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自然會感覺到這裏。這是第五證果。
甲六、結示第六
第六結示。我們一開頭是說到修止,修止之前,當然應該先發菩提心,然後你再正式地修奢摩他止。修止的時候,同時也就可以修觀。這樣長時地精進,應該會有成就。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有的時候會有業障出現,有的時候也可能自己有病了,也可能有什麼東西來搗亂的這些事,也都可能;也可能什麼事兒沒有,很順利就成功了。
但是,爲防患未然,你應該多拜忏、多忏悔,是應該的。剛才治魔的這個地方也提到,你應該念大乘經裏面的治魔咒。治魔咒在《大集經》裏面很多。《大悲心陀羅尼經》說這大悲咒也是好,可是從很多人念大悲咒的情況上看,應該多念才有效!要多念,你念一遍、兩遍不行。所以你在修止觀的同時,也應該有功課念大悲咒,也應該這樣。
可是,我們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時候,也發覺它也能夠降伏一切的魔,就讀《大品般若經》也能夠破壞魔,使令他不敢來幹擾你。所以,自己修止觀的時候,你歡喜念咒,你應該有功課多念大悲咒;如果不歡喜念咒,可以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最好是背下來。背下來的時候,隨時可以背。那麼有魔來幹擾的時候,你隨時就可以背。你一方面有止觀的正念,一方面有《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保護,應該是很安全、很順利地得無生法忍才對的!
如果你不歡喜這樣做,應該多拜忏,或者是拜大悲忏、或者是拜千佛忏、萬佛忏,很多很多的忏,多拜忏;多拜忏也有力量。說是我們一條道跑到黑,這是不對的!「我就是靜坐,其他的什麼我都不願意做。」當然你也可能會成功、也有可能,可是我們末法時代,有大善根、沒有業障的人有幾個呢?所以還是一方面修止觀,一方面多拜忏,多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比較好。
止觀大意,在全面的佛法來說,太深廣了,在我妙境來說,實在來說,我是講不來的,我是不能講這樣的事情。但是,這裏的簡居士,去年他遠遠地到埔裏正覺精舍來,讓我來講,那麼我就勉強答應了。但是去年我在這兒講,只講個止,沒講完,所以今年又再這裏講五次。我准備要講的,還是有幾段沒有講。但是,若想要修大乘止觀的話,當然不能說這就是夠了,你當然應該廣讀經論,多多地充實自己,你才可以開始修行的。在我講的裏邊,有些地方也可能有很多出入的地方,希望各位大德、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多多指教!
【第一天】
問:初地菩薩已破無明、證法性,能現身百界作佛,爲何有些經論說,七地以前未舍肉身?
答:那麼這好像有一點矛盾,不符合了。
這個我這樣解釋。經論上說到菩薩的階級、菩薩的位次,由凡而聖,這個聖位也是很長的一大段,也是有淺深的不同的: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乃至到十地,這十地菩薩;十地菩薩這個初地之前還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叁賢位的菩薩。在這個地方有兩種說法,我現在說第一種。
第一種,我們剛才說斷煩惱的問題,就是使令我們凡夫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內流轉生死的,只有兩個煩惱:一個是愛煩惱、一個見煩惱。這愛煩惱就是感情上的,見煩惱是思想上的煩惱。這兩種煩惱如果是在十住、十行、十回向滅掉了,然後入于初地,這樣的菩薩當然是百界作佛。他證法性,能現身百界作佛,他有這種能力。這是第一個說法。
第二個說法:這愛煩惱、見煩惱,不是在初地以前息滅了的。是在初地,從初地開始才能夠斷見煩惱、斷愛煩惱,一直斷到第七地,才把這兩個煩惱斷掉了。譬如說你現在修行,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是肉身,你現在斷掉了見煩惱,然後斷了愛煩惱,但是你身體還在;還在的時候,你還是個肉身的菩薩。你若棄舍這個肉身以後,你就不會再來叁界裏邊來了,因爲牽引你來這叁個世界流轉生死的力量沒有了;但是他也會來,就是他的慈悲心、慈悲的願力,引他到叁界來度衆生的了——那就是到第八地,他進到第八地,就是棄舍了肉身了。那麼這樣的菩薩在初地的時候,他不能夠百界作佛,不行!他沒這個能力。這是第二個說法。
還有一個說法:優波鞠多尊者,佛滅後百余年的時候出現世間。他有一次把魔王降伏了(我們不要多說這個事)。這個優波鞠多尊者把毒蛇的死屍、人的死屍、還有狗的死屍,把它變成花鬘(很多的花朵,把它變成一個鬘),套在魔王的脖子上。在套的時候是花,等套好了以後就變成死屍了;變成死屍,魔就感覺到很苦惱。這魔王欺負我們凡夫可以,他欺負阿羅漢不可以啊!他也欺負優波鞠多尊者,但優波鞠多尊者說:「好!你來戲弄我,禮尚往來,我也送給你一點、給你一點顔色看看。」那麼,魔王感覺到很苦惱,去求釋提桓因、求梵天王,把這個死屍從他的脖子上拿掉,都說:「不可以,你還是得要去求優波鞠多尊者。」
