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建築公司、也沒人投資、沒人造,有沒有這個房子?沒有。就是在房子上就沒有那個自性的房子!這話應該這麼說,你可以這樣觀。這樣觀法最好是怎麼地呢?最好怎麼觀法呢?到郊外,不要在城市裏,在郊外空曠的地方,你觀察這個地方沒有房子,那就本來是空的,沒有房子嘛。你就是把那個虛空的相取來,然後到城市裏面來看,這些房子都是因緣有的,自性是沒有的,觀察自性的房子,這個地方都是空曠的,沒有房子。你慢慢地練習,就觀上來了。
現在這裏說「一切種智自性無」,就是佛的智慧也是他無量劫來修成的,不是說本來就有佛的智慧的,不是那樣。所以我們看見「如來藏本性清淨,常恒不變、無有變易」,就是「本來就是佛」這句話,換了一句話就是這麼意思:一切衆生本來就是佛,你只要把你的惑業苦取消了就好了,是這麼一句話。
但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句話:「一切種智自性無」,就和這個地方相反了。就是本來沒有這種智慧,這種智慧本來是沒有的,就是佛成就了無上菩提,他成就了一切種智,這個一切種智是修成的,還不是自性有,還是觀察它是空的,就是這麼意思。像《般若經》這樣的道理,你《楞嚴經》去看一看,你看《楞嚴經》,你去讀《圓覺經》,看這味道是不是一樣的,你讀一讀。
「一切種智自性無故。若法自性無,是名無法」:若是一切沒有自性的話,這就叫做無法。這樣講無法,還有一個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切種智還是有。就是因緣所成就的法還是有,只是說自性無,因緣有還是不否認。所以說空,不妨礙有因果的。說空還是有因果,只是觀自性無,不是因緣有也沒有了,不是那樣意思。如果我們搞錯了:「啊!一切法都是空的,無因無果了!」那就是搞過頭了,你觀察得不對了!
但是,我們初開始修這種法空觀的人,你稍微強一點也是可以。因爲我們這個執著有的心太強了,你不用大力量去觀,你觀不來的!所以只好到郊外去,到郊外取那個空相,這是不得已的辦法就是了。
我以前也說過,我們讀《法華經.序品》裏說:「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它就用虛空作譬喻,所以我們應該依教奉行,就用虛空來引導我們觀一切法空。初開始的時候,的確是難,開頭難,你就是得要用這個方便,等到成功了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若法自性無,是名無法;色乃至有爲無爲相亦如是」:佛的一切種智也都是自性無,何況其他的一切有爲法呢!那麼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也是自性無。但是我們初開始修法空觀的人,你不要觀佛的一切種智,要觀自己的色受想行識好;觀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是自性無,應該這樣觀。
經上有說,菩薩看見佛那個大威德、大智慧、那個神通道力的境界,這是說小菩薩,他觀空觀不上來。也有人向我說(好像我以前說過),有一個人說:「我的欲心很強,我想修不淨觀,但是我觀我所愛的人的時候,這不淨觀觀不上來,怎麼觀也觀不上來。」我說:「佛也不是告訴你這麼觀,你觀察你自己不淨;觀察自己這個身體是不淨,就觀上來。」所以,現在觀空觀也是,就是佛的殊勝境界不容易觀,不容易;觀察自己是因緣所有,這樣子可以觀察它是畢竟空。
「色乃至有爲無爲相亦如是」,有爲法是因緣所生,它是自性無,這裏又說到無爲法。有爲法就是有生住異滅的,因緣所生的,這是有爲法;那麼無生住滅的、離一切相的,叫做無爲。無爲也是自性無。那麼這個意思在《大智度論》裏面解釋:無爲是對有爲說的,對有爲而說無爲;如果有爲空了,對誰說無爲呢?對短而說長;短沒有了,對誰說長呢?所以,無爲也是假的、也是個假名字、也是自性空的,所以說「色乃至有爲無爲相亦如是」,也是空無所有的。
「何因緣故諸法自性無」,這底下又進一步提出這個問題:什麼理由說一切法是自性無呢?「佛言:諸法和合因緣生法中無自性」,佛就回答說:這一切有爲法是和合因緣生法,就是各式各樣的條件具足了,這件事才出現的,所以這件事就是無自性。這無自性的理由,就是因緣生法,所以它是無自性。不然怎麼能知道是無自性呢?和合因緣生法中,它沒有自性。
我昨天也說過,如果有自性的話,那個自性就不是因緣所生;不是因緣所生,它就是常恒住、不變易了,也就是不可破壞。但是我們從因緣所生法上看,就沒有這回事,就是沒有自性。
「若無自性是名無法」:若是它沒有自己的體性,那麼這個法它的本性就是空的,就是空的意思。「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诃薩當知一切法」都是「無性」,沒有體性的。「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一切法的體性,它那個自性是無所有的。所以,可以觀一切法空。
佛法裏面的意思,這種修行的方法當然是和一切法的真實相有關系;但是大體上看,我看,初開始由凡入聖的時候,是退——就是從有的境界上退到空、退到無,由有而無的境界;等到你得無生法忍以後又向前進——就是由無而有,又到了凡夫世界去度衆生了。那麼這個向後退——由有而無這個退,就用止觀的辦法,常觀察有是空的、觀察有是沒有的,慢慢地、慢慢地就退下來了。退下來,好的地方在什麼地方呢?使令你慢慢的心安下來,你心能安。我們凡夫心一直地不能安,你若能常修一切法自性空、無我、無我所,慢慢地、慢慢地心就安,心裏面不會有很多很多的顧慮。你像阿羅漢說老虎來了、毒蛇來了,向他開口,他心裏安、平安!所以,這從事實上看,觀一切法空是有意思的。我們就講到這裏,阿彌陀佛!
