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P34

  ..續本文上一頁的了義,如來藏是不了義,他根據這一段文這樣子主張。從那麼以後,我們中國佛教就是由少而多、由小而大,逐漸地、逐漸地有一點變化。

  

  但是我本人當然都是向別人學習,自己是沒有什麼見地的。可是從事實上看,我們若能修無我觀的話,我感覺會有很多好處。有什麼好處呢?人的私心能夠輕一點。私心輕一點,人就容易和。人與人不能和,原因在什麼地方呢?就是私心!主要就是私心,所以就會有很多很多問題,我們不要說得太明白了,就不和啊!如果你能修無我觀,我贊歎你、我支持你!我在旁邊兒站可以,就沒有事了,是不是!所以修無我觀還是好的。

  

  這是我空觀的釋疑,釋疑說完了。

  

  這個大意,修我空觀,當然我現在所介紹的還是很簡單。如果有這個興趣,當然是應該把《顯揚聖教論》的文、和《大智度論》的文應該多讀,多多地閱讀,也可以讀《阿含經》,使令我們對無我的真義能認識得更清楚;更清楚一點,你修了奢摩他以後,在奢摩他裏面修無我觀,會很好、會很順利的。如果你對無我義認識得還不夠,你自己還猶豫,究竟是有我、是無我?那你不能修無我觀。你心裏面還有猶豫是不行的。所以,應該多讀這一類的書,修觀的時候才能夠修得好一點。

  

  大意就是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像《金剛經》上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觀察色受想行識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在這裏面沒有常恒住、不變易的我。你常常這樣思惟,你這無我的智慧漸漸地會增長。初開始觀察,它沒有力量;你常常地觀察、常常地觀察,這個無我的智慧就增長,增長了就有作用。你日常生活遇見了問題的時候,這無我的智慧一發生作用的時候,有問題也沒有問題了。但是初開始修行的時候沒有力量,它不能降伏煩惱,沒有這個力量;修行久了,它能有作用。

  

  丙二、法空觀叁

  

  現在說法空觀。法空觀,我分了叁段。我空觀是分叁段,法空觀也分成叁段。第一段是總明,第二段是別明,第叁段也有個釋疑。

  

  丁一、總明

  

  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緣故一切種智無法、色無法、乃至有爲無爲相亦無法?佛言:一切種智自性無故。若法自性無,是名無法;色乃至有爲無爲相亦如是。世尊!何因緣故諸法自性無?佛言:諸法和合因緣生法中無自性,若無自性是名無法。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诃薩當知一切法無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二.〈道樹品〉第七十一)

  

  這是總明法空的道理。

  

  我們還接著我空的道理說。觀察色受想行識是如夢幻泡影。觀察如夢、幻、泡、影,這就是修假觀,觀察這色受想行識是虛妄不真實的,如夢,在如夢幻泡影的色受想行識裏邊,沒有那個常恒住、不變易的我。那麼我沒有了,還有如幻如化的色受想行識的,還有這個色受想行識。

  

  如幻如化的色受想行識,我們也可以這樣觀。但是,也有一件事我們應該知道:你能觀察色受想行識如幻如化——我們如果提一個問題,誰能夠確定知道色受想行識是如幻如化的?誰能夠這樣子?要聖人!聖人才知道的,聖人才決定知道這個身體也好、外面的一切衆生、乃至山河大地,都是如夢幻泡影。能確定的這樣認識,要聖人才能的,不是凡夫,凡夫總是認爲是真的。

  

  我們這樣講,我們自己也不感覺到有什麼特別,但是你自己反省自己就知道。比如說,紙畫的老虎放在眼前,你看見這是紙的老虎,心裏沒有什麼事;如果真是老虎它過來的時候,你心裏怎麼想?這就是我們的執著心!這就顯示出來我們心裏面有執著!不知道是假的。聖人他就不同,像大阿羅漢的境界,老虎若向他撲過來的時候,他心裏沒有什麼事。

  

  好像有一個人說一個故事。說是一個出家人,師徒兩個;, 徒弟得阿羅漢果了,師父沒得阿羅漢果,師父得了叁果阿那含。得了阿那含,他就不精進,故事上是這麼說,說他就認爲得阿羅漢果了。得了阿羅漢果,所作已辦了嘛,就不精進、不努力修行了。不努力修行這且不說,他徒弟得了阿羅漢果,也是大阿羅漢、有神通的,他就入定,看看師父是凡夫?是聖人?看師父不是初果、也不是二果,是叁果阿那含,還不是阿羅漢。那麼他現在怎麼情形呢?喔!他認爲是阿羅漢了,他不修行、不努力了。那麼要想個方便,叫他努力!

