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和合而有的;因缘不和合的时候就没有这件事,所以一切法是不自在的。「不自在」在这一句话里的意思:它不能离开因缘独自存在;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件事。譬如说我们敲钟,敲钟的时候就发出个声音来,那么敲钟就是发出来声音的一个因缘。若是声音能够独自存在的话,不用敲钟就有一个钟的声音,那就叫做自在,这个声音能自己存在,那也叫做有自性的意思,声音是有自性。但是事实上,你不敲钟的时候,没有钟的声音,所以它是不自在,所以它是自性空。
这件事,我们如果想修空观,你要多思惟这个道理,你这么思惟。像我们人的身体也是,如果我们没有业力,也没有父母的因缘,这个身体就是没有,那么这个身体就是不自在,这个身体就是自性空,就是这样意思。如果这个身体是自性有,它是能自在的,那就不需要有业力、也不需要有父母的帮助就有这个身体。因为是父母的帮助,那就有时间的限制。
我在美国听见一件事,就是这个夫人作个梦,一个龙王向她要求要来投胎,希望她能同意,这就等于是向她申请,她就同意了。果然就是怀孕了(她就不避孕,就怀孕了)。后来就生一个小孩,这小孩有脾气,脾气很大!
这件事我们看出来什么呢?就是有时间性。若是不避孕,这个凡夫境界随时可以投胎;如果避孕,不能够投胎;就是有病的时候,他不能来投胎的。这样说,这个因缘生法就是有时间性,一定因缘和合的时候才能开始,到因缘离散的时候就死亡了。如果说我能自在,不需要因缘,那是什么时候开始呢?就没有时间性了。
我们用这样的道理来观察一切因缘生法,就可以知道一切法都有时间性的关系,就都是因缘生法,就都是不自在,也就是它自己本身是空无所有的,就是这个意思。空无所有、不自在,不自在就是没有我;不自在,所以是无我。你多多地这样思惟,的确是一切法都是无我、无我所,都是毕竟空的!
这是《大智度论》这样说,经里面也有这种话、论里面也有这种话,这话说得很简单!但是你若就是看这句话,可能还不是太明白。所以佛法还重视闻思修,重视你闻了以后要思。闻,也包括阅读,包括你阅读经文。你阅读、或者是听闻、或者是自己读,然后你多思惟。思惟的时候不能凭空思惟,你要用一件事、假藉一件事。刚才说用这钟声,你用这钟声去思惟它不自在。思惟、思惟、思惟,时间思惟久了,这件事就通了,你就知道:我是空的,一切法也都是如此,一切法也都是空的!
「不自在故无自性」:不自在故,所以没有它自己的体性。现在这个文,我们是说我空,其实这个地方也包括法空。一切法空,道理也是这样子。
我们若不思惟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是无我、也不知道一切法空,我们就是老习惯的这种态度,遇见什么事情,就是原来这个样子。随时贪心起来活动、随时瞋心也出来活动。若是你思惟「一切法因缘和合不自在,不自在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我」,思惟久了的时候,你这个理论——这个无我、不自在这种道理,在你心里面熟了。熟了的时候,你遇见什么事情,你就会这样观察,用「不自在」、用「无我」、用「无自性」去观。去观的时候,你原来的这个老家风、这贪瞋痴就变了,就不贪也不瞋,就会变,这就叫做改造自己!用佛法能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方法,最初是闻,然后就是要思惟。如果你只是闻而不思惟,没有用。你读多少经论、很多,都用不上!
所以有人问:「我们怎么能够把佛法用在日常生活里边?」就是你要多思惟!你不多思惟,不行。就像人有武功,会拳,打少林拳。学会了,但是你天天要练,练得特别熟;土匪来的时候,你这个拳就可以用。如果你不练,不行;土匪来的时候,你不能伸手、你不能对抗他,这个道理是一样。
所以,「一切法因缘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我」,这说得很简单。但是你想要用,那可不是那么容易,你非要多思惟!所以,如果你再能修学禅定的话,那就更厉害了!修学禅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说「禅定」这两个字,就是心能定。实在,如果再明白一点说,有了定的人就是他的心力特别强大!有了定的人,心的力量特别大。他不用用刀、也不需要动手,他心里怎么想,这个事情就怎么出现,有禅定的人就是这样。禅定,就是你要超过欲界定、未到地定,到色界定才可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第四禅是最好。无色界的四空定,定的力量也是很深;但是不如四禅好。
你的定力成就了以后,你再加上「一切法因缘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我」,这样的智慧,你就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圣人了。如果你没有、你不用这个不自在、无自性故无我的智慧,虽然禅定使令你的力量很大,还是生死凡夫。你那个禅定终究有一天败坏了,还是入到轮回里面生死流转的。有禅定的人容易有神通,没有禅定的人没有神通的,就是有神通也是很微小、也是靠不住的事情。
那么在这里《大智度论》这一段文,是说修行人这样思惟。前面「行者思惟:是心属谁?谁使自心?观已,不见有主。」怎么知道没有主呢?「一切法因缘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我」,就是无自性故无主,就是这么意思。
「若无我谁当使是心?」若没有我,这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一个常恒住、不变易、有实体的我,那么谁能够支配这一念心出去活动呢?
