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自然会感觉到这里。这是第五证果。
甲六、结示第六
第六结示。我们一开头是说到修止,修止之前,当然应该先发菩提心,然后你再正式地修奢摩他止。修止的时候,同时也就可以修观。这样长时地精进,应该会有成就。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有的时候会有业障出现,有的时候也可能自己有病了,也可能有什么东西来捣乱的这些事,也都可能;也可能什么事儿没有,很顺利就成功了。
但是,为防患未然,你应该多拜忏、多忏悔,是应该的。刚才治魔的这个地方也提到,你应该念大乘经里面的治魔咒。治魔咒在《大集经》里面很多。《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这大悲咒也是好,可是从很多人念大悲咒的情况上看,应该多念才有效!要多念,你念一遍、两遍不行。所以你在修止观的同时,也应该有功课念大悲咒,也应该这样。
可是,我们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也发觉它也能够降伏一切的魔,就读《大品般若经》也能够破坏魔,使令他不敢来干扰你。所以,自己修止观的时候,你欢喜念咒,你应该有功课多念大悲咒;如果不欢喜念咒,可以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最好是背下来。背下来的时候,随时可以背。那么有魔来干扰的时候,你随时就可以背。你一方面有止观的正念,一方面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保护,应该是很安全、很顺利地得无生法忍才对的!
如果你不欢喜这样做,应该多拜忏,或者是拜大悲忏、或者是拜千佛忏、万佛忏,很多很多的忏,多拜忏;多拜忏也有力量。说是我们一条道跑到黑,这是不对的!「我就是静坐,其他的什么我都不愿意做。」当然你也可能会成功、也有可能,可是我们末法时代,有大善根、没有业障的人有几个呢?所以还是一方面修止观,一方面多拜忏,多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比较好。
止观大意,在全面的佛法来说,太深广了,在我妙境来说,实在来说,我是讲不来的,我是不能讲这样的事情。但是,这里的简居士,去年他远远地到埔里正觉精舍来,让我来讲,那么我就勉强答应了。但是去年我在这儿讲,只讲个止,没讲完,所以今年又再这里讲五次。我准备要讲的,还是有几段没有讲。但是,若想要修大乘止观的话,当然不能说这就是够了,你当然应该广读经论,多多地充实自己,你才可以开始修行的。在我讲的里边,有些地方也可能有很多出入的地方,希望各位大德、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多多指教!
【第一天】
问:初地菩萨已破无明、证法性,能现身百界作佛,为何有些经论说,七地以前未舍肉身?
答:那么这好像有一点矛盾,不符合了。
这个我这样解释。经论上说到菩萨的阶级、菩萨的位次,由凡而圣,这个圣位也是很长的一大段,也是有浅深的不同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到十地,这十地菩萨;十地菩萨这个初地之前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在这个地方有两种说法,我现在说第一种。
第一种,我们刚才说断烦恼的问题,就是使令我们凡夫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内流转生死的,只有两个烦恼:一个是爱烦恼、一个见烦恼。这爱烦恼就是感情上的,见烦恼是思想上的烦恼。这两种烦恼如果是在十住、十行、十回向灭掉了,然后入于初地,这样的菩萨当然是百界作佛。他证法性,能现身百界作佛,他有这种能力。这是第一个说法。
第二个说法:这爱烦恼、见烦恼,不是在初地以前息灭了的。是在初地,从初地开始才能够断见烦恼、断爱烦恼,一直断到第七地,才把这两个烦恼断掉了。譬如说你现在修行,这个身体是父母所生、是肉身,你现在断掉了见烦恼,然后断了爱烦恼,但是你身体还在;还在的时候,你还是个肉身的菩萨。你若弃舍这个肉身以后,你就不会再来三界里边来了,因为牵引你来这三个世界流转生死的力量没有了;但是他也会来,就是他的慈悲心、慈悲的愿力,引他到三界来度众生的了——那就是到第八地,他进到第八地,就是弃舍了肉身了。那么这样的菩萨在初地的时候,他不能够百界作佛,不行!他没这个能力。这是第二个说法。
还有一个说法:优波鞠多尊者,佛灭后百余年的时候出现世间。他有一次把魔王降伏了(我们不要多说这个事)。这个优波鞠多尊者把毒蛇的死尸、人的死尸、还有狗的死尸,把它变成花鬘(很多的花朵,把它变成一个鬘),套在魔王的脖子上。在套的时候是花,等套好了以后就变成死尸了;变成死尸,魔就感觉到很苦恼。这魔王欺负我们凡夫可以,他欺负阿罗汉不可以啊!他也欺负优波鞠多尊者,但优波鞠多尊者说:「好!你来戏弄我,礼尚往来,我也送给你一点、给你一点颜色看看。」那么,魔王感觉到很苦恼,去求释提桓因、求梵天王,把这个死尸从他的脖子上拿掉,都说:「不可以,你还是得要去求优波鞠多尊者。」
