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老死以后又是无明缘行这样子,这是我们凡夫境界是这样子。但是你若修学圣道成功了以后,就无明灭,无明灭了就行灭、识灭、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灭了以后不生了,那个无生无灭的境界,就叫做无我。这个无我的境界,也就是那个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义,也就是这个义。
这种境界,我们凡夫如果就这样思惟到这个境界,心里面不欢喜,而且恐怖!会有这种情形。有这样情形,这个人就不会相信佛法了,他就远离佛法而去了。那么这样的人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那怎么办呢?所以佛就是说如来藏,说是也具足无量功德,本性清净,这一切杂染的惑业苦都息灭了,而后那个如来藏本性清净的功德显现了,那他就不会恐怖、他就相信佛法了,是这么意思。
这样说法,实际上应该怎么说呢?在《杂阿含经》里边,舍利弗尊者入涅槃了,舍利弗尊者有个弟子,是个沙弥,叫均提。均提沙弥虽然是年纪很小,但是他是大阿罗汉!舍利弗尊者入涅槃的时候,释提桓因来帮助做这些杂事,就是把舍利弗尊者身后的事情处理了。处理了,均提沙弥就把他的衣、钵和舍利拿到佛这里来。拿到佛这里来,他先来拜见阿难尊者,就是佛的侍者。拜见他,就是报告这件事,就是舍利弗尊者入涅槃了。这时候,阿难尊者非常地悲痛!就带领着均提沙弥去见佛,均提沙弥也向佛报告这件事。佛看见阿难尊者特别地悲痛,佛就问阿难尊者:「舍利弗尊者入涅槃了,但是他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不是也灭了呢?」阿难尊者说:「不是!没有灭。」
《杂阿含经》有这么一段文。我们刚才说:无明灭则行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了,那么这是无我的境界。但是从《杂阿含经》这一段文配合起来,那就是说:入涅槃的阿罗汉,他还有法性生身的!我们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简单地说就是他那无漏的三昧和无漏的智慧——定慧。那么有无漏的戒定慧,定慧是心所,有心所一定有心王,一定还有心,所以,结果就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原来还是有无漏的戒定慧还不灭的。所以,在大乘的经论里面,名之为「法性身」,就是那种无漏的境界。这样子,小乘佛法的说法和大乘佛法的说法是一致的,并没有矛盾。但是这样的说法不是随处可见,那么你偏执在不生不灭,那就和大乘佛教有一点出入了。
现在说是「为令愚夫离无我怖」,所以就说一个如来藏本性清净,使令他说我还不会断灭,我还是存在的,这样子生出来欢喜心,他就相信佛法了,是这样意思。
「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所以佛就宣说性空、实际、涅槃都是无分别、无影像的境界。说这个无影像的境界是如来藏,以如来藏作门,引导众生来到佛教里边来,是这样意思。那么这样说,就是我们中国佛教向来的一句话,说「为实施权」的意思。
「无分别、无影像」这个话,「性空、实际、涅槃」这种真理是无分别的。「无分别」这个话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内心要去思惟分别的话,一定要有名、有名句、有名字、有形相,这样子我们的心才能活动、才能够说话。如果性空、实际、涅槃这里边没有名字、没有形相的时候,心不能分别,你不能分别的。所以,婴儿渐渐长大了,他要向父母、向母亲学话,就先学名字,渐渐学多了,他心里就能分别、就会说话,这道理是一样的。
修行人乃至到圣人的境界,他能够与诸法如相应的时候,他心是不分别的,是离分别相,所以是无分别、也没有影像。心里面若一思想、分别的时候,就有各式各样的影像;没有分别也就没有影像——说这样的境界是如来藏。是「如来藏门」。
「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着于我」:所以将来的诸菩萨摩诃萨、和现在的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如来藏「执着于我」,执着这是我,不应该这样执着的。那样执着的话,就违背佛意,就不对了。
「大慧!譬如陶师于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这底下又说一个譬喻,譬喻这件事。「譬如陶师」:制作陶器的师傅,他在「泥聚」里边,当然那个泥也是特别的泥,以人功、还须要有水、还须要有杖、还要有轮、还要有绳、还要有学习来的一种方法,然后把泥作成种种的器,做个碗、或者是做个盆,「作种种器」。
陶师是这样子,「如来亦尔」,佛也类似这样子。「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佛也是这样子,「于远离一切分别相」的「无我法中」,就是前面的「性空、实际、涅槃」这些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佛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大概地说,佛有个根本智、还有一个方便的后得智。这后得智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叫「种种智慧」。「方便善巧」:就是知道众生的根性,能善巧地适应一切众生的根性,或者说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名为「如来藏、或说为无我」。
