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了义,如来藏是不了义,他根据这一段文这样子主张。从那么以后,我们中国佛教就是由少而多、由小而大,逐渐地、逐渐地有一点变化。
但是我本人当然都是向别人学习,自己是没有什么见地的。可是从事实上看,我们若能修无我观的话,我感觉会有很多好处。有什么好处呢?人的私心能够轻一点。私心轻一点,人就容易和。人与人不能和,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就是私心!主要就是私心,所以就会有很多很多问题,我们不要说得太明白了,就不和啊!如果你能修无我观,我赞叹你、我支持你!我在旁边儿站可以,就没有事了,是不是!所以修无我观还是好的。
这是我空观的释疑,释疑说完了。
这个大意,修我空观,当然我现在所介绍的还是很简单。如果有这个兴趣,当然是应该把《显扬圣教论》的文、和《大智度论》的文应该多读,多多地阅读,也可以读《阿含经》,使令我们对无我的真义能认识得更清楚;更清楚一点,你修了奢摩他以后,在奢摩他里面修无我观,会很好、会很顺利的。如果你对无我义认识得还不够,你自己还犹豫,究竟是有我、是无我?那你不能修无我观。你心里面还有犹豫是不行的。所以,应该多读这一类的书,修观的时候才能够修得好一点。
大意就是观察色受想行识都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像《金刚经》上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观察色受想行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在这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你常常这样思惟,你这无我的智慧渐渐地会增长。初开始观察,它没有力量;你常常地观察、常常地观察,这个无我的智慧就增长,增长了就有作用。你日常生活遇见了问题的时候,这无我的智慧一发生作用的时候,有问题也没有问题了。但是初开始修行的时候没有力量,它不能降伏烦恼,没有这个力量;修行久了,它能有作用。
丙二、法空观三
现在说法空观。法空观,我分了三段。我空观是分三段,法空观也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总明,第二段是别明,第三段也有个释疑。
丁一、总明
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一切种智无法、色无法、乃至有为无为相亦无法?佛言:一切种智自性无故。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色乃至有为无为相亦如是。世尊!何因缘故诸法自性无?佛言: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知一切法无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道树品〉第七十一)
这是总明法空的道理。
我们还接着我空的道理说。观察色受想行识是如梦幻泡影。观察如梦、幻、泡、影,这就是修假观,观察这色受想行识是虚妄不真实的,如梦,在如梦幻泡影的色受想行识里边,没有那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那么我没有了,还有如幻如化的色受想行识的,还有这个色受想行识。
如幻如化的色受想行识,我们也可以这样观。但是,也有一件事我们应该知道:你能观察色受想行识如幻如化——我们如果提一个问题,谁能够确定知道色受想行识是如幻如化的?谁能够这样子?要圣人!圣人才知道的,圣人才决定知道这个身体也好、外面的一切众生、乃至山河大地,都是如梦幻泡影。能确定的这样认识,要圣人才能的,不是凡夫,凡夫总是认为是真的。
我们这样讲,我们自己也不感觉到有什么特别,但是你自己反省自己就知道。比如说,纸画的老虎放在眼前,你看见这是纸的老虎,心里没有什么事;如果真是老虎它过来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这就是我们的执着心!这就显示出来我们心里面有执着!不知道是假的。圣人他就不同,像大阿罗汉的境界,老虎若向他扑过来的时候,他心里没有什么事。
好像有一个人说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出家人,师徒两个;, 徒弟得阿罗汉果了,师父没得阿罗汉果,师父得了三果阿那含。得了阿那含,他就不精进,故事上是这么说,说他就认为得阿罗汉果了。得了阿罗汉果,所作已办了嘛,就不精进、不努力修行了。不努力修行这且不说,他徒弟得了阿罗汉果,也是大阿罗汉、有神通的,他就入定,看看师父是凡夫?是圣人?看师父不是初果、也不是二果,是三果阿那含,还不是阿罗汉。那么他现在怎么情形呢?喔!他认为是阿罗汉了,他不修行、不努力了。那么要想个方便,叫他努力!
