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39

  ..续本文上一页实的自性吗?

  

  「须菩提言:不见也」,是不见有真实性的。那么「不见有真实性」这个话当然是对,同时因缘所生法还是有的,应该是这样意思。「不见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汝若不见诸法实有,云何作是问?」为什么你有这样的疑问提出来呢?

  

  「须菩提言:世尊!我于是法不敢有疑」:我对一切因缘生法都是没有真实性,我是不敢有疑惑的。

  

  「但为当来世诸比丘求声闻、辟支佛道、菩萨道」的人,「是人当如是言」,这种人会这么说:「若一切法无所有性,谁垢、谁净、谁缚、谁解」:那么众生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善恶因果是污染的,若都空了,谁是污染的?没有了啊!「谁净」:修学圣道、出离三界了,净也没有了!是不是?「谁缚、谁解」:谁是系缚的?谁是得解脱的?都没有了!都断灭了!

  

  「是不知不解故,而破于戒」:这些人他不明白因缘所生法是没有真实性,但是因缘所生法还是有的,他不明白这个道理。

  

  「而破于戒」:若没有因果,我何必约束自己去修学善法、还要受戒?我可以我欢喜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不必约束自己嘛!那么愿意杀就杀、愿意盗就盗,这就是破戒了!

  

  「破正见」:破戒是行为,正见是思想,他的正确的思想也破坏了!

  

  「破威仪」:破戒是破重戒,破威仪是轻戒,轻戒也不守了。

  

  「破净命」:净命就是清净的生命,就是清净的生活。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钱的问题。就是生命所须的这些财物,你用非法的手段取得了财物,来维持生命的生存,就叫做邪命。如果你用合法的手段取得了财物,维持生命的生存,就叫做正命、就叫做净命,清净的生命。那么若是破戒、破见,无恶不作,他的净命也是破坏了。

  

  「是人破此事故,当堕三恶道」,做了恶事要堕三恶道的。「世尊!我畏当来世有如是事,以是故问佛世尊」:所以我问佛,一切法都空了,就没有世间因果、也没有出世间的因果了,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我于是法中信,不疑不悔」:我本人对一切法皆空的道理,我是决定相信,我不疑惑、也不会后悔的。我以前我相信这件事,又后悔了,我不应该相信——没有这件事。

  

  甲四、觉魔第四三  乙一、释名

  

  魔事者:魔罗,秦言杀者,夺行人功德之财、杀智慧命,故名魔罗。云何名魔事?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魔亦如是,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若能安心道门,道高则魔盛,故须善识魔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大正46.506中~下)

  

  第四段是「觉知魔事」,这一段倒是很重要!这里分三科,第一是释名,第二是分别魔法不同,第三明坏魔之法。今初,释名。

  

  「魔事者」,梵语「魔罗」,此译叫做「杀者,夺行人功德之财」,你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都算是功德,功德就好像人的钱财似的。「杀智慧命」,最后的般若是最重要的,所以譬如人的命。我钱不多,但是我的命还可以生存,还是可以。现在说财也没有了、命也没有了,魔鬼就是做这种事,「故名魔罗」。

  

  「云何名魔事?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佛教化众生:你应该多作功德、多修智慧来解脱自己。「入涅槃为事」,修功德智慧,然后入于第一义谛,就解脱一切苦了。佛就做这种利益人的事。「魔」则「以破坏众生的善法」,功德、智慧的善法,「令流转生死为事。若能安心道门」,若是发心的修行人,安心在戒定慧上面,在四念处上面修行,「道高则魔盛」,你的道渐渐地高起来,这个魔也是很厉害的!「故须善识魔事」。

  

  乙二、分别魔法不同

  

  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入界魔,三者、死魔,四者、欲界天子魔。一、烦恼魔者:谓十使等,皆能破坏修道之事。二、蕴魔:即是五蕴系缚众生,阴覆行者清净善根,功德智慧不得增长,故名为魔。若能不受、不着,观如虚空,不为覆障,即破魔业。三、死魔者:若行人欲发心修道,便得病命终、或为他害不得修道,即为废今修习圣道;比至后世,因缘转异,忘失本心,皆名魔事。复次,行者当修道时,虑死不活,便爱着其身而不修道,亦是死魔所摄。四、天子魔者:即是波旬。此魔是佛法怨雠,常恐行人出离其界,故令诸鬼神眷属,作种种恼乱,破坏行者善根,故名为魔。(节录《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大正46.506下~507上)

  

  第二、显魔法不同。魔有四种:一者、是「烦恼魔」,谓十使等,皆能破坏修道的事情。十使: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一共是十种烦恼。「使」,就是我们人为烦恼所使,所以叫做十使,就是自己作不得主。这是烦恼魔。

  

