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推求,都不看见有自相生出来,也不看见有共相生出来,所以是空的,是这个意思。
「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这是《中观论》上的话。这样讲,是有一个特别的意思,我们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道树品》那一段文的时候,曾经提到。就是这个外道,我们称之为外道,这是我们佛教的经论上的一个称呼。如果用现在的人说的话,其实可以说是个哲学家,就是他是深入地思惟、观察,有特殊的见地!我们可以这样说的。就是他观察一切法是有自性的;我们一般人没有这样去学习,我们没有这种看法的,这是特殊有研究的人。那么他说有自性,什么叫做自性呢?我们前天是讲过了,在这里不要再说了。
站在佛法的立场,认为一切有为法有自性,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是有执着的。怎么知道是有错误呢?因为你若执着一切法有自性的话,那么我问你:这个自性的法,是自生?是他生?是共生?这样问,你就会发觉:「皆不生故」,都不能生起,就是自相、共相都不可得了。这个文就是这样意思。
那么怎么知道自不生、他不生、共不生呢?若执着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我们暂且不提)是有自性的,那么这个法怎么生起的呢?它是自己生起的吗?我们详细说一点。
譬如说,我们还是用钟的声音作例。如果不敲钟就有声音生起来,那么这就叫做自性生。但事实上不敲钟的时候,有没有钟的声音呢?没有!那就不是自性生。所以这一句话我们如果注意地去思惟,应该能认可这件事:「自性」是不能生的。
如果自性不能生,是他生的。说是「他生」,若说是他,也就不能生。因为他生这句话,在《十二门论》上解说,譬如说牛不能生马,马不能生牛,就是牛和马相对地说,对牛可以说马是他。若是马能生牛,那就是他能生,就是这样意思。
但是我们进一步地研究这个问题,这个他可以分两种:一个是「疏远的他」、一个是「亲近的他」。疏远的他,说是马不能生牛、牛不能生马,这可以说疏远的他是不生,我承认这一点。但是亲近的他是可以生的,怎么叫亲近的他呢?譬如说用棉花织成纱、用纱织成布,那么纱和布来说,纱就是「亲近的他」生出来布,可以织成布,可以这样讲。
龙树菩萨的意思就是:有能生的、有所生的;若说是他,就是说你若执着是有自性,另外还有一个他来生这个自性,这个事情是说不通的。你若执着有自性,就是能生的和所生的都是有自性——所生的也有自性、能生的他也应该有自性;说是他的自性来生这个自性,这个事情说不过去。那么一定是别体的他,就是称为疏远的他。也就是说在纱没有织成布以前,已经有布了,这个布叫有自性;然后再用纱去织成布,这个事是说不通的。是不是?我们想一想这件事。所以说他生,你若执着有自性,这个他就不是亲近的他,这个他就是疏远的他。我们想一想,是不是?
譬如刚才说钟的声音,这声音是有自性的,在没有敲钟以前就已经有声音了;然后再去敲钟,叫它发出声音来。这件事说得对不对?刚才这个意思应该抓住,就是:你若执着有自性,就没有亲近的他,都是疏远的他,可以想一想这件事。所以你若说是有自性,这个他就是不能生。
那么他不能生,自也不能生。事实上,自性不能生,他又是不能生,那么自他合起来可以生吧?自他合起来也还是不能生!因为自若不生、他也不生,合起来还是不能生。这个例子是很多了,说是一个盲人看不见,很多的盲人还是看不见,就是举这么个例子。所以,自不生、他不生,共也是不能生。
《中观论》上还有一句就是「无因」,无因也没有办法生。无因,就是没有因缘就生出来一件事,也没有这个道理。有人举出个例子,譬如大城市里面有的地方失火了,消防局派车来救火。我们就想一想,这么多的建筑物为什么只是它失火,别的地方不失火?就是它有个原因的,你不能说是无因缘就会失火,所以无因也是不能生。
这里边就是说:你若执着一切有为法有自性,就是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也不能生、无因也不能生。这么样观察,一切法的自相、共相是不可得的,就是空无所有了。
不过这里应该再说一句。这外道可以这样问,向佛法的学者提出问题:我们执着一切法有自性不能生;那你佛法说一切法能不能生?佛法说:因缘生!但是一切法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怎么生?是因缘生。就是声音(钟声)是无自性的,所以你敲钟就发出声音来。说是由纱织成布,布是无自性的;离开了纱,没有布的自体。所以,你用纱就织成布。那么这个事情很符合事实,一点矛盾没有。所以我们说你握上手就成拳头,离开了手,没有拳头;如果说拳头有自性,再握上手成拳头,那就是多余的了,这个事是不合道理!
