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35

  ..续本文上一页建筑公司、也没人投资、没人造,有没有这个房子?没有。就是在房子上就没有那个自性的房子!这话应该这么说,你可以这样观。这样观法最好是怎么地呢?最好怎么观法呢?到郊外,不要在城市里,在郊外空旷的地方,你观察这个地方没有房子,那就本来是空的,没有房子嘛。你就是把那个虚空的相取来,然后到城市里面来看,这些房子都是因缘有的,自性是没有的,观察自性的房子,这个地方都是空旷的,没有房子。你慢慢地练习,就观上来了。

  

  现在这里说「一切种智自性无」,就是佛的智慧也是他无量劫来修成的,不是说本来就有佛的智慧的,不是那样。所以我们看见「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变、无有变易」,就是「本来就是佛」这句话,换了一句话就是这么意思: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你只要把你的惑业苦取消了就好了,是这么一句话。

  

  但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句话:「一切种智自性无」,就和这个地方相反了。就是本来没有这种智慧,这种智慧本来是没有的,就是佛成就了无上菩提,他成就了一切种智,这个一切种智是修成的,还不是自性有,还是观察它是空的,就是这么意思。像《般若经》这样的道理,你《楞严经》去看一看,你看《楞严经》,你去读《圆觉经》,看这味道是不是一样的,你读一读。

  

  「一切种智自性无故。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若是一切没有自性的话,这就叫做无法。这样讲无法,还有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切种智还是有。就是因缘所成就的法还是有,只是说自性无,因缘有还是不否认。所以说空,不妨碍有因果的。说空还是有因果,只是观自性无,不是因缘有也没有了,不是那样意思。如果我们搞错了:「啊!一切法都是空的,无因无果了!」那就是搞过头了,你观察得不对了!

  

  但是,我们初开始修这种法空观的人,你稍微强一点也是可以。因为我们这个执着有的心太强了,你不用大力量去观,你观不来的!所以只好到郊外去,到郊外取那个空相,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就是了。

  

  我以前也说过,我们读《法华经.序品》里说:「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它就用虚空作譬喻,所以我们应该依教奉行,就用虚空来引导我们观一切法空。初开始的时候,的确是难,开头难,你就是得要用这个方便,等到成功了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色乃至有为无为相亦如是」:佛的一切种智也都是自性无,何况其他的一切有为法呢!那么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也是自性无。但是我们初开始修法空观的人,你不要观佛的一切种智,要观自己的色受想行识好;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是自性无,应该这样观。

  

  经上有说,菩萨看见佛那个大威德、大智慧、那个神通道力的境界,这是说小菩萨,他观空观不上来。也有人向我说(好像我以前说过),有一个人说:「我的欲心很强,我想修不净观,但是我观我所爱的人的时候,这不净观观不上来,怎么观也观不上来。」我说:「佛也不是告诉你这么观,你观察你自己不净;观察自己这个身体是不净,就观上来。」所以,现在观空观也是,就是佛的殊胜境界不容易观,不容易;观察自己是因缘所有,这样子可以观察它是毕竟空。

  

  「色乃至有为无为相亦如是」,有为法是因缘所生,它是自性无,这里又说到无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住异灭的,因缘所生的,这是有为法;那么无生住灭的、离一切相的,叫做无为。无为也是自性无。那么这个意思在《大智度论》里面解释:无为是对有为说的,对有为而说无为;如果有为空了,对谁说无为呢?对短而说长;短没有了,对谁说长呢?所以,无为也是假的、也是个假名字、也是自性空的,所以说「色乃至有为无为相亦如是」,也是空无所有的。

  

  「何因缘故诸法自性无」,这底下又进一步提出这个问题:什么理由说一切法是自性无呢?「佛言: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佛就回答说:这一切有为法是和合因缘生法,就是各式各样的条件具足了,这件事才出现的,所以这件事就是无自性。这无自性的理由,就是因缘生法,所以它是无自性。不然怎么能知道是无自性呢?和合因缘生法中,它没有自性。

  

  我昨天也说过,如果有自性的话,那个自性就不是因缘所生;不是因缘所生,它就是常恒住、不变易了,也就是不可破坏。但是我们从因缘所生法上看,就没有这回事,就是没有自性。

  

  「若无自性是名无法」:若是它没有自己的体性,那么这个法它的本性就是空的,就是空的意思。「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知一切法」都是「无性」,没有体性的。「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一切法的体性,它那个自性是无所有的。所以,可以观一切法空。