那麼他就回來,哀求優波鞠多尊者,就說:「佛在世的時候,佛真是大慈悲!我常常地觸弄佛,佛都不會對我這樣子。你這阿羅漢這麼惡啊!用這個東西來毀辱我。」優波鞠多尊者說:「你這是看錯了啊!怎麼可以拿我和佛比呢?是不能比。」他就哀求:「你慈悲!趕快把這個死屍給我拿掉。」優波鞠多尊者說:「我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從這麼以後,一切佛弟子用功修行,你不可以去破壞他;第二個條件,我是出在佛滅度以後,我沒有看見過佛。你給我現現佛身,我看看。」魔王很苦惱,只好答應了:「好!我同意。」優波鞠多尊者就等著他。這魔王又提出條件:「我現佛身可以,你不可以頂禮,你不可以給我磕頭。」說:「好!好!我不磕頭。」
這魔王就跑到樹林子裏邊去,隔一會兒從樹林裏面出來,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圍繞著出來。出來了,優波鞠多尊者一看,就生恭敬心,就磕頭、頂禮了。磕頭了的時候,這魔王說:「我們預先講好了,不磕頭嘛!」說:「我不是拜你,我是拜佛啊!」還是有道理。
從這件事上看,魔王有這種力量。魔王是怎麼一個程度呢?魔王是欲界頂天——就是他化自在天王,他有這個能力、有這種神通力。他成就了近分定,他有這個功德。那麼你說:「初地菩薩已破無明、證法性,能現身百界作佛」,當然魔王還辦不到,魔王只是現現身相而已。這上面說證法性的大菩薩,他現身百界作佛,是八相成道,那是廣度衆生的境界,不是魔王能做得來的。
我這個問題就這樣解釋了。
問:初地至七地菩薩與八地菩薩度生的方法有何不同?
答:那當然是不同了。初地菩薩他見煩惱是斷掉了,我執(分別我執、分別法執)都息滅了;但是還有很多俱生的我執、法執,還有很多很多沒能斷掉;還有很多很多的佛法還不通達。初地菩薩也有可能有神通,可能有禅定,也可能沒有。一直到第七地菩薩,那是不可思議了!就剛才說,愛煩惱、見煩惱都除掉了。所以由煩惱逐漸地除掉,所見的法性理也逐漸地深了,前後道力的成長也是有多、有少的不同。所以他們發生的作用也是不一樣。這其中就是他的果報還是叁界內、父母所生的身體,還是有漏業招感的。這若是用凡夫的話來說,這還是個報障(煩惱障、業障、報障)。因爲這是有漏業招感的果報,在聖人來說,這還是有點障的。若是棄舍了肉身,就變成法身菩薩了;八地菩薩那種境界,你讀《普門品》就可以知道:「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可以同時、不分前後地在十方世界廣度衆生,那是不可思議境界了。所以度生的方法都不同的,那個智慧、辯才都是不一樣的。
問:教下對所謂「離心意識」所判的位次如何?
答:離心意識,什麼是離心意識呢?就是第一義谛!見第一義谛就是離心意識。初地、二地、叁地、四地……到第八地、到第十地、到佛,都是見第一義谛,也有深淺的不同。所以,這一句話可以通于一切聖人,但是還是有深淺的不一樣的。
問: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是什麼意思?
答:「觀一切法空如實相」這個意思就是叫我們這樣學習。一切法空就是第一義谛,就是佛的境界。我們常常這樣去思惟、學習,就能斷煩惱了、就能見到真理了。這是勸我們學習佛法,如實修行的意思。
問:「一切法空」與「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何會通?
答:《涅槃經》上說:第一義空名爲智慧,第一義空名爲佛性;第一義空就是智慧,第一義空就是佛性。那這樣說,一切法空就是第一義空。第一義空與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何會通?它們是一回事,就是名字不同,可以這樣解釋。
但是,如果說你在《阿含經》、聽《阿含經》得阿羅漢,到《般若經》、聽《般若經》得阿羅漢,都是得阿羅漢,但是又有一點不同;到了《法華經》、阿羅漢若聽了《法華經》,又有一些不同。所以雖然說一切法空就是佛性,但是在修行人、在一切聖人聽聞佛法的多少,在理解上也有多少不同。也就是在現在的佛教,若唯識宗來講、叁論宗來講,他也講得有一點不完全一樣。
問:須陀洹、阿羅漢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是什麼意思?
答:須陀洹乃至阿羅漢這四果聖人的「智」慧,就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是他的智慧;「斷」,就是他斷愛煩惱、斷見煩惱。那麼,在《般若經》上說,菩薩也是,他也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他也是斷了愛煩惱、見煩惱。但是,初果乃至阿羅漢果,他們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所以他就住在畢竟空那裏了,他不往前進了。菩薩就不是,菩薩他發無上菩提心,要成佛、要廣度衆生;他只是住在畢竟空,他的功德還不具足,他還要繼續向前進修學佛法的,所以不說是「果」,說是「忍」。
這個「忍」有什麼意思呢?就是他不證聖道,他還向前去修行的。這表示:阿…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