那么他就回来,哀求优波鞠多尊者,就说:「佛在世的时候,佛真是大慈悲!我常常地触弄佛,佛都不会对我这样子。你这阿罗汉这么恶啊!用这个东西来毁辱我。」优波鞠多尊者说:「你这是看错了啊!怎么可以拿我和佛比呢?是不能比。」他就哀求:「你慈悲!赶快把这个死尸给我拿掉。」优波鞠多尊者说:「我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从这么以后,一切佛弟子用功修行,你不可以去破坏他;第二个条件,我是出在佛灭度以后,我没有看见过佛。你给我现现佛身,我看看。」魔王很苦恼,只好答应了:「好!我同意。」优波鞠多尊者就等着他。这魔王又提出条件:「我现佛身可以,你不可以顶礼,你不可以给我磕头。」说:「好!好!我不磕头。」
这魔王就跑到树林子里边去,隔一会儿从树林里面出来,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围绕着出来。出来了,优波鞠多尊者一看,就生恭敬心,就磕头、顶礼了。磕头了的时候,这魔王说:「我们预先讲好了,不磕头嘛!」说:「我不是拜你,我是拜佛啊!」还是有道理。
从这件事上看,魔王有这种力量。魔王是怎么一个程度呢?魔王是欲界顶天——就是他化自在天王,他有这个能力、有这种神通力。他成就了近分定,他有这个功德。那么你说:「初地菩萨已破无明、证法性,能现身百界作佛」,当然魔王还办不到,魔王只是现现身相而已。这上面说证法性的大菩萨,他现身百界作佛,是八相成道,那是广度众生的境界,不是魔王能做得来的。
我这个问题就这样解释了。
问:初地至七地菩萨与八地菩萨度生的方法有何不同?
答:那当然是不同了。初地菩萨他见烦恼是断掉了,我执(分别我执、分别法执)都息灭了;但是还有很多俱生的我执、法执,还有很多很多没能断掉;还有很多很多的佛法还不通达。初地菩萨也有可能有神通,可能有禅定,也可能没有。一直到第七地菩萨,那是不可思议了!就刚才说,爱烦恼、见烦恼都除掉了。所以由烦恼逐渐地除掉,所见的法性理也逐渐地深了,前后道力的成长也是有多、有少的不同。所以他们发生的作用也是不一样。这其中就是他的果报还是三界内、父母所生的身体,还是有漏业招感的。这若是用凡夫的话来说,这还是个报障(烦恼障、业障、报障)。因为这是有漏业招感的果报,在圣人来说,这还是有点障的。若是弃舍了肉身,就变成法身菩萨了;八地菩萨那种境界,你读《普门品》就可以知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可以同时、不分前后地在十方世界广度众生,那是不可思议境界了。所以度生的方法都不同的,那个智慧、辩才都是不一样的。
问:教下对所谓「离心意识」所判的位次如何?
答:离心意识,什么是离心意识呢?就是第一义谛!见第一义谛就是离心意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第八地、到第十地、到佛,都是见第一义谛,也有深浅的不同。所以,这一句话可以通于一切圣人,但是还是有深浅的不一样的。
问: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是什么意思?
答:「观一切法空如实相」这个意思就是叫我们这样学习。一切法空就是第一义谛,就是佛的境界。我们常常这样去思惟、学习,就能断烦恼了、就能见到真理了。这是劝我们学习佛法,如实修行的意思。
问:「一切法空」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会通?
答:《涅槃经》上说:第一义空名为智慧,第一义空名为佛性;第一义空就是智慧,第一义空就是佛性。那这样说,一切法空就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会通?它们是一回事,就是名字不同,可以这样解释。
但是,如果说你在《阿含经》、听《阿含经》得阿罗汉,到《般若经》、听《般若经》得阿罗汉,都是得阿罗汉,但是又有一点不同;到了《法华经》、阿罗汉若听了《法华经》,又有一些不同。所以虽然说一切法空就是佛性,但是在修行人、在一切圣人听闻佛法的多少,在理解上也有多少不同。也就是在现在的佛教,若唯识宗来讲、三论宗来讲,他也讲得有一点不完全一样。
问:须陀洹、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是什么意思?
答: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这四果圣人的「智」慧,就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是他的智慧;「断」,就是他断爱烦恼、断见烦恼。那么,在《般若经》上说,菩萨也是,他也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他也是断了爱烦恼、见烦恼。但是,初果乃至阿罗汉果,他们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所以他就住在毕竟空那里了,他不往前进了。菩萨就不是,菩萨他发无上菩提心,要成佛、要广度众生;他只是住在毕竟空,他的功德还不具足,他还要继续向前进修学佛法的,所以不说是「果」,说是「忍」。
这个「忍」有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不证圣道,他还向前去修行的。这表示:阿…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