若看前面《楞伽经》这一段文的意思,就是对钝根人就说是如来藏(若说无我,你害怕了,就说如来藏);若为利根人就说无我。那么就是这样意思,根性的利钝有不同,对于佛法熏习的善根也不一样,所以佛为他说法的时候,就有不同的方便善巧。
「种种名字,各各差别」:各式各样的名字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要适合他的根性,他才能够增长善根,才能修学圣道的。
「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着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底下在结显前面这一大段文的要义。「我说如来藏,为摄着我诸外道众」:为了引导执着我的这些外道的人,他们执着我,你若说无我,他很难接受,所以说个如来藏,他就欢喜了,他就远离了外道的思想,来到佛法里面来了。
在《涅槃经》上有一件事。《涅槃经》上说,佛在恒河里面沐浴。远远地,外道走过来就看见了。这外道就说:「瞿昙这个人很多很多地方都好,使令人尊重赞叹。只有一样事不好!什么事不好呢?就说诸法无我,这说得不对,我不欢喜!」外道说这种话,佛天耳遥闻,就从河里面出来了,就对外道说:「我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者,我也!我也说有我啊!」这就是和这一段文有点相似。那么,佛就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方便,所以能教化一切众生。
「我说如来藏,为摄着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他如果来到佛法里面来,不断地学习,他就会慢慢地、慢慢地远离了那个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思想就弃舍了。
「入三解脱」:就是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入了三解脱门。空解脱门就是我空;无相解脱门就是法空;无愿解脱门就是因为他弃舍了爱烦恼、见烦恼,所以他对世间没有欢喜心,不愿在生死里流转了,所以叫无愿。那么「入三解脱」这话的意思,初开始佛为他说法,相似于我,与外道所执之我有点相似。最初说的法与我有点相似;但是来到佛法里面以后,最后也还是入于无我、入于诸法无我、实际涅槃的境界里边来,所以叫「令离妄见,入三解脱」。
「速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子他就会迅速地证悟无上菩提了,他就也可以成佛了。
「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和外道所说的我不一样。外道说的我,就是虚妄分别的执着心,实在并没有那么回事。佛说如来藏的我,是一个方便的语言,佛并不执着有一个我的,所以是不相同的。
「若欲离于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若是佛教徒他欢喜弃舍外道的思想的话,那他应该认识:这个如来藏的义,就是无我义!应该这样。
我这一科的意思说是释疑。这的确也有人提出来:佛说如来藏、这个常住真心,和外道的我有什么不同?不是矛盾了?究竟怎么回事?那么《楞伽经》这一段文正好是解释这个疑惑的。如果在这里多说几句的话,我们中国佛教,我看天台宗也好、华严宗、禅宗,唯识宗都还是有一点,那么中国的三论宗,你读嘉祥大师的著作,他也还是有这个思想,都还是有如来藏的这种思想的。本来中国的三论宗应该继承《楞伽经》的思想才是对的,但是嘉祥大师还不是。但是那个时代——南北朝、隋唐时代,这《般若经》、龙树论,弘扬的人还是很多,所以有成就的人还是很多。等到了唐、宋、元、明、清是更不得了!这如来藏的思想特别兴盛。
这样意思,我曾经讲过这个问题。因为《楞伽经》有唐译、还有宋译的《楞伽经》。我们中国佛教的诸位大德都是读过《楞伽经》的,天台智者大师也好、贤首国师,都是读过的,乃至唯识宗的人,就是嘉祥大师他也应该是读过的。但是他没有采取这个思想。
在《大品般若经》上也有这样意思,也有这一段文的这个意思,也是有的。但是我们中国古代这些大德,都没有采取这个态度。什么原因呢?我在想,中国古代的这些大德,都不是平常人,我认为都是圣人、都是大菩萨!大概他们认为我们中国人就是这个法门比较契机,所以一直是弘扬这个法门。但是到近代的时候,我这里又有一个岔头儿!在慧远法师(不是庐山的慧远法师,是净影寺的慧远,也就是南北朝的慧远法师)他的著作里面提到这件事,提到了《楞伽经》的这段文。其他的人,我读书少,我没看见。
那么这件事的意思,我刚才说过,就是我们中国的古德都欢喜,他自己也许是欢喜,也许他看我们中国人的根性是属于这一类型,所以一直地弘扬这个法门。但是近代以后,就是日本人侵略中国以后(卢沟桥事变以后),法尊法师——西藏的佛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来到汉人的佛教里边来了——他曾经特别引这一段文,认为这是佛教…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