念心,雖然沒有靜坐,控製這一念心不要在外境上散亂。這是調順。

  

  「寂靜」:就是靜坐的時候;靜坐的時候,坐坐的,他心裏面不住,他就貪心來了、瞋心來了。有人講:說一個賣豆腐的,常到寺院裏面賣豆腐。這一天,廟裏面出家人說:「這裏禅堂打禅七,你也來坐一坐吧!」他說:「好!來坐。」他也不懂得怎麼坐,但是也坐在那兒。忽然間想起來,多少年前某人買他豆腐還沒給錢!所以我們說是沒有賣過豆腐,但是也可能有問題,就是坐在那裏忽然間想起來:某某人對我對不住!就又想起來了,心裏面憤怒。或者是過去有什麼貪愛的事情,心裏面又現出來。就有貪欲、瞋恨、各式各樣的煩惱,心裏面會現出來。這就是所謂掉舉了,那麼怎麼辦呢?修行人你一坐下來的時候,你心裏面想:「這些貪心、瞋心、各式各樣的煩惱,是障礙我修行的,我不要爲它們所傷害!我不要再有這些雜念、這些妄想!」自己诃斥自己。你有這個厭離心,對貪欲有厭離心、對憤怒有厭離心,種種的煩惱你都有厭離心,你這種心情強了的時候,靜坐的時候,貪一起來,你馬上知道不對,馬上就會知道。這樣子,你妄想就減少了。

  

  靜坐的人有很多妄想,這妄想從那兒來呢?就從你有生以來的生活、你的經驗上來的,這些妄想是從那裏來的。所以在家居士修禅定、靜坐,不能和出家人比。出家人在一個寂靜的地方,看見的都是佛像、再不然經書、再不然我看你也是出家人、你也是出家人,大家都是出家人,這樣子這個佛法僧的境界,他就是有妄想也就限于這個範圍,其他的妄想自然是少。你在家居士不同的啊!所以我主張:你若真想修行,就是出家好!當然,大菩薩境界那是另當別論。

  

  「寂靜」就是靜坐的時候,內心裏面有種種的煩惱出現的時候,自己預先诃斥自己!有一句話(注:原詩雲:「遠之易爲士,近之難爲情;香味頹高志,聲色喪軀齡」):「聲色頹高志」,色聲香味觸這個聲音和形色;說這個人的志願很高,但是他若歡喜聲色,他這個高志就垮了。「香味喪軀齡」,人歡喜吃好東西,歡喜這個、歡喜那個,我看家常便飯是最有營養了,我看。「遠之易爲士,近之難爲情」。所以,色聲香味觸能生人的貪心、也能令你生瞋心。你不修道,那也就不要說了;若修行人來說,這都是障道的因緣!那麼,你常能诃斥自己,這妄想就減少了,所以能夠叫它寂靜,使令心的妄念自然減少,就寂靜了。

  

  七、「最極寂靜」:最極寂靜是什麼呢?就是他這時候常常修奢摩他的人,他還有多少妄念,但是妄念要起的時候,他立刻就覺悟了,就把這一個妄念就停下來。我們修行功夫不夠的人,妄念都起了老半天了才知道,「哎呀!我有妄想了。」但是,功夫高了的時候,它要起、還沒起的時候就知道了,就能把它停下來、不動。所以,他若是一靜坐八個鍾頭,只起一個小妄想,立刻就停下來,能有那種境界。所以叫最極寂靜。

  

  八、「專注一趣」:簡單地說,就是他的心能專一地安住在一個境界上,一點雜念沒有。就是精進、相續不斷地、長期地這樣靜坐,這一坐完全沒有妄想,完全是心裏明明了了、而又很寂靜,心裏面很寂靜、又是明明了了,也不昏沈、也不散亂。能這樣子,那叫做專注一趣。可是這個境界,心裏面要注意,要注意才可以的。

  

  最後這一個「等持」:等持就是他不需要特別注意,就很自然地就是明靜而住,一坐幾天不出定也是可以,明靜而住,那叫做等持。這個「等」字是平等的意思。怎麼叫做平等呢?譬如說我們沒有修行的人,我們靜坐的時候,不是散亂、掉舉、就是昏沈,這就是不平等;修行的人也不散亂、也不昏沈,這就叫做平等。就是我們人睡覺的時候不作夢,也沒有妄想,但是什麼也不知道;我們睡醒了的時候,心裏面東想西想,雖然是明了、不昏沈,但是東想西想是亂的、動亂。我們不睡覺的時候心裏面動亂,睡著覺了什麼也不知道,這就是不平等。有了功夫的時候,他心裏面不昏沈,明了而沒有動亂。所以,心裏面是平等的。

  

  「持」就是這個平等的境界能保持住、不失掉,但是他也不需要特別的注意。像我們若靜坐的時候,你心裏面要特別注意念所緣境,才能沒有雜念,你一放松了就不行,一放松這妄想就來了,這是沒有功夫的相貌。若是成就了、有了功夫的時候,等持就是不需要特別注意,就是很自然的它就能明靜而住,那叫做等持。

  

  由內住到等持是九個,這是九個心住。這個時候叫做欲界定。就是這個時候這個人他還是有貪瞋癡煩惱的,但是輕微多了,和我們一般的情形不同、不一樣的。

  

  丁二、近分定

  

  近分定——有作意:

  

  先發如是正加行時,心一境性身心輕安微劣而轉難可覺了。複由修習勝奢摩他、毗缽舍那,身心澄淨身心調柔身心輕安,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輕安漸更增長,能引強盛易可覺了心一境性身心輕安。謂由因力展轉引發方便道理,彼于爾時不久,當起強盛易了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如是乃至有彼前相,于其頂上似重而起,非損惱相。即由此相于內起故,能障樂斷諸煩惱品心粗重性皆得除滅,能對治彼心調柔性心輕安性皆得生起。由此生故,有能隨順起身…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漫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