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37

  ..续本文上一页的比丘看,那个比丘还坐在那里入定,他那个身体还是在的。那么初入圣道的这种人,他一切法不现前,这是佛菩萨的慧眼才能见到,不是我们凡夫能明白的。

  

  「所谓诸蕴本来涅槃,无有诸行,是名无行空。」

  

  「云何行空?所谓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这一个空,没有那个「无」字,只说行空,看他怎么解释的。「所谓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我们所说的,当然一切法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身体——色受想行识这个生命体。诸蕴是怎么有的呢?由你以前的业力,你以前造的福德业力、或者是罪业。「及因」,当然就是自己的烦恼,或者说唯识宗说的名言种子也在内。那么因缘和合了,诸蕴就现起来,就出来了。

  

  「离我我所」:就是在这个因缘和合而有的生命体上,没有那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离我」,没有那个我;没有我,所以也没有「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说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这个车也是我所有的,我所看见的、我所听见的都算是我所。没有我,也就没有我所。但是佛法里也承认有假名我,当然这假名我是没有真实性的。这里说行空,行还是有,这个有为法(因缘所生法)是有;在因缘所生的色受想行识上,没有那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所以叫做空,这就是说我空了,「是名行空」。

  

  「云何一切法不可说空」,怎么叫做一切法不可说空呢?「谓一切法妄计自性,无可言说」:就是我们凡夫或者是外道,在这一切有为法上,我们错误地执着有真实性。刚才说印度的外道执着一切法有自性,当然这叫「妄计自性」,我们没有印度外道的那种知识,我们不明白什么叫自性,但是我们也是有执着,也都执着这一切法都是真实的。那么这种执着都是错误的,没有这么个自性,所以也没有这种言说,就是这样意思。

  

  或者说是我们佛教里面修行的人,经过长时期的观察,一切法的妄计自性无所有,成功了,你就能够见到诸法实相,就见到真如理了;见到真如理的时候,是离一切名言相的,所以就是无可言说。怎么叫做有言说呢?就是要有名字、有相状。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名字、认识了很多的相状,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话;若是你不知道名字,也就不认识相状,那你不会说话的。但是现在不是说我们凡夫,是说圣人。圣人见到诸法的真如理性的时候,在真如理性上是没有名相可得的,所以也是没有言说的。所以,「一切法妄计自性,无可言说」,也可以这么说。

  

  这件事,我们在禅师的语录上也看见有这种意思。

  

  赵州禅师,有一个跟他学禅的人向他告假了。

  

  赵州禅师说:「你到那儿去呢?」

  

  说是:「我到福州去拜见雪峰禅师,我去跟他学禅去。」

  

  赵州禅师说:「你见他的面,他若问你:『赵州有何言句?』就是赵州禅师他怎么样说法?你怎么回答呢?」

  

  这一位禅师说:「我答不上来!我不知怎么回答,你告诉我怎么回答。」

  

  赵州禅师说:「很容易啊!」

  

  「怎么说呢?」

  

  「冬即言寒,夏即道热。」若冬天,你就说赵州禅师说冷,夏天就说热嘛!就是这么一说就好了!

  

  赵州禅师又说:「不过他可能说话不会到此就停止,他会进一步还要问你啊!」

  

  「问什么呢?」

  

  他说是:「汝毕竟事作么生?」毕竟事作么生就是佛法的真理;他怎么样讲法?「赵州禅师怎么讲?这么样问你,你怎么回答?」

  

  说:「这个我更不能回答了!还是请你教我。」

  

  赵州禅师说:「你就说:『亲从赵州来,不是传语人。』是,我是从赵州禅师那里来,但是我不能传这句话,我传不上来。你就这么回答。」

  

  喔!这位禅师他就记住这个话,就到了雪峰禅师这里来了。

  

  雪峰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

  

  「从赵州来。」

  

  「赵州禅师有何言句?」正好就这样意思,说完了。

  

  说完了以后,雪峰禅师说:「你这个话,我看赵州禅师才能说上来,你说不上来这个话。」

  

  这个话,就是这些禅师他也能悟到这里。我们可以说,禅师经过几十年的修行,他也能悟到这里——这个真如理是离言说相的。这句话在《阿含经》有这种话,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有一句话:「过一切字,是真佛法」,要超过了一切文字(其实就是名字),过一切文句、名字,才是佛法。那么就是言说的这些佛法,不是真佛法,是真佛法的前方便。但是我看这些禅师,他们一天常常坐禅,也是会读经的,他也能从经论上读到这句话,也会读到这句话的。

  

