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P7

  ..續本文上一頁要去找個工作,你要「爲」,你非要努力地去工作才可以。那麼「爲」這裏面有很多很多的苦惱;若是你成就了佛教的禅定智慧樂,就「無爲」。

  

  我昨天說過,我們世間上,說「我不去工作」不行,要吃飯。你若有衣食住的需要,你一定要工作,不工作還不行。說「我有了衣食住,衣食住的問題都解決了」,你不能無爲,因爲你內心閑不下來,非要找事情做才可以的。

  

  所以,這個「爲」有兩個意思:一個爲了生活的問題不能不爲;一個是心閑不下來也要爲。爲,就是有很多的煩惱。若是成就了佛法裏面的禅定智慧樂,能夠無爲,所以稱「無爲閑道人」;他心裏面(我昨天說)「不與萬法爲伴侶」,那是無爲的境界。他就那個心和一切事情完全不發生關聯,他能夠獨自地湛然常住,能到達那個境界。不過這個話,我相信你們各位可能會有靜坐的經驗;就假使沒有到達那個境界,由你靜坐小小的經驗,可以意會一下,可以相似地、仿佛地意會到那個無爲的境界,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非要有這些衣食住的問題,沒有這個問題。能到達那個無爲、清淨、自在的境界,沒有生老病死的問題,沒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這一切苦惱的問題都沒有了;「無漏無爲」。

  

  「寂然閑曠」:「寂然」,我們昨天講過了,就是他內心裏面非常地寂靜。「閑曠」:「閑」,他心裏面能靜下來、而特別廣大,境界廣大,不是我們凡夫內心分別的境界。「永離生死」,世間上那個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事情,是永遠地遠離了。「于苦長別」,和這些苦惱的事情永久地分別了,不再有苦了。「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所以叫做巧慧。

  

  這裏面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凡夫有很多很多的貪瞋癡的煩惱在心裏邊,你叫我棄舍了世間的樂、去修學禅定智慧,心裏面不舒服,心裏面還老是在動,去貪求世間樂,還會有這個問題。不過我們若學習佛法,漸漸地增長我們的理智,這理智強起來,來調伏自己,慢慢地內心裏面就會安閑下來,這個問題是能解決的,是可以解決的!

  

  我們認爲那件事很好,就是想辦法去求、把它拿過來;拿過來,結果它令你苦惱!我看世間上的人很多都是那麼回事。如果你把這件事能夠看清楚,把理智強起來,不要去搞這個事,安心地去修行,我認爲會很快樂!就是沒成功也會很快樂的。

  

  這是第四巧慧。

  

  五者、一心:既知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終無可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一.大正46.466下)

  

  「五者、一心:既知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這第五是一心,一心是什麼意思呢?看它的解釋。

  

  「既知世間可患可惡」:我們從佛法的學習,能認識到世間上是個災難。世間上的事情,看上去很快樂,其實那是個陷阱,到那裏你就苦惱了,「患」;「可惡」,是可厭惡的。「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善者,能也,你就能認識佛法說的定慧功德是可尊貴的,那是真實能夠使令我們安樂自在的。

  

  「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你若能認識到這裏,你就應該決定這件事。一心就是決定的意思,去修行止、修行觀。「心如金剛」:你這個決定就像金剛似的,不可破壞。「天魔外道不能沮壞」:人間的小鬼那個不要說,天魔都不能破壞你,不要說外道了。「設使終無可獲」:假設你修止、修觀,修了很久也沒有什麼成就。「終不回易」,我也不會改變我的主意的;「是名一心」。

  

  「譬如人行」,譬如一個人走路到什麼地方去。「先須知道」道路的「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這條路是一個平坦安全的道路,這道路有賊、有土匪,那我就選擇安全的道路去。這個地方有土匪,這條路不要走;世間上的道路,是有土匪的道路。所以你要選擇好了,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

  

  這是第二方便,講完了。

  

  

  

  

  

  

  

  

  

  

  

  

  

  

  甲叁、正修第叁二  乙一、修止叁

  

  智者大師雲:「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第二》雲:「衆生爲相縛、及彼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

  

  正修是第叁,這一科分成兩科:第一科是修止,第二科是修觀。

  

  智者大師說:「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修止,是調伏、降伏煩惱的初門。「結」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就表示我們的煩惱。結,就是個扣,這個繩子挽一個扣。挽一個扣,挽的時候很容易,你若想把它打開還是很難的。這表示什麼呢?表示我們的煩惱:我們動煩惱的時候很容易就動了,你想要把它去掉可是不容易,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結」是譬喻煩惱的不容易除掉的意思。

  

  「伏結之初門」:佛法裏面說這個止,你若能夠學習,就能把煩惱調伏,能降伏住它,叫它不動!止有這種力量。你初開始應該學習止,這就是個門。

  

