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P31

  ..續本文上一頁和合而有的;因緣不和合的時候就沒有這件事,所以一切法是不自在的。「不自在」在這一句話裏的意思:它不能離開因緣獨自存在;沒有因緣的時候,沒有這件事。譬如說我們敲鍾,敲鍾的時候就發出個聲音來,那麼敲鍾就是發出來聲音的一個因緣。若是聲音能夠獨自存在的話,不用敲鍾就有一個鍾的聲音,那就叫做自在,這個聲音能自己存在,那也叫做有自性的意思,聲音是有自性。但是事實上,你不敲鍾的時候,沒有鍾的聲音,所以它是不自在,所以它是自性空。

  

  這件事,我們如果想修空觀,你要多思惟這個道理,你這麼思惟。像我們人的身體也是,如果我們沒有業力,也沒有父母的因緣,這個身體就是沒有,那麼這個身體就是不自在,這個身體就是自性空,就是這樣意思。如果這個身體是自性有,它是能自在的,那就不需要有業力、也不需要有父母的幫助就有這個身體。因爲是父母的幫助,那就有時間的限製。

  

  我在美國聽見一件事,就是這個夫人作個夢,一個龍王向她要求要來投胎,希望她能同意,這就等于是向她申請,她就同意了。果然就是懷孕了(她就不避孕,就懷孕了)。後來就生一個小孩,這小孩有脾氣,脾氣很大!

  

  這件事我們看出來什麼呢?就是有時間性。若是不避孕,這個凡夫境界隨時可以投胎;如果避孕,不能夠投胎;就是有病的時候,他不能來投胎的。這樣說,這個因緣生法就是有時間性,一定因緣和合的時候才能開始,到因緣離散的時候就死亡了。如果說我能自在,不需要因緣,那是什麼時候開始呢?就沒有時間性了。

  

  我們用這樣的道理來觀察一切因緣生法,就可以知道一切法都有時間性的關系,就都是因緣生法,就都是不自在,也就是它自己本身是空無所有的,就是這個意思。空無所有、不自在,不自在就是沒有我;不自在,所以是無我。你多多地這樣思惟,的確是一切法都是無我、無我所,都是畢竟空的!

  

  這是《大智度論》這樣說,經裏面也有這種話、論裏面也有這種話,這話說得很簡單!但是你若就是看這句話,可能還不是太明白。所以佛法還重視聞思修,重視你聞了以後要思。聞,也包括閱讀,包括你閱讀經文。你閱讀、或者是聽聞、或者是自己讀,然後你多思惟。思惟的時候不能憑空思惟,你要用一件事、假藉一件事。剛才說用這鍾聲,你用這鍾聲去思惟它不自在。思惟、思惟、思惟,時間思惟久了,這件事就通了,你就知道:我是空的,一切法也都是如此,一切法也都是空的!

  

  「不自在故無自性」:不自在故,所以沒有它自己的體性。現在這個文,我們是說我空,其實這個地方也包括法空。一切法空,道理也是這樣子。

  

  我們若不思惟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是無我、也不知道一切法空,我們就是老習慣的這種態度,遇見什麼事情,就是原來這個樣子。隨時貪心起來活動、隨時瞋心也出來活動。若是你思惟「一切法因緣和合不自在,不自在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思惟久了的時候,你這個理論——這個無我、不自在這種道理,在你心裏面熟了。熟了的時候,你遇見什麼事情,你就會這樣觀察,用「不自在」、用「無我」、用「無自性」去觀。去觀的時候,你原來的這個老家風、這貪瞋癡就變了,就不貪也不瞋,就會變,這就叫做改造自己!用佛法能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方法,最初是聞,然後就是要思惟。如果你只是聞而不思惟,沒有用。你讀多少經論、很多,都用不上!

  

  所以有人問:「我們怎麼能夠把佛法用在日常生活裏邊?」就是你要多思惟!你不多思惟,不行。就像人有武功,會拳,打少林拳。學會了,但是你天天要練,練得特別熟;土匪來的時候,你這個拳就可以用。如果你不練,不行;土匪來的時候,你不能伸手、你不能對抗他,這個道理是一樣。

  

  所以,「一切法因緣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這說得很簡單。但是你想要用,那可不是那麼容易,你非要多思惟!所以,如果你再能修學禅定的話,那就更厲害了!修學禅定有什麼好處呢?我們說「禅定」這兩個字,就是心能定。實在,如果再明白一點說,有了定的人就是他的心力特別強大!有了定的人,心的力量特別大。他不用用刀、也不需要動手,他心裏怎麼想,這個事情就怎麼出現,有禅定的人就是這樣。禅定,就是你要超過欲界定、未到地定,到色界定才可以。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第四禅是最好。無色界的四空定,定的力量也是很深;但是不如四禅好。

  

  你的定力成就了以後,你再加上「一切法因緣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這樣的智慧,你就得無生法忍了!就是聖人了。如果你沒有、你不用這個不自在、無自性故無我的智慧,雖然禅定使令你的力量很大,還是生死凡夫。你那個禅定終究有一天敗壞了,還是入到輪回裏面生死流轉的。有禅定的人容易有神通,沒有禅定的人沒有神通的,就是有神通也是很微小、也是靠不住的事情。

  

  那麼在這裏《大智度論》這一段文,是說修行人這樣思惟。前面「行者思惟:是心屬誰?誰使自心?觀已,不見有主。」怎麼知道沒有主呢?「一切法因緣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就是無自性故無主,就是這麼意思。

  

  「若無我誰當使是心?」若沒有我,這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一個常恒住、不變易、有實體的我,那麼誰能夠支配這一念心出去活動呢?

