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說如來藏,爲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诃薩,不應于此執著于我。大慧!譬如陶師于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于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爲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大慧!我說如來藏,爲攝著我諸外道衆,令離妄見、入叁解脫,速得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若欲離于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大正16.599頁)
現在我們看《楞伽經》這一段文。這個科文上,我有寫個釋疑,我現在先解釋這個「釋疑」。引《楞伽經》這段文就是釋疑,就是解釋疑惑的。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這一段文是《大乘入楞伽經》,是唐譯的。《楞伽經》有宋譯、有唐譯、還有魏譯,現在我引的這是唐譯。
爾時,大慧菩薩對佛說:「世尊!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淨」:修多羅——就是經、就是佛說的法門——裏邊,說如來藏本性清淨,「常恒不斷,無有變易」。
如來藏這個「藏」字可以有兩個解釋。一個解釋:就是如來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叫做藏(ㄗㄤˋ);他藏(ㄘㄤˊ)無量無邊的功德,實在藏(ㄘㄤˊ)也就是具足的意思,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叫做藏(ㄗㄤˋ)。或者說:就是我們衆生的心裏面有如來的無量無邊功德,有如來,就是所謂佛性,那麼也叫做藏(ㄗㄤˋ)。
但是這個如來藏,是在衆生的色受想行識裏邊。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是染汙的、不清淨的,裏邊有無量無邊的業障、惑業苦,那麼你這個不清淨的識裏面有如來藏,是不是也汙染了呢?不是!「本性清淨」:這個如來藏的本來的體性是清淨不染汙的。「常恒不斷」:它是永久存在、而不敗壞的。「無有變易」:它不變化的,它能保持住那個清淨無爲的境界。
「具叁十二相」:它是具足叁十二相、無量無邊的功德的(現在時間不多了,我把這文順下來,以後再有機會再說)。「在于一切衆生身中」:這個具足叁十二相、本性清淨、常恒不斷、無有變易的如來藏,在什麼地方呢?在衆生的色受想行識的身體裏邊。
「爲蘊界處垢衣所纏」:我們的五蘊、十八界和十二處是汙染的、不清淨的,那麼如來藏在這個不清淨的蘊、界、處裏邊,就好像一個人他的身體雖然清淨,但是穿的衣服很汙穢,垢衣纏繞這個身體。那麼蘊、界、處就是一個垢衣,它裏邊有清淨的如來藏,是這樣意思。
「貪恚癡等妄分別垢之所汙染」:不但是蘊界處,蘊界處或者說這是果報,貪恚癡就是煩惱。這些虛妄分別的汙染來汙染如來藏,但是如來藏還是清淨,應該這麼說。「如無價寶在垢衣中」。
「外道說我是常、作者」,前面是大慧菩薩說:佛說衆生心裏面有一個常恒住、不變易的如來藏。但是外道也有類似的說法,他說一切衆生都有「我」,這個我是「常」:也是常恒住、不變易的;是「作者」:它能作善、它能作惡。
「離于求那」:「求那」翻個依,依靠的意思;「離于求那」就是不依靠,就是它能夠獨自存在,無所依靠,也就是不假藉因緣、這個我就是有了。「自在無滅」:它是獨自存在、而常恒住、不敗壞的,「無滅」。
「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同于外道我耶?」佛說這如來藏,說我們有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樣子說,和外道說的我不是一樣了嗎?外道說我也可以這樣說,他說這我是清淨的,是怎麼怎麼的。
我們讀《大般涅槃經》也有這個感覺,這些獅子吼菩薩和迦葉菩薩,和佛一問一答、討論佛法的時候,用我們凡夫的話來說,就是很不客氣的說法,話很不客氣的!現在這裏也是很直接了當地這麼講出來。「豈不同于外道我耶?」和外道的我是一樣了!這是大慧菩薩提出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學習佛法的人,學習一部經、一部論,再學習一部經、一部論,或者這樣子、那樣子,也會提出問題;其實在經論上,中國佛教曆代祖師也都有提到,有些問題都是老問題。你能想到,古德不能想到啊?我們凡夫僧能想到,佛菩薩不知道啊?佛菩薩也知道!所有的問題在經論裏面都已經解答好了!就是等你去看看才知道;如果你不看,你就不知道!但是,這一段文的意思,我也在想:在我們中國佛教就好像是忘掉了!大家都不提這件事。不過,近代佛教是有人提的。
「佛言:大慧」,這時候佛回答這個問題。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不同。現在是到點了,或者我們明天講。
「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前面那一段文是大慧菩薩他認爲,佛說如來藏和外道說的我相同了,所以提出來請問。佛現在回答說:我說如來藏是不同于外道所說的我,和他的我含義不一樣。
「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這底下說不相同的原因。佛先招呼大慧菩薩的名字。「如來應正等覺」:這是佛自稱,這是佛的叁個名號,「如來」是一個、「應」是一個、「正等覺」是一個。佛有十號,這裏說出來叁個。
「如來」的意思,是說佛在凡夫位的時候,經過無量劫的修行,他證悟了諸法如義。證悟了以後,他自己的大事辦好了,但是他有大悲心要度衆生,所以又來到衆生的世界,現身說法,所以叫如來。若是阿羅漢,他覺悟如義以後,他就不來了。就是因爲他的大悲心不強的關系。佛有大智慧、又有大悲心,所以稱之爲如來。
「應」:佛有大悲心、有大智慧,他斷除去所有的煩惱,一切衆生應恭敬、尊重、贊歎、供養于佛,所以叫做應。
「正等覺」:應該說是正覺、等覺,這是兩個義。他證悟諸法如了,叫正覺;但是他也能普遍地覺悟一切染淨緣起法,所以叫做等覺。合起來,這就是佛。
「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佛是怎麼樣說如來藏的道理呢?就是用諸法畢竟空說是如來藏。一切法是畢竟空的,就說這個畢竟空又名爲如來藏,是這樣意思;不是像外道所執的那個我,不是那個意思,和那個不同的。這件事,在我們凡夫的這種苦惱境界,如果他相信佛法的話,佛說:「在你的惑業苦裏邊有如來藏,本性清淨。」佛若這樣說的話,這個衆生有什麼感覺?