  「觀是斷惑之正要」:煩惱調伏了,煩惱還在、並沒有斷掉,你若不繼續修止,這個煩惱又起來了,所以還沒有究竟。那麼怎麼辦呢?要修觀,觀能把煩惱(惑就是煩惱)去掉;去掉了,問題就究竟地解決了。所以觀是正要,是非常正確而重要的一個方法。

  

  「《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這是一部經。「第二」,〈勝義谛相品〉是第二品。那上面說:「衆生爲相縛、及彼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

  

  「相縛」:「相」是什麼呢?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些塵勞的形相,它能系縛我們衆生。我們衆生遇見色聲香味觸的時候,就被它綁住了、不能解脫,我們衆生是這樣子。我們一般人說「綁住了」,說是我們有愛煩惱,看見可意的境界就愛這個境界,就被這個境界綁住了;固然是這樣子,但是瞋心也是一樣,它也是把我們綁住了。

  

  你可以有的時候注意,注意什麼呢?注意一個人在憤怒的時候(你本身沒有憤怒的時候,那人在那兒發脾氣、憤怒的時候),你在那兒看,看那個人發脾氣的時候,他就被那個瞋煩惱綁住了,被那個憤怒綁住了,他不能解脫。他那個心被瞋心困住的時候,那個苦惱的境界,你在那兒看就看出來了。

  

  我有一次看見一個神經病,他在那裏就像和人打架那樣的,又動手、又動腳、又開口罵,我們看著就像前面有一個人和他對罵、對打似的。那麼我在那兒看著這個人,我在想:前面也沒有人,沒有人罵他、也沒人打他,但是他就是認爲有人罵他、有人打他,他在還擊。我在想:這個神經病這個人的心意識就鑽到那個境界裏出不來,就被那種境界欺騙了、被那個境界困住了,就是系縛這個「縛」字。衆生爲相縛這個「相」實在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虛妄分別心!

  

  剛才說那個出家人被人誤會了,他心裏面……你不能縛他,「是那麼回事嗎?」就完了,他就走了。他來來去去地、心裏沒有事,就是沒有貪的系縛、也沒有瞋的系縛,他不在乎,所以他心裏面自在快樂。我們不是!我們就是爲相所縛。有一點事心裏面就不得了!還有時候會作個夢,「哎呀!不得了這個夢!將來會怎麼地」,就是爲相所縛。你若修習止觀,有了般若波羅蜜,把這一切事情都看空了,它就不縛;不縛,你心裏面自在,就會快樂。

  

  「及彼粗重縛」:這個「粗重」是什麼?實在「縛」就是一個縛——就是「粗重縛」。如果沒有粗重縛,就不會有相縛。粗重是什麼東西呢?「麤」者劣也,麤劣;「重」是沈重。這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我們煩惱的種子。譬如說,一個人他沒有出來工作,沒出來工作,並不是說沒有這個人,他在家裏睡覺,我們在外邊看不見這個人。等他睡醒了,出來的時候:「喔!這個人出來活動了。」

  

  我們的貪煩惱、瞋煩惱,疑惑心、高慢心、各式各樣的煩惱,也有睡眠的時候;它在睡眠的時候,這個人很平靜、很正常,也不貪、也不瞋,但是並不表示他不貪、不瞋,是因爲煩惱在那兒睡覺了。煩惱在那兒休息的時候,叫做粗重。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但是聖人、佛菩薩看,這個衆生心裏面煩惱的種子、煩惱的功能是很粗的、是很重的,隱藏在那裏不動,是這麼回事。這個東西它若遇見了憤怒的因緣,瞋煩惱就出來了;遇見可愛的境界,貪煩惱就出來了。就是外邊有因緣引發,內裏面的煩惱就發生作用。所以相縛實在不是真實的,主要就是粗重縛。

  

  這兩種系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你要精進地修止來調伏相縛,你勤精進地修行觀來斷粗重縛,「爾乃得解脫」,這時候你才能夠解脫煩惱,得大自在,成爲聖人。這是說止觀的一個大意。

  

  丙一、明止門不同叁   丁一、系緣止

  

  系緣止者,略明有五處:一、系心頂上,二、系心發際,叁、系心鼻柱,四、系心臍間,五、系心在地輪。令系心頂上者:爲心昏沈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久,即令人浮風、乍如風病,或似得通欲飛;有此等過,不可恒用。若系心發際:此處發黑肉白,心則易住,或可發本骨觀。久則過生,眼好上瞻,或可見于黃赤等色、如華如雲種種相貌,令情慮顛倒。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風門,覺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無常。若系心臍下:臍是氣海。系心在臍,能除衆病,或時內見叁十六物。若系心地輪:此最在下,氣隨心下,則四大調和。約此五處爲緣,令心不散,以辨修系緣止。譬如猿猴得樹,騰躍跳踯,若鎖之于柱,久久自調;心亦如是。(節錄《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叁.大正46.492中~下)

  

  乙一、修止爲叁:丙一、明止門不同,丙二、明證止的深淺之相,丙叁…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漫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