这样说,佛法说:一切法都是无自性!在无自性上观察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观察一切法无自性,在这一方面,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所以,自相也不可得、共相也不可得。但是若由因缘,就有了;有因缘,就有自相、也有共相了。但是这都是「展转积聚互相待故」,是因缘所生,这样说是说得通的。这样一方面可以看出来,一切法的「自相、共相」不可得、无所有,而自相、共相宛然而有,还可以这样解释的。
但是在初开始修行的人,你还是观察它是空的。先观察它是因缘有,然后观察它自性不可得。就是由有而无,从假入空观,这样观。这样子说,「自相共相无生」:在自性空上看,自相也无生、共相也无生。无生,所以也「无住」,生了以后才有存在;无生,当然也是无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所以叫做一切法自相空。
前面标的名字是「相空」——自、共相,自相、共相空。结尾这一句就说个「自相空」,这个经文,我对照了一下,就是这么说的。
「云何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前面是自相、共相空,这底下只说这一句「自性空」。相是表现于外的相貌,若说自性就不单是指外,由内而外叫做相,由外而内叫做性。不管相也好、性也好,都是指因缘所生法说的。因缘所生法在前面的〈道树品〉的文说过了:一切法都是自性空,刚才也说过。
这上面说的范围很广,说到一切法;但是我们若是有兴趣,愿意这样修行的时候,你的所缘境不要太广,不要说一切法,应该就以自己的身体作所缘境,观察五蕴是自性空、观察五蕴是相空(自相空),应该这样观。「是名自性空」。
《大智度论》也好、《大品般若经》也好、《楞伽经》也好,主要是自性空,这是最主要的一个。这里把它分成七种,就是把主要的这一个列在第二。
「云何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槃,无有诸行,是名无行空。」前边说相空、又说自性空,这是第三个,用个无行,立这么个名字。「行」这个字就是迁流变化、迁流造作,就是有生灭变化,一直地向前进。譬如我观察这个灯的光明,它是生灭变化的,但是一直地相续下去,所以也叫做行。灯光是这样,这个房子也是这样子,人的生命体也是这样子,都是生灭变化、而又相续不断,所以叫做行。现在说「无行空」,这个行是没有的。看它怎么讲。
「所谓诸蕴本来涅槃,无有诸行」,这上面只是说到人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这五蕴,若是圣人,他得到了诸法毕竟空的智慧,观察这个五蕴——活活泼泼的五蕴存在的时候,它就是涅槃。但是从它的理性上看,本来就是涅槃,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本来就是涅槃」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从它有生以来,就是涅槃的境界。那么这个话的意思,也就是刚才说那个自性空。「自性空」这个话的意思,只是观察它的自性是空,因缘所生法还是有,这个话的味道是这样意思;只是说它自性空,并不是说因缘所生法没有了。现在说「无行空」,说这因缘所生法也是没有的,是这么个味道。
「本来涅槃,无有诸行」这个话应该再多说一句,就是在自性空上看,这一切有为的诸蕴是不可得的。我们如果作这种观察的时候,譬如说这个房子,这个房子也可以说是个蕴,这是人工造成的;但是,那个自性有的房子是没有的,自性有的这个东西是没有的。就在人工造的房子上,没有那个自性有的房子。
若在我们这个身体上说,我们这个活活泼泼的生命体——生灭变化、老病死的这个生命体上,没有那个自性有的诸蕴,那个诸蕴是不可得;在那个不可得上,就是本来涅槃。这个不可得上面,你观察它自性空的时候,那个自性空的相貌上,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和《心经》说的是一样,所以说,「所谓诸蕴本来涅槃,无有诸行」。
在这个地方还有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因为因缘所生法的诸蕴,这是个果报,当然也要长养它。果报由因而来,如果说是没有了,就是没有因果了。如果说没有因果,这话也不合道理,没有因果是不对的。那么为什么说没有呢?这只是在自性空上看,是无有诸蕴的,是这样意思。
第二个原因就是,观察我空、观察法空的人,他长时期的修行,到了初入圣道的时候,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都不现了,一切有为法都不现前了,是无有诸蕴的。就是那个圣人由凡夫——暖、顶、忍、世第一,世第一一剎那向前进一步,就入圣道了。入圣道的时候,一切法都不现了。那么由旁方面,诸佛菩萨的慧眼来看,这是真如的境界,犹如虚空。所以也可以说,「诸蕴本来涅槃,无有诸行」。
所以这是在理论上说、在自性空上观察——诸蕴不可得;在修行人初入圣道,根本无分别智成就的时候就是这个境界,是无有少法可得的。
另外又举一个例子,就是有的比丘修四禅八定,他在色界的第四禅修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修成功了的时候,这个比丘也不感觉到有身体的存在的,不感觉。但是别…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