  这上面说:「谓一切法妄计自性,无可言说」,是没有可言说的。那么这样说,所以我们学习佛法是从文字上学习佛法,而文字的佛法又不是真实的佛法;那么我们直接从无文字去学习,可不可以?还是不可以!我们要从有文字入无文字,从有相而无相。如果离了文字,我们没有办法学习佛法。若离开文字能学习佛法的话,释迦牟尼佛不须要来到人间成佛说法了。因为这个文字就是佛说的这些经、这些修多罗这些文字,不是其他的文字;那么离开文字就不须要这些文字,释迦牟尼佛若不出世,谁能够悟道呢?所以还是要假藉文字的。「是名不可说空」。

  

  「云何第一义圣智大空?」这七空数目不算多,但是它的义还是很好!「云何第一义圣智大空」:第一义是最殊胜的境界。「第一」就是殊胜,「义」就是境界——殊胜的境界。殊胜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呢?是圣智,就是圣人的智慧境界。圣人的智慧实在是无境界,但是若说无境界,我们很难懂,就还是说圣人的智慧所觉悟的境界,那就是第一义。这个第一义圣智是大空,看他怎么解释?

  

  「谓得自证圣智时,一切诸见过习悉离,是名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证圣智时」,就是修行人他「得」,就是成就了,经过长时期的修行,千辛万苦,不只是十年寒窗苦啊,他成就了自证圣智。「自证圣智」,就是由他自己的努力证悟了第一义谛,成就了圣智。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看,是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是这样讲。

  

  闻慧(听闻佛法得到的智慧)是由经书上来的,也有可能是听师长的开导而得到的闻慧,不是你自证的;但是思慧和修慧——证悟诸法实相的智慧,要你自己努力,你自己不努力不行,所以这个地方说「自证圣智」。这个自证圣智究竟圆满成就,那唯有佛,佛才是究竟圆满;其他初入圣道的人,是得到这个智慧,但是还没圆满。这里就不必说那么详细。

  

  「一切诸见过习悉离」:成就了这个智慧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所有错误的思想、有过失的这一些习气,都完全消灭了。「见」,或者说我见、我所见、常见、断见,这一切有所执着的都可以称之为见。由见生出来一切的烦恼,造作出来很多有所得的业力——福业、罪业、不动业,这些有「过」失的「习」气,「悉离」。总而言之,就是凡夫有漏的惑业苦都消灭了。这样子,他成就了自证圣智,这就叫做第一义圣智大空。这也是得入圣道以后的境界。

  

  「云何彼彼空?谓于此无彼,是名彼彼空」:就是说在这里没有那一个,在此法上没有彼法,叫做彼彼空。

  

  说一个譬喻:「譬如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等」,这个母亲有个儿子名之为鹿,这个鹿子的母亲她捐助的这个堂,佛在这里说法。这个鹿子母堂也在舍卫国。这鹿子母堂里边没有象、没有马、没有牛羊等。「我说彼堂空」:说这个堂是空的。「非无比丘众」:堂里边还是有比丘的。但是没有牛马,在这一个意义上,就说这个堂空,是这样意思,「非无比丘众」。那么这就叫做「彼彼空」。

  

  「大慧!非谓堂无堂自性」,不是说这个堂没有堂的体性,不是!堂还是有。「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不是说比丘没有比丘的体性,也不是。「非谓余处」没有「象马牛羊」,余处还是有的。只是约此堂没有牛马,就叫做堂空,是这样意思,这叫做「彼彼空」。

  

  这样说,就是像前边说:「自证圣智时,一切诸见过习悉离」,这也就可以说就是彼彼空,这也可以这样讲。不过这后面有一个批评。

  

  「大慧!一切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在此法上求彼法的相,都是不可得的。「是故说名彼彼空。是名」叫做「七种空」,加起来是七种空。

  

  「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麤」:最后这个空和其他的空对比起来,它是最粗浅的,「汝应远离」:你应该离这个空,不要学习这个空。这个意思:我们初学佛法的人,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你应该修自性空,不能学这个彼彼空,你学这个彼彼空,不能断烦恼。学自性空,真是把这个法空了,所以,你能够安住在一切法空上,无住生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真能够断烦恼。你若观察彼彼空,不行!心还是有所执着的。所以「汝应远离」,应该这样。

  

  在《楞伽经》这七种空上看,我们修法空观,除了彼彼空之外,有这么多的不同,可以这样如理作意去观察、修学。

  

  这以下我说到四禅,还是《大乘入楞伽经》上的。

  

  戊二、四禅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着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云何攀缘真如禅?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缘真如禅。云何诸如来禅?谓入佛地,住自证圣智三种乐,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是名诸如来禅。(《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集一切法品〉第二.大正16.602上)

  

  「复次,大慧!有四种…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