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32

  ..续本文上一页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着于我。大慧!譬如陶师于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着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若欲离于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第二》大正16.599页)

  

  现在我们看《楞伽经》这一段文。这个科文上,我有写个释疑,我现在先解释这个「释疑」。引《楞伽经》这段文就是释疑,就是解释疑惑的。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这一段文是《大乘入楞伽经》,是唐译的。《楞伽经》有宋译、有唐译、还有魏译,现在我引的这是唐译。

  

  尔时,大慧菩萨对佛说:「世尊!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修多罗——就是经、就是佛说的法门——里边,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

  

  如来藏这个「藏」字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就是如来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叫做藏(ㄗㄤˋ);他藏(ㄘㄤˊ)无量无边的功德,实在藏(ㄘㄤˊ)也就是具足的意思,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叫做藏(ㄗㄤˋ)。或者说:就是我们众生的心里面有如来的无量无边功德,有如来,就是所谓佛性,那么也叫做藏(ㄗㄤˋ)。

  

  但是这个如来藏,是在众生的色受想行识里边。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是染污的、不清净的,里边有无量无边的业障、惑业苦,那么你这个不清净的识里面有如来藏,是不是也污染了呢?不是!「本性清净」:这个如来藏的本来的体性是清净不染污的。「常恒不断」:它是永久存在、而不败坏的。「无有变易」:它不变化的,它能保持住那个清净无为的境界。

  

  「具三十二相」:它是具足三十二相、无量无边的功德的(现在时间不多了,我把这文顺下来,以后再有机会再说)。「在于一切众生身中」:这个具足三十二相、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的如来藏,在什么地方呢?在众生的色受想行识的身体里边。

  

  「为蕴界处垢衣所缠」:我们的五蕴、十八界和十二处是污染的、不清净的,那么如来藏在这个不清净的蕴、界、处里边,就好像一个人他的身体虽然清净,但是穿的衣服很污秽,垢衣缠绕这个身体。那么蕴、界、处就是一个垢衣,它里边有清净的如来藏,是这样意思。

  

  「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不但是蕴界处,蕴界处或者说这是果报,贪恚痴就是烦恼。这些虚妄分别的污染来污染如来藏,但是如来藏还是清净,应该这么说。「如无价宝在垢衣中」。

  

  「外道说我是常、作者」,前面是大慧菩萨说:佛说众生心里面有一个常恒住、不变易的如来藏。但是外道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一切众生都有「我」,这个我是「常」:也是常恒住、不变易的;是「作者」:它能作善、它能作恶。

  

  「离于求那」:「求那」翻个依,依靠的意思;「离于求那」就是不依靠,就是它能够独自存在,无所依靠,也就是不假藉因缘、这个我就是有了。「自在无灭」:它是独自存在、而常恒住、不败坏的,「无灭」。

  

  「世尊所说如来藏义,岂不同于外道我耶?」佛说这如来藏,说我们有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样子说,和外道说的我不是一样了吗?外道说我也可以这样说,他说这我是清净的,是怎么怎么的。

  

  我们读《大般涅槃经》也有这个感觉,这些狮子吼菩萨和迦叶菩萨,和佛一问一答、讨论佛法的时候,用我们凡夫的话来说,就是很不客气的说法,话很不客气的!现在这里也是很直接了当地这么讲出来。「岂不同于外道我耶?」和外道的我是一样了!这是大慧菩萨提出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学习佛法的人,学习一部经、一部论,再学习一部经、一部论,或者这样子、那样子,也会提出问题;其实在经论上,中国佛教历代祖师也都有提到,有些问题都是老问题。你能想到,古德不能想到啊?我们凡夫僧能想到,佛菩萨不知道啊?佛菩萨也知道!所有的问题在经论里面都已经解答好了!就是等你去看看才知道;如果你不看,你就不知道!但是,这一段文的意思,我也在想:在我们中国佛教就好像是忘掉了!大家都不提这件事。不过,近代佛教是有人提的。

  

  「佛言:大慧」,这时候佛回答这个问题。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不同。现在是到点了,或者我们明天讲。

  

  

  

  

  

  

  

  

  

  

  「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前面那一段文是大慧菩萨他认为,佛说如来藏和外道说的我相同了,所以提出来请问。佛现在回答说:我说如来藏是不同于外道所说的我,和他的我含义不一样。

  

  「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这底下说不相同的原因。佛先招呼大慧菩萨的名字。「如来应正等觉」:这是佛自称,这是佛的三个名号,「如来」是一个、「应」是一个、「正等觉」是一个。佛有十号,这里说出来三个。

