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38

  ..续本文上一页禅。」这四种禅,我在分科的时候,说到一个证果,这里边有证果的意思在里边,也有一个浅深的次第,有这样意思。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有这四种禅,这标出来名字,下面解释。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声闻」就是出在有佛出世的时候,听佛说法,而得圣道的人,叫做声闻,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种圣人。「缘觉」,缘觉或者说是出无佛世,他自己能够得悟圣道;或者说也是出在有佛出世,听佛说十二因缘而得悟圣道,但是根性稍利一点。

  

  这些修行人「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他们这个愚夫所行禅的内容是什么呢?「知人无我」,就是他们听佛说法,他们能觉悟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可得,没有这个,这叫人无我。

  

  「见自他身骨锁相连」,见到自己的身体「骨锁相连」。这骨锁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头部是个髑髅骨,其他的骨头就是一节一节的连系起来。这肋条骨是一条一条的,其他的骨头都是一节一节的相连起来,叫骨锁。

  

  这个修行人观察这个身体就是骨锁相连,是这么一个人。这个骨锁它会走路,满街很多的骨锁在那儿走路;那么这个骨锁不高兴的时候也会骂人、它也会举手打人,就是这样观察。这样观察的时候,不但观察是骨锁,同时也观察它是「无常」,这个身体生灭变化、老病死。同时也观察它「苦」,人很多很多的苦恼,年纪不必一定很大,年纪轻的人在社会上做事,不要说年轻,小孩的时候不懂事,母亲打他,我看见过,我也感觉苦!很苦;年纪大了,社会上经验多了,更是知道苦!的确是苦。「不净」,这身体很不清净、很臭秽的;不过,彼此都差不多,也不感觉到臭秽。

  

  「如是观察坚着不舍」:声闻、缘觉这修行人,是说他在凡夫的时候,他就这样去观察,观察的时候坚着不舍,就是很坚定的,不放松,白天也这样修行;夜晚减少睡觉,也要这样修行。钝根的人要修行很久,利根人可能修行的时间短。所以「坚着不舍」这句话,包含里边有禅定的关系,或者是欲界定、或者是未到地定、或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里面,就是心的力量很强,去这样观察。

  

  这表示什么呢?我们人的这种欲心,很难除掉,很不容易除掉!需要坚着不舍地修行才能去掉。去掉了欲的时候,心情快乐,苦恼就减少很多很多了!

  

  「渐次增胜」,修这种定、这样观察,其实就是四念处了。四念处里面有奢摩他,由奢摩他的帮助,你的修行逐渐地、逐渐地进步了,你的道力渐渐地强起来了。「至无想灭定」,这个无想不是无想天那个无想,就指灭定叫无想。

  

  这个灭受想定是圣人的定。他能够没有我,他观察无常、苦、不净相,也观察无我。观察无我的时候,到了灭定的时候,前六识都不动,他内心里面也不执着有我,这个时候只是阿赖耶识的境界,那么就叫做「无想灭定」,不是外道那个无想,不是!三果圣人能达到这里,到了阿罗汉当然也是能达到这里。「是名愚夫所行禅」,这叫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这观察义禅怎么讲呢?

  

  我看这四种禅,前面的愚夫所行禅,就指小乘佛教的修行者说的;后边三种禅,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大乘佛教学者,他发了无上菩提心,他知道「自共相人无我已」,知道色受想行识的自相、共相,这里边人无我,他知道这里面人无我的道理,也就是观察这是无我,和阿罗汉所知的人无我是一样。

  

  另外,「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也弃舍了外道说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是「自」作的、是「他」作的、是「俱作」的,就是前面讲那个自生、他生、共生这个意思一样。那么从这个不自作、不他作、不共作、不无因作,就通达了法无我的道理,就是这样观察。就是观察人无我、也观察法无我。

  

  「诸地相义」:诸地相义就是十地,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一直到第十法云地。这个十地就是从得无生法忍开始,到等觉菩萨,中间的次第。

  

  「随顺观察」:随顺佛所教导的,去观察人无我和法无我,这样观察叫做观察义禅,「是名观察义禅」,那么这就是得了圣道了。

  

  「云何攀缘真如禅」:这地方用个攀缘,其实和「观」字含义是一样。「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这里面有意思!就是若是修行人执着有两个无我:有一个人无我、有一个法无我,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这是不对的。

  

  「若如实知,彼念不起」:若是你能够正确地觉悟了真如的道理的话,彼那个人无我、法无我的分别心就不起了,「是名攀缘真如禅」。这样说,观察义禅和攀缘真如禅对比起来,观察义禅是浅,攀缘真如禅应该说是深了。但是,前边说观察义禅的时候,有「诸地相义」,有十地的相义在里边,也应该不是很浅的意思。