我說我自己的感覺。我初出家的時候,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佛法,我遇見了這種話,我心裏很歡喜:「哎呀!我這個臭皮囊裏面有佛性、有如來藏,本性清淨、常恒不斷、無有變易,具叁十二相……。」心裏很歡喜!有這種感覺。但是在佛的本意,在《楞伽經》這一段文看,佛是方便作如是說。
「以性空」,實際上,佛的意思,如來藏的含義,就是一切法畢竟空的意思,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裏面說的道理。
「實際」:實際就是真實的境界,不是虛妄的。我們人世間所有的人都追求自己歡喜的事情,認爲那個事情是美的、是快樂的、是最好的。但是,佛菩薩來看,那件事不真實、是虛妄的,所以不能名之爲實際。不要說人間,就是天上的境界,乃至到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都是虛妄的。因爲終究都是無常敗壞了,使令你失望了。只有阿羅漢以上的這些聖人,他們所證悟的諸法如是不變易的,它沒有欺诳性;你覺悟了以後,你能得大安樂自在,不會再反複的,所以叫實際,真實不虛的境界。
「涅槃」:「涅槃」翻個不生不滅,也翻個解脫。就是我們凡夫的惑業苦,這些汙穢的境界都消滅了,相對的說,叫做解脫。清淨無爲、不可思議的境界,也就是大安樂的境界,叫做涅槃。
「不生」:這一切有爲法都是因緣所生,因緣離散就破壞了、就滅了;但是它並不斷滅,它又生、又滅,不斷地生滅。但是用佛的智慧觀察一切法性畢竟空、實際、涅槃,是不生的,不生、也不滅的。不生不滅就是如來藏,性空是如來藏,實際就是如來藏、涅槃也是如來藏、不生也是如來藏。
「無相」:「相」就是表現在外邊,叫做相。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色受想行識也好、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聲香味觸法也好,這都是相。這些相都不生了,不生不滅,都是畢竟空寂,那叫做無相。
「無願」:就是這個人他對于諸法的真實相有深刻的認識,他對于凡夫的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希望了,他不希望在這裏流轉生死了,沒有這個願望了,所以叫無願。只有這個聖人有大悲心的時候,他才再來到凡夫的世界。如果沒有大悲心,他不來,就是沒有願的關系。我們凡夫在這個苦惱的地方生活,爲什麼能在這裏生活,就是有願的關系——歡喜啊,歡喜在這裏。現在說聖人他是不願的,所以叫無願。
「等」:還有其他的等等的句。
「諸句義」:性空是一句、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都是句。這個句,就是名字語言叫做句,這樣的名字語言裏邊有義,諸句的義。
「說如來藏」:佛是說性空的義是如來藏,說實際義、涅槃義、不生義,無相、無願等義說如來藏的,以這樣的義假名爲如來藏;但是說的時候,就說這是具足無量功德,「本性清淨,常恒不斷、無有變易;具叁十二相,在于一切衆生身中」這麼說,「說如來藏」。
說這樣的如來藏,目的是什麼呢?爲什麼要這樣說呢?「爲令愚夫離無我怖」:爲了使令愚夫遠離無我的恐怖。就是若是說色受想行識無我的話,衆生害怕,他怕這件事:「若是沒有我,這件事怎麼可以呢!」生大恐怖!
我們就這樣說,也不是太明顯。如果我們用十二因緣去顯示無我義,就會清楚一點。我們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