丁二、別明二 戊一、七空
大慧!略說空性有七種:謂相空、自性空、無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雲何相空?謂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轉積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無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自共相無生亦無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雲何自性空?謂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雲何無行空?所謂諸蘊本來涅槃,無有諸行,是名無行空。雲何行空?所謂諸蘊由業及因和合而起,離我我所,是名行空。雲何一切法不可說空?謂一切法妄計自性,無可言說,是名不可說空。雲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證聖智時,一切諸見過習悉離,是名第一義聖智大空。雲何彼彼空?謂于此無彼,是名彼彼空。譬如鹿子母堂無象馬牛羊等,我說彼堂空,非無比丘衆。大慧!非謂堂無堂自性,非謂比丘無比丘自性,非謂余處無象馬牛羊。大慧!一切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說名彼彼空。是名七種空。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粗,汝應遠離。(《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集一切法品〉第二.大正16.598下~599上)
法空觀分叁科,第一科是總說,引《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道樹品〉,這一段前天講完了。現在是別明,第一段是說七空。這七空是引《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上說的。
「大慧!略說空性有七種」:簡略地說,修法空觀——觀一切法空,這個空的體性、空的理性,有七種的不同。第一種就是相空、第二、自性空,第叁、無行空,第四、行空,第五、一切法不可說空,第六、第一義聖智大空,第七、彼彼空;這是七個空。這是列出來七空的名字,底下就加以解釋,先解釋第一個、相空。
「雲何相空」:怎麼樣叫做相空?什麼理由叫做相空?這底下解釋。
「謂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轉積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無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自共相無生亦無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這是相空的理由。這第一句話,又把相空分成兩個:謂一切法自相空、謂一切法共相空,分出兩個不同。「自相」就是每一法自己的體相、自己的相貌。這個話的意思就是:它自己的相貌和其他法的相貌不一樣,所以自相也就是別相。「共相」就是這樣的相貌彼此都有的、共有的,是這樣的意思。
究竟什麼叫做自相呢?「自相」:譬如說,色受想行識這個識,「識」是了別相,它有明了性、它會分別是非邪正、深淺大小,有種種種種的分別,那麼這就是識的相貌;在色法上就沒有這種相貌,所以是識自己的相貌。「色」法就是質礙爲相、或是變礙爲相;這地水火風它本身有它的體質、有障礙性,你碰到它就有障礙,這是它的一個體相。「受」是領納爲相,「想」是取相爲相,「行」就是造作爲相,就是各有各的相,是不一樣的,叫做自相。
「共相」:一切法都是生滅無常的,一切有爲法都是有生滅變化的;心也是生滅變化,色受想行也有生滅變化,它是共有的,所以叫做共相。
「相空」:就是這一切法的這兩種相,都是空無所有的。什麼理由呢?「展轉積聚互相待故」。「展轉」這句話:自相和共相——在一切有爲法上看,不管是因果都有這種相;因也有它的自相、果也有它的自相。由因至果;果又爲因,又是由因至果,這就是展轉的意思。「積聚」就是因緣和合的意思。自相和共相都是因緣和合而有、都是積聚而有;所應該具足的因緣不具足,它就不能有,所以要積聚才可以。
這樣說,展轉而有、積聚而有,是「互相待故」,彼此互相要借重的。待者,借也。譬如說,對長而說短、對短而說長;待因而說果,那麼果又爲因,又是待因而爲果。這樣說,展轉、積聚也就是互相待、互相假借。譬如說,兒子他有父親,因爲有了兒子,所以叫做父親;稱他爲父親,就是有兒子了,其實也是互相待,其實也就是因緣生法。在這些自相、共相上,怎麼有的呢?都是展轉、積聚、互相待,才有的。
這樣的因緣生法,「分析推求無所有故」:你若分析它、觀察它,它的自相、共相就沒有了,所以說是空的。怎麼樣分析推求無所有呢?「自他及共皆不生故」。這個自生、他生、共生,從這叁方面去分析…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