  

  这里边的意思应该这样说,就是这个修行人若观察人无我、法无我,有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我们从久远以来,我们执着这两个我,那么就在我们的微细、深微的心里面,熏习了那两种我执的种子。那么你在禅定里面,深入地观察这两种无我的时候,就能够消灭这两种种子,能消灭它。

  

  你一开始消灭这个种子的时候,就入初欢喜地了,就是圣人了。但是修行人他不只是修观,他一定也修止。修止的时候,就观察我不可得、无我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这心就无分别住;那就应该是攀缘真如禅的意思。但是这个止过去了以后、修了一个时间以后,他又去修毗钵舍那观,又修我不可得——人我不可得、法我也不可得,这样思惟观察;观察一个时候,又去修止——我不可得、无我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那么心又是无分别住。

  

  那么这样说,前边的观察义禅应该说是毗钵舍那,后面攀缘真如禅应该说是止。我们平常修习止,那都是虚妄的止。因为你或者修数息观,或者是止在肚脐子上、止在地水火风,其实这都是虚妄境界。现在这里说止,是住在第一义谛上面,这个不同了,这是无漏的境界,这是真理的境界,不是世俗谛的虚妄境界,这个不一样的。所以说,「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缘真如禅。」

  

  「云何诸如来禅」:怎么叫做诸如来禅呢?「谓入佛地,住自证圣智三种乐」:「谓入佛地」,就从法云地再进一步就到了佛地了。到了佛地的时候,就是把所有的(不要说粗显的)微细的无明烦恼都息灭了,「自证圣智」也究竟圆满了,就入于佛地。入于佛地之后,「谓入佛地,住自证圣智三种乐」,安住在自证圣智的三种乐。这三种乐是什么呢?就是空、无相、无愿。我们昨天是前天讲过这个,住在这空、无相、无愿上面。

  

  这空、无相、无愿,阿罗汉也能住在那里,但是没有佛那么圆满,唯有佛才究竟圆满了这三种住。现在这说是三种乐,因为这三种也称为三昧,那么就是禅三昧乐。

  

  佛的自证圣智,安住在这三种乐上面,「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成佛了以后,做什么呢?不是入无余涅槃,他为一切众生作不可思议的事,就是来教化一切众生。那一天有人问三类化身,就是佛现出三类化身去教导一切众生。但是,佛教化一切众生的时候,是无分别境界,所以「不思议事」。「是名诸如来禅」。

  

  这样说,分这么四个禅,大乘就是后边三个禅,由浅而深,这里面包括证果的意思。

  

  丁三、释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所有性:所谓念色乃至识、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界乃至意识界,是无所有性;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是无所有性。世尊!若一切法无所有性者,是则无道、无智、无果。」佛告须菩提:「汝见是色性实有不?乃至一切种智性实有不?」须菩提言:「不见也!世尊。」佛告须菩提:「汝若不见诸法实有,云何作是问?」须菩提言:「世尊!我于是法不敢有疑。但为当来世诸比丘求声闻、辟支佛道、菩萨道者,是人当如是言:『若一切法无所有性,谁垢、谁净、谁缚、谁解?』是不知不解故,而破于戒、破正见、破威仪、破净命。是人破此事故,当堕三恶道。世尊!我畏当来世有如是事,以是故问佛世尊。我于是法中信,不疑不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3〈三次品〉第75.大正八.386上~中)

  

  现在是第三段释疑,我念一下好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所有性」,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所谓念色乃至识、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界乃至意识界,是无所有性」,都是空无所有的。「檀那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这是佛果的境界。「是无所有性」,也都是空无所有的。「世尊!若一切法无所有性者,是则无道、无智、无果」:「道」就是因,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修六波罗蜜,这都是空的,就是无道、就是无因。「无智、无果」:没有十力乃至一切种智就是无智;这都是佛果上的境界,也就是无果。这样子,一切法都没有了,就是无因、无果了!

  

  「佛告须菩提:汝见是色性实有不?」前面这一段,须菩提尊者提出来疑问,说一切法都空了,不是无因、无果了吗?无因、无果,这很有大过失的!那么这底下佛回答:「佛告须菩提:汝见是色性实有不」:你看因缘所生的色法,它有真实性吗?「乃至一切种智性实有不」:佛所成就的一切种智,经无量劫的修行得到了这个果,这个果是因缘所有,它有真…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