  

  有一天他的師父有事情,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古代的時候,多數不像現在要坐車、坐飛機,那古代人都是徒步走了。那麼就走到一個山裏邊,他師父一走到那個地方,一轉彎,就大老虎過來,這老虎就向他撲過來!這個叁果聖人心裏面就驚了,就有點怕!怕,這是什麼呢?這就是我執,這是俱生我執。初果須陀洹是斷分別我執,還有俱生的我執沒能斷,沒能夠完全息滅。有這俱生我執, 有我執的時候就有恐怖!所以這個老虎一撲過來,他要保護這個我,這恐怖心就來了。但是他恐怖心一生起來,他立刻覺悟:「啊!我不是阿羅漢!」立刻覺悟了,「我若是阿羅漢,就不會這樣子。」

  

  這好像是南傳佛教的故事。在《大毗婆沙論》上看,說大阿羅漢他也有輕微的、小小的、很短的恐怖,不是那麼很重,這《大毗婆沙論》這樣講。那麼這樣子,他這一恐怖、一覺悟了的時候,這個虎沒有了,他的徒弟在他面前。他這時候才知道,他徒弟向他說開示了,這麼回事。

  

  那麼這表示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是阿羅漢、或者阿羅漢以上的聖人,他真知道一切衆生——老虎也在內、毒蛇也在內,乃至山河大地、乃至見到佛也是——都是如幻如化的,不是真實的,都能有這種智慧,所以他沒有恐怖,沒有這個執著心。

  

  所以我們說:應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只是這樣學習而已,真實能做到,那是聖人。所以也是說,你真能證悟一切法空,你才能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這裏有這樣的分別。

  

  現在我們說修我空觀,不過這地方又關涉到不同的說法:就是有的說阿羅漢只是覺悟了我空,法還不空,還沒能覺悟一切法空;但是也有主張(天臺智者大師說)阿羅漢證悟了我空,他也不會執著一切法是真實有的,也有這麼一句話。

  

  那麼這樣說,我們修我空觀,假設這樣修的話,當然這樣學習,觀察色受想行識如幻、如化、如夢,這裏面沒有常恒住、不變易的我,常常這樣思惟、常常這樣觀察,同時也可以修法空觀,那麼就是也觀我空、也觀法空。我讀《中觀論》上的意思,讀龍樹論、《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意思:修我空觀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你不能只修法空觀,不能的;修我空觀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若是從龍樹論這個立場去觀察、去看禅師的語錄,還有點問題的,還是有問題。

  

  「須菩提言:世尊!」這就是總說法空觀的意思。須菩提對佛說:「世尊!何因緣故一切種智無法?」說個白話就是:什麼理由說這一切種智是無法?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叫一切種智。種是種類。佛的智慧,可以用各式各樣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立場去觀察、去通達一切法,是這麼個意思。或者就是佛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去通達一切法的真實相,這麼說也可以。其實也就是剛才說,那個「正覺」和「等覺」這兩種智慧合起來,就名爲「一切種智」。現在說一切法空,這一段文先從佛開始,先從佛的功德說。什麼理由佛的一切種也是無法?

  

  「色無法、乃至有爲無爲相亦無法」:色(色受想行識這個色)也是無法;受想行識也是無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乃至十二因緣、四谛、六波羅蜜,乃至有爲法、無爲法相,也都是無法。什麼理由這樣講呢?這是須菩提尊者這樣問。

  

  「佛言:一切種智自性無故」,佛說,一切種智的自性是沒有的,所以是無法。「自性無」,我們昨天曾經講了一下、曾經講過。自性無,在《般若經》上、在龍樹論裏面常常這樣講,常常說到這句話。我們在別的人、後代的大德的著作裏面,也常看見這句話。「自性無」這句話怎麼解釋呢?

  

  「自性」,我昨天舉個例子是用鍾的聲音來說明的。現在我們再重說,重說也好。自性就是它自己的體性,這句話就是這樣意思。「自己的體性」這句話怎麼講呢?前邊《楞伽經》那段文,「離于求那」那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假藉因緣,它有自己的體性。譬如鍾聲,你不要去敲鍾,這個聲音它自己就是有的,就有鍾的聲音,這就叫做鍾這個聲音有自己的體性,叫自性。譬如造房子,也沒有人投資、沒有人想造房子,也不須要建築師或者建築公司,也沒有人來造,就在這空地裏面,這房子自己就有了,這叫做自性,這叫自性有。

  

  現在說,「佛言:一切種智自性無故」,這叫做無法。就是佛的一切種智,它的自性是沒有的,所以叫做無法。這樣講,我們剛才舉鍾的聲音來說,鍾的聲音有自性嗎?沒有。那麼鍾的聲音若有自性的話,這個屋子裏邊沒有鍾、也沒人敲鍾,就應該聽到鍾聲了吧,是不是?但是,事實上我們聽到鍾聲了嗎?沒有!這就可以知道:聲音是沒有自性的,所以叫自性無。譬如拿我們人來說,也是這樣子。人也是因緣有的,如果沒有因緣的時候,有沒有這個人?也是沒有這個人,那麼就是自性無,就叫做空,是這樣的意思。

  

  所以用這個道理,你去觀察一切法有沒有自性:若是無自性就是空、就是無;若是有自性,那就是有,就是自性有。說無自性,那就是空!用這個道理去觀察的時候,的確是能把這一切的有法都觀察它是無了,的確是這樣子。但是有的人初開始觀,觀察自己是沒有、觀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好像很難、很困難。我說:「你先觀察別的人也可以,觀察別的人自性無。」他說:「那比較容易。」譬如你若觀察這個房子也是可以,觀這個房子不是建築公司造的(建築公司造的,那不是自性),就是沒有…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漫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