有一天他的师父有事情,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古代的时候,多数不像现在要坐车、坐飞机,那古代人都是徒步走了。那么就走到一个山里边,他师父一走到那个地方,一转弯,就大老虎过来,这老虎就向他扑过来!这个三果圣人心里面就惊了,就有点怕!怕,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我执,这是俱生我执。初果须陀洹是断分别我执,还有俱生的我执没能断,没能够完全息灭。有这俱生我执, 有我执的时候就有恐怖!所以这个老虎一扑过来,他要保护这个我,这恐怖心就来了。但是他恐怖心一生起来,他立刻觉悟:「啊!我不是阿罗汉!」立刻觉悟了,「我若是阿罗汉,就不会这样子。」
这好像是南传佛教的故事。在《大毗婆沙论》上看,说大阿罗汉他也有轻微的、小小的、很短的恐怖,不是那么很重,这《大毗婆沙论》这样讲。那么这样子,他这一恐怖、一觉悟了的时候,这个虎没有了,他的徒弟在他面前。他这时候才知道,他徒弟向他说开示了,这么回事。
那么这表示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是阿罗汉、或者阿罗汉以上的圣人,他真知道一切众生——老虎也在内、毒蛇也在内,乃至山河大地、乃至见到佛也是——都是如幻如化的,不是真实的,都能有这种智慧,所以他没有恐怖,没有这个执着心。
所以我们说:应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只是这样学习而已,真实能做到,那是圣人。所以也是说,你真能证悟一切法空,你才能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这里有这样的分别。
现在我们说修我空观,不过这地方又关涉到不同的说法:就是有的说阿罗汉只是觉悟了我空,法还不空,还没能觉悟一切法空;但是也有主张(天台智者大师说)阿罗汉证悟了我空,他也不会执着一切法是真实有的,也有这么一句话。
那么这样说,我们修我空观,假设这样修的话,当然这样学习,观察色受想行识如幻、如化、如梦,这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常常这样思惟、常常这样观察,同时也可以修法空观,那么就是也观我空、也观法空。我读《中观论》上的意思,读龙树论、《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意思:修我空观还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你不能只修法空观,不能的;修我空观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若是从龙树论这个立场去观察、去看禅师的语录,还有点问题的,还是有问题。
「须菩提言:世尊!」这就是总说法空观的意思。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何因缘故一切种智无法?」说个白话就是:什么理由说这一切种智是无法?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叫一切种智。种是种类。佛的智慧,可以用各式各样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立场去观察、去通达一切法,是这么个意思。或者就是佛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去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这么说也可以。其实也就是刚才说,那个「正觉」和「等觉」这两种智慧合起来,就名为「一切种智」。现在说一切法空,这一段文先从佛开始,先从佛的功德说。什么理由佛的一切种也是无法?
「色无法、乃至有为无为相亦无法」:色(色受想行识这个色)也是无法;受想行识也是无法,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乃至十二因缘、四谛、六波罗蜜,乃至有为法、无为法相,也都是无法。什么理由这样讲呢?这是须菩提尊者这样问。
「佛言:一切种智自性无故」,佛说,一切种智的自性是没有的,所以是无法。「自性无」,我们昨天曾经讲了一下、曾经讲过。自性无,在《般若经》上、在龙树论里面常常这样讲,常常说到这句话。我们在别的人、后代的大德的著作里面,也常看见这句话。「自性无」这句话怎么解释呢?
「自性」,我昨天举个例子是用钟的声音来说明的。现在我们再重说,重说也好。自性就是它自己的体性,这句话就是这样意思。「自己的体性」这句话怎么讲呢?前边《楞伽经》那段文,「离于求那」那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假藉因缘,它有自己的体性。譬如钟声,你不要去敲钟,这个声音它自己就是有的,就有钟的声音,这就叫做钟这个声音有自己的体性,叫自性。譬如造房子,也没有人投资、没有人想造房子,也不须要建筑师或者建筑公司,也没有人来造,就在这空地里面,这房子自己就有了,这叫做自性,这叫自性有。
现在说,「佛言:一切种智自性无故」,这叫做无法。就是佛的一切种智,它的自性是没有的,所以叫做无法。这样讲,我们刚才举钟的声音来说,钟的声音有自性吗?没有。那么钟的声音若有自性的话,这个屋子里边没有钟、也没人敲钟,就应该听到钟声了吧,是不是?但是,事实上我们听到钟声了吗?没有!这就可以知道:声音是没有自性的,所以叫自性无。譬如拿我们人来说,也是这样子。人也是因缘有的,如果没有因缘的时候,有没有这个人?也是没有这个人,那么就是自性无,就叫做空,是这样的意思。
所以用这个道理,你去观察一切法有没有自性:若是无自性就是空、就是无;若是有自性,那就是有,就是自性有。说无自性,那就是空!用这个道理去观察的时候,的确是能把这一切的有法都观察它是无了,的确是这样子。但是有的人初开始观,观察自己是没有、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好像很难、很困难。我说:「你先观察别的人也可以,观察别的人自性无。」他说:「那比较容易。」譬如你若观察这个房子也是可以,观这个房子不是建筑公司造的(建筑公司造的,那不是自性),就是没有…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