「问曰:应有我!何以故?心能使身,亦应有我能使心。」「问曰」,就是有我论者他来发动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实体的我!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应该有一个我,不是无我。「何以故?」什么原因呢?「心能使身」:说我们色受想行识这个识,它有力量来支配身体的活动。身体本身不会活动,要由心来支配它。「亦应有我能使心」:但是,也应该有一个我,来支配这个心,才可以。怎么知道呢?我说一个譬喻。
「譬如国主使将」:这国王他命令这个将军、支配这个将。「将使兵」:大将军他去指挥军队作战。「如是应有我使心、有心使身」:这个譬喻的道理是很好!这样子,所以我们人的身体也应该有一个我,它能对心下命令,由心再使身去享受五欲,「为受五欲乐故」。
「复次,各各有我心,故知实有我」:这又说出一个理由。每个人都说我,我有心、我做什么事,每个人都知道有个我,「故知实有我」。
「若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者,何以故不他身中起我?以是相故,知各各有我」:若是一个人但有身心、但有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因为他糊涂了,「故计我者」,执着另外有个我。「何以故不他身中起我」:为什么不在别人身体里面执着有我呢?这句话是不对!因为人执着有我,他对于自己这个身体:我要走路就走路,我要坐下来就坐下来,我要说话就说话,有多少相似的自在,所以执着我。别人的身体你不能那样执着嘛;别人的身体,他要坐就坐,他若不坐他就不坐,你不能控制他嘛。所以这个理由说得不对,「以是相故,知各各有我」。
「答曰」:这前面是有我论者这样提出的问题,这底下是龙树菩萨回答了。
「若心使身、有我使心」:我们从这些论上的文看出来,龙树菩萨智慧也是很高!他辨别得也是很妙!他说:若是像你说的,心能使身、有一个我来使心;若这样的话,「应更有使我者」:应该再有一个我来支配这个我,就是有两个我了,应该这样子。
「若更有使我者,是则无穷」:那么我前面还有个我、我前面还有个我,那样子应该是无穷无尽的我,应该有这么多了。
「又更有使我者,则有两神」:如果在你执着的我另外还有个我,这就是两个我了。
「若更无我,但我能使心」:若是像你说:另外再没有我,只有一个我,这个我来支配这个心活动。若这样的话,「亦应但心能使身」:也应该只是(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有一个识、有个)心,它来支配这个身体就够了。
「若汝以心属神,除心则神无所知」:这底下也辨别得好!假设你说这个心是系属于神、系属于我的,就是心不能够自主,它要听我的命令才能够活动的话,这叫做「以心属神」。「除心则神无所知」:若汝以心属神,若除掉了心,那个神(就是那个我)就无所知了。心是有知的,心是有了知性的;那么现在若除掉了心,那个神就没有了知性了。「若无所知,云何能使心」?若是那个神我除了心就没有了知性,那变成一个木头了,那么他凭什么去指挥心的活动呢?这是一个问题!
「若神有知相」:假设你说你执着那个我本身有了知性的话,「复何用心为」:那何必另外还要有个心呢?就不需要了嘛!「以是故知:但心是识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以是原因可以知道:只是一个心,它有了知性,它有能力来支配身体去活动,不需要假藉我的力量,不需要。龙树菩萨用这样的理由,驳倒这个「我」。这个理由也是很妙!神(这个我)本身有没有知觉性?若是有,就不需要心了!这个理由说得很好!
这是龙树菩萨说明无我论的理由,不需要有我,只是你现在这个识,这个识和色受想行合作,发出来一切的思想、行动,这就够了,不需要另外有个我。那么你说有我,实在也就是色受想行识假名为我而已,并不是有个真实的我。
丁三、释疑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蕴界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宝在垢衣中。外道说我是常、作者,离于求那、自在无灭。世尊所说如来藏义,岂不同于外道我耶?」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