  

  佛法里面的意思,这种修行的方法当然是和一切法的真实相有关系;但是大体上看,我看,初开始由凡入圣的时候,是退——就是从有的境界上退到空、退到无,由有而无的境界;等到你得无生法忍以后又向前进——就是由无而有,又到了凡夫世界去度众生了。那么这个向后退——由有而无这个退,就用止观的办法,常观察有是空的、观察有是没有的,慢慢地、慢慢地就退下来了。退下来,好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呢?使令你慢慢的心安下来,你心能安。我们凡夫心一直地不能安,你若能常修一切法自性空、无我、无我所,慢慢地、慢慢地心就安,心里面不会有很多很多的顾虑。你像阿罗汉说老虎来了、毒蛇来了,向他开口,他心里安、平安!所以,这从事实上看,观一切法空是有意思的。我们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丁二、别明二  戊一、七空

  

  大慧!略说空性有七种:谓相空、自性空、无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云何相空?谓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转积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无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自共相无生亦无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云何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云何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槃,无有诸行,是名无行空。云何行空?所谓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离我我所,是名行空。云何一切法不可说空?谓一切法妄计自性,无可言说,是名不可说空。云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证圣智时,一切诸见过习悉离,是名第一义圣智大空。云何彼彼空?谓于此无彼,是名彼彼空。譬如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等,我说彼堂空,非无比丘众。大慧!非谓堂无堂自性,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非谓余处无象马牛羊。大慧!一切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说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粗,汝应远离。(《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集一切法品〉第二.大正16.598下~599上)

  

  法空观分三科,第一科是总说,引《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道树品〉,这一段前天讲完了。现在是别明,第一段是说七空。这七空是引《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上说的。

  

  「大慧!略说空性有七种」:简略地说,修法空观——观一切法空,这个空的体性、空的理性,有七种的不同。第一种就是相空、第二、自性空,第三、无行空,第四、行空,第五、一切法不可说空,第六、第一义圣智大空,第七、彼彼空;这是七个空。这是列出来七空的名字,底下就加以解释,先解释第一个、相空。

  

  「云何相空」:怎么样叫做相空?什么理由叫做相空?这底下解释。

  

  「谓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转积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无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自共相无生亦无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这是相空的理由。这第一句话,又把相空分成两个:谓一切法自相空、谓一切法共相空,分出两个不同。「自相」就是每一法自己的体相、自己的相貌。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它自己的相貌和其他法的相貌不一样,所以自相也就是别相。「共相」就是这样的相貌彼此都有的、共有的,是这样的意思。

  

  究竟什么叫做自相呢?「自相」:譬如说,色受想行识这个识,「识」是了别相,它有明了性、它会分别是非邪正、深浅大小,有种种种种的分别,那么这就是识的相貌;在色法上就没有这种相貌,所以是识自己的相貌。「色」法就是质碍为相、或是变碍为相;这地水火风它本身有它的体质、有障碍性,你碰到它就有障碍,这是它的一个体相。「受」是领纳为相,「想」是取相为相,「行」就是造作为相,就是各有各的相,是不一样的,叫做自相。

  

  「共相」:一切法都是生灭无常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生灭变化的;心也是生灭变化,色受想行也有生灭变化,它是共有的,所以叫做共相。

  

  「相空」:就是这一切法的这两种相,都是空无所有的。什么理由呢?「展转积聚互相待故」。「展转」这句话:自相和共相——在一切有为法上看,不管是因果都有这种相;因也有它的自相、果也有它的自相。由因至果;果又为因,又是由因至果,这就是展转的意思。「积聚」就是因缘和合的意思。自相和共相都是因缘和合而有、都是积聚而有;所应该具足的因缘不具足,它就不能有,所以要积聚才可以。

  

  这样说,展转而有、积聚而有,是「互相待故」,彼此互相要借重的。待者,借也。譬如说,对长而说短、对短而说长;待因而说果,那么果又为因,又是待因而为果。这样说,展转、积聚也就是互相待、互相假借。譬如说,儿子他有父亲,因为有了儿子,所以叫做父亲;称他为父亲,就是有儿子了,其实也是互相待,其实也就是因缘生法。在这些自相、共相上,怎么有的呢?都是展转、积聚、互相待,才有的。

  

  这样的因缘生法,「分析推求无所有故」:你若分析它、观察它,它的自相、共相就没有了,所以说是空的。怎么样分析推求无所有呢?「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这个自生、他生、共生,从这三方面去分析…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