  

  「如来」的意思,是说佛在凡夫位的时候,经过无量劫的修行,他证悟了诸法如义。证悟了以后,他自己的大事办好了,但是他有大悲心要度众生,所以又来到众生的世界,现身说法,所以叫如来。若是阿罗汉,他觉悟如义以后,他就不来了。就是因为他的大悲心不强的关系。佛有大智慧、又有大悲心,所以称之为如来。

  

  「应」:佛有大悲心、有大智慧,他断除去所有的烦恼,一切众生应恭敬、尊重、赞叹、供养于佛,所以叫做应。

  

  「正等觉」:应该说是正觉、等觉,这是两个义。他证悟诸法如了,叫正觉;但是他也能普遍地觉悟一切染净缘起法,所以叫做等觉。合起来,这就是佛。

  

  「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佛是怎么样说如来藏的道理呢?就是用诸法毕竟空说是如来藏。一切法是毕竟空的,就说这个毕竟空又名为如来藏,是这样意思;不是像外道所执的那个我,不是那个意思,和那个不同的。这件事,在我们凡夫的这种苦恼境界,如果他相信佛法的话,佛说:「在你的惑业苦里边有如来藏,本性清净。」佛若这样说的话,这个众生有什么感觉?

  

  我说我自己的感觉。我初出家的时候,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佛法,我遇见了这种话,我心里很欢喜:「哎呀!我这个臭皮囊里面有佛性、有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心里很欢喜!有这种感觉。但是在佛的本意,在《楞伽经》这一段文看,佛是方便作如是说。

  

  「以性空」,实际上,佛的意思,如来藏的含义,就是一切法毕竟空的意思,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面说的道理。

  

  「实际」:实际就是真实的境界,不是虚妄的。我们人世间所有的人都追求自己欢喜的事情,认为那个事情是美的、是快乐的、是最好的。但是,佛菩萨来看,那件事不真实、是虚妄的,所以不能名之为实际。不要说人间,就是天上的境界,乃至到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都是虚妄的。因为终究都是无常败坏了,使令你失望了。只有阿罗汉以上的这些圣人,他们所证悟的诸法如是不变易的,它没有欺诳性;你觉悟了以后,你能得大安乐自在,不会再反复的,所以叫实际,真实不虚的境界。

  

  「涅槃」:「涅槃」翻个不生不灭,也翻个解脱。就是我们凡夫的惑业苦,这些污秽的境界都消灭了,相对的说,叫做解脱。清净无为、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是大安乐的境界,叫做涅槃。

  

  「不生」:这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离散就破坏了、就灭了;但是它并不断灭,它又生、又灭,不断地生灭。但是用佛的智慧观察一切法性毕竟空、实际、涅槃,是不生的,不生、也不灭的。不生不灭就是如来藏,性空是如来藏,实际就是如来藏、涅槃也是如来藏、不生也是如来藏。

  

  「无相」:「相」就是表现在外边,叫做相。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色受想行识也好、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声香味触法也好,这都是相。这些相都不生了,不生不灭,都是毕竟空寂,那叫做无相。

  

  「无愿」:就是这个人他对于诸法的真实相有深刻的认识,他对于凡夫的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希望了,他不希望在这里流转生死了,没有这个愿望了,所以叫无愿。只有这个圣人有大悲心的时候,他才再来到凡夫的世界。如果没有大悲心,他不来,就是没有愿的关系。我们凡夫在这个苦恼的地方生活,为什么能在这里生活,就是有愿的关系——欢喜啊,欢喜在这里。现在说圣人他是不愿的,所以叫无愿。

  

  「等」:还有其他的等等的句。

  

  「诸句义」:性空是一句、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都是句。这个句,就是名字语言叫做句,这样的名字语言里边有义,诸句的义。

  

  「说如来藏」:佛是说性空的义是如来藏,说实际义、涅槃义、不生义,无相、无愿等义说如来藏的,以这样的义假名为如来藏;但是说的时候,就说这是具足无量功德,「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这么说,「说如来藏」。

  

  说这样的如来藏,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为令愚夫离无我怖」:为了使令愚夫远离无我的恐怖。就是若是说色受想行识无我的话,众生害怕,他怕这件事:「若是没有我,这件事怎么可以呢!」生大恐怖!

  

  我们就这样说,也不是太明显。如果我们用十二因缘去显示无我义,就会清楚一点。我们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