  第二、是「蕴魔」。蕴魔是什么?即是五蕴系缚众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使令我们苦恼。障碍「行者清净善根」的成就,「功德智慧不得增长,故名为魔」。「行者若能不受、不着」,你若能够不接受,你观察这个身体空无所有,就叫做不受;不受,当然也就不执着了。「观如虚空」,观察身体像虚空似的,「不为覆障」,他就不能障碍你的功德智慧了。「即破魔业」,魔的这件事就破坏了。

  

  「三者、死魔:若行人欲发心修道,便得病命终」,你一发心修行就有病,有病就死掉了。所以,死也是妨碍你修行的。「或为他害不得修道」,或别人害死我,我就不能修行了,这也是个障碍。「比至后世,因缘转异」,等到你后来……并没有断灭,那么又继续地又可能作人,但是后来、将来的事情,因缘的变化,「忘失本心」,就是忘掉了佛法的事情;遇见佛法以后,不相信佛法了,有这种事情的。忘失本心,所以死是个魔,它能障碍我们修行,「皆名魔事」。

  

  「复次,行者当修道时,虑死不活」,我若不修行,我还能多活几天;我若修行,死魔就来了,就不能活了!所以「便爱着其身而不修道,亦是死魔所摄」。

  

  「四、天子魔者:即是波旬」,「波旬」翻个扰乱,也就是扰乱修行人。「此魔是佛法」的「怨雠,常恐行人出离其界」,我们若修学圣道,破诸烦恼,魔王就不能捣乱了,就是出离他的世界了。「故令诸鬼神眷属,作种种恼乱,破坏行者善根,故名为魔」,这是说这么多的魔。

  

  乙三、明坏魔之法

  

  三、明破魔法者:当用三法,除却魔罗:一者、了知所见闻觉知,皆无所有,不受、不着,亦不忧戚,亦不分别,彼即不现。二者、但反观能见闻觉知之心,不见生处,何所恼乱?如是观时,不受、不分别,便自谢灭。三者、若作此观,不即去者,但当正念,勿生惧想,不着躯命,正心不动。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于魔界无所舍,于佛界无所取,即佛法现前,魔自退散。正念坚固,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治魔咒,存心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妨;邪不胜正,久久自灭。(节录《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大正46.507中~下)

  

  这第三段,明坏魔的方法。

  

  「当用三法,除却魔罗:一者、了知所见闻觉知,皆无所有」,所以我们若想修空观,「自性空」应该多思惟。你不要怕重复,思惟又思惟、思惟又思惟,你心里面肯定地认为:是自性空!你一定要这样子才可以。「皆无所有,不受、不着」,一切见闻觉知的事情都是没有的,都不受、不着。「亦不忧戚」,就是不如我的意也不忧戚。「亦不分别,彼即不现」,这个魔罗就不现了。

  

  「二者,但反观能见闻觉知之心,不见生处」,觅心了不可得的意思。「何所恼乱」,这时候所缘境和能观的心都不可得了,这个魔王还怎么能恼乱我呢?「如是观时,不受、不分别,便自谢灭」,魔鬼就跑了。

  

  「三者,若作此观,不即去者」,你心里面:所观的不可得、能观的也不可得,你虽然这样修行,可是魔鬼他还不走、还继续捣乱,那怎么办呢?「但当正念,勿生惧想」,你把你的心把持住,叫它正念,你不要害怕。「不着躯命」,你不要怕这个身体死了,你不要怕这件事。「正心不动」,不为所动。

  

  「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知道魔也是空无所有的,魔界的空无所有这个空,也就是佛空无所有那个空。「一如无二如」,空里边是没有分别的,没有凡圣的分别的。「于魔界无所舍」,魔界是空了,也就没有魔可弃舍了;「于佛界」也「无所取」了,在毕竟空上无取、无舍。「即佛法现前」,你若能这样子坚定地去思惟,圣道就出现了!就得无生法忍了!「魔自退散」。

  

  「正念坚固,莫怀忧惧」,你不要怕。「当诵大乘方等诸治魔咒」,也可以诵大乘方等经里面来对治、降伏魔的咒,你可以对治。这大悲咒也是可以,可以念大悲咒。在《法华经》上〈陀罗尼品〉,和〈劝发品〉普贤菩萨也说个咒,也都能治魔的。「存心三宝」,你存心的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念三宝。

  

  「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邪不胜正,久久自灭」。

  

  这是我引《释禅波罗蜜》上的,智者大师这样讲,来降伏这个魔、破坏这个魔,这样办法。这是第四觉魔。

  

  甲五、证果第五

  

  第五是证果。证果这句话,就是你长时期地修我空观和法空观,也应该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种观;长时期地修行,就把这爱烦恼、见烦恼断掉了,你就得到圣人的智慧了,这就是得圣果了,没有烦恼的系缚了。若是在大乘佛法上说,就是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继续向前进,这就是证圣果了。

  

  当然,这种所谓证圣果,我们现在就是在文字上这样分别。如果你自己长时期地修行,你虽然没证圣果,你自己慢慢地会明白,因为你会感觉到心不动了,这一切烦恼境界不能干扰你,…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