  

  「問曰:應有我!何以故?心能使身,亦應有我能使心。」「問曰」,就是有我論者他來發動這個問題:應該有一個實體的我!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裏邊,應該有一個我,不是無我。「何以故?」什麼原因呢?「心能使身」:說我們色受想行識這個識,它有力量來支配身體的活動。身體本身不會活動,要由心來支配它。「亦應有我能使心」:但是,也應該有一個我,來支配這個心,才可以。怎麼知道呢?我說一個譬喻。

  

  「譬如國主使將」:這國王他命令這個將軍、支配這個將。「將使兵」:大將軍他去指揮軍隊作戰。「如是應有我使心、有心使身」:這個譬喻的道理是很好!這樣子,所以我們人的身體也應該有一個我,它能對心下命令,由心再使身去享受五欲,「爲受五欲樂故」。

  

  「複次,各各有我心,故知實有我」:這又說出一個理由。每個人都說我,我有心、我做什麼事,每個人都知道有個我,「故知實有我」。

  

  「若但有身心,顛倒故計我者,何以故不他身中起我?以是相故,知各各有我」:若是一個人但有身心、但有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因爲他糊塗了,「故計我者」,執著另外有個我。「何以故不他身中起我」:爲什麼不在別人身體裏面執著有我呢?這句話是不對!因爲人執著有我,他對于自己這個身體:我要走路就走路,我要坐下來就坐下來,我要說話就說話,有多少相似的自在,所以執著我。別人的身體你不能那樣執著嘛;別人的身體,他要坐就坐,他若不坐他就不坐,你不能控製他嘛。所以這個理由說得不對,「以是相故,知各各有我」。

  

  「答曰」:這前面是有我論者這樣提出的問題,這底下是龍樹菩薩回答了。

  

  「若心使身、有我使心」:我們從這些論上的文看出來,龍樹菩薩智慧也是很高!他辨別得也是很妙!他說:若是像你說的,心能使身、有一個我來使心;若這樣的話,「應更有使我者」:應該再有一個我來支配這個我,就是有兩個我了,應該這樣子。

  

  「若更有使我者,是則無窮」:那麼我前面還有個我、我前面還有個我,那樣子應該是無窮無盡的我,應該有這麼多了。

  

  「又更有使我者,則有兩神」:如果在你執著的我另外還有個我,這就是兩個我了。

  

  「若更無我,但我能使心」:若是像你說:另外再沒有我,只有一個我,這個我來支配這個心活動。若這樣的話,「亦應但心能使身」:也應該只是(我們這個身體裏面有一個識、有個)心,它來支配這個身體就夠了。

  

  「若汝以心屬神,除心則神無所知」:這底下也辨別得好!假設你說這個心是系屬于神、系屬于我的,就是心不能夠自主,它要聽我的命令才能夠活動的話,這叫做「以心屬神」。「除心則神無所知」:若汝以心屬神,若除掉了心,那個神(就是那個我)就無所知了。心是有知的,心是有了知性的;那麼現在若除掉了心,那個神就沒有了知性了。「若無所知,雲何能使心」?若是那個神我除了心就沒有了知性,那變成一個木頭了,那麼他憑什麼去指揮心的活動呢?這是一個問題!

  

  「若神有知相」:假設你說你執著那個我本身有了知性的話,「複何用心爲」:那何必另外還要有個心呢?就不需要了嘛!「以是故知:但心是識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以是原因可以知道:只是一個心,它有了知性,它有能力來支配身體去活動,不需要假藉我的力量,不需要。龍樹菩薩用這樣的理由,駁倒這個「我」。這個理由也是很妙!神(這個我)本身有沒有知覺性?若是有,就不需要心了!這個理由說得很好!

  

  這是龍樹菩薩說明無我論的理由,不需要有我,只是你現在這個識,這個識和色受想行合作,發出來一切的思想、行動,這就夠了,不需要另外有個我。那麼你說有我,實在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假名爲我而已,並不是有個真實的我。

  

  丁叁、釋疑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淨,常恒不斷、無有變易;具叁十二相,在于一切衆生身中,爲蘊界處垢衣所纏、貪恚癡等妄分別垢之所汙染,如無價寶在垢衣中。外道說我是常、作者,離于求那、自在無滅。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同于外道我耶?」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漫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