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漢若是他這個父母所生的身體壽命到了,他就死掉了,這個肉身(有漏的身體)死掉了,他就入于第一義谛,就安住在那裏了。這菩薩也見第一義谛,但是不棄舍這個身體,他還繼續在衆生的世界,同時也在佛世界學習佛法,在衆生世界去度化衆生的。這樣子,他那個第一義空、無分別、無我、無我所的智慧和有漏法還要在一起的,在一起這叫做「忍」,而不能說像阿羅漢去得無余涅槃了。得無余涅槃的時候,和一切有爲法分離了,無所謂「忍」了,還有什麼好忍呢?
所以這就是表示菩薩叫「無生法忍」,是「因」的意思,是因而沒得果;而阿羅漢說「智、斷」,就是得果了,得果以後就是事情做好了。所以有因、果的不同,是這樣意思。
問:「以無住本立一切法」
答:「以無住本立一切法」,這是《維摩經》上的話。
「無住本」是什麼呢?也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一切法空就是無所住。但是,一切法因一切法空而成立的,《中觀論》上有這個話。一切法所以能有,就因爲一切法空的關系。所以「以無住本立一切法」這個話,就是「緣起」的意思,說一切法因緣所生的意思。
當然這裏面應該再多說、多解釋。你這位居士提這個問題,足見你讀了很多經論。我就這樣解釋,如果你感覺不足,你可以再問。
問:佛教是否應該鼓勵捐贈器官?
答:這個事情,原則上說是應該。釋迦牟尼佛沒成佛的時候,舍頭目腦髓去度化、救護衆生,倒是應該這樣說。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人死亡的時候,我們也會聽說過,醫生的斷定,說這個人死了;但是過一會兒,這個人又活了。也有這種事情。那麼從這個事情看出來,醫生的知識,本來我們應該相信,但是又不決定。
那麼人在死的時候,在佛法上說,阿賴耶識走了以後,阿賴耶識從這個身體離開了,這個人就是死亡了。如果阿賴耶識它還在身體裏邊(前六識息滅了),這個時候,這個人還是活人。不過這個時候,我們凡夫的肉眼很難知道,很難知道阿賴耶識走沒走?是正在走?還是完全存在?我們凡夫的肉眼不能確定。那麼如果這個時候捐贈個器官,或者你把眼睛拿去了、或者你把心、肝、脾、肺、腎那一樣你拿去了。如果這個人沒死、他還能活呢?你願意吧?說「我還沒有死,我就願意把我的器官捐贈給人」,你願意這樣子,也可以。
可是另外有個問題,就是如果是一時的昏迷,這個昏迷過去了,這第六意識又活動了,第六識活動一定是身識也在。若是身識走了,第六識也應該走了。如果第六識還能活動,身識也還在;若是這樣子,你拿他的器官,他會痛的,但是他又不能動了。你願意這樣子嗎?
所以,我們佛法慈悲,我去捐贈器官,是對!如果你這樣情形,你願意不願意?如果你也願意,那你就捐助,也是可以;如果你不願意,那你要再想一想。
這第八識——阿賴耶識若在的話,你就是殺死他,他沒有感覺,他不感覺到苦。如果第六識在,身識也一定在,那你若碰他,他就會痛苦。可是因爲臨死的時候,身體總是不能動了,還不能有什麼反應,那就是殺活人了!你願意嗎?那麼,應該再想一想。
這從原則上說是對的,從原則上說,不要說是臨終的時候,就現在我也應該:我把我的好的東西送給你,也應該是這樣,但是你能忍受得了才可以。
問:人死之後八小時以內不要搬動,系出自那部典籍?
答:這是印光老法師的文鈔上常提到這件事——八小時。
但是在印度的佛教,因爲那裏天氣熱,死了立刻就是要火化!不能說是還要等到八小時。因爲太熱,身體一死了就要生蟲子,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有冷氣,在醫院裏、或者在家裏面有冷氣,人死得慢,壞得慢。壞得慢,如果你不等八小時,有可能他還是活人。
在佛法裏面(不是我看見的,我聽說),說是在杭州一個寺院裏面的一個出家人死了,死了就把他火化了。後來廟裏面的人夜間作一個夢,這個死的出家人說:「我還沒有死啊!你們來把我火化,就是燒活人哪!」就是有這個事情。
所以八小時不要動是對的。因爲在我們這個地區,尤其現在有冷氣的設備,人死得會慢一點,壞得會慢,所以爲了不要犯錯誤,稍微晚一點是好的。
問:若有一個人他很想學習做正常的人,可是又老是忍不住要去賭博、要去跳舞,這種人要如何安他的心、好讓他可以親近佛法?是叫他念阿彌陀佛、還是叫他每天念《金剛經》、還是叫他念觀世音菩薩、還是帶他去參加法會、還是帶他去廟裏拜佛、還是讓他聽講經的錄音帶?到底應如何安他的心?
答:這也是一個問題。
這件事是這樣,歡喜賭博;我看最初的時候不見得一定歡喜。一開始的時候,也是有一點興趣去做賭博的事,日久天長,成了習慣了。按佛法講,就是內心裏面有這個賭博的種子,不去賭不行。這個種子在裏面動,非要去賭不可!就像人歡喜 吃辣椒,不吃還不舒服,就非要去不可。
所以你想要回轉過來,一開始的時候,可以自己勉強一點,把賭博的罪過、賭博的過失,寫它一大篇。寫它一大篇的時候,自己念:「賭博怎麼怎麼不好、怎麼怎麼不好!」念完了的時候,坐那兒心裏想:「賭博怎麼怎麼不好、怎麼怎麼不好!」用這樣辦法來削弱內心裏面賭博的種子。再有好朋友勉強他一點,叫他不要去;自己也隨順一點,隨著朋友去念念佛、怎麼怎麼地。可以那樣子,人總是會有其他的愛好,不會說是一點兒沒有。自己不要去賭博,用其他的愛好來代替,也會好一點。加上朋友的勉勵,自己也勉強一點,逐漸就會改過來。當然,你念阿彌陀佛也是好。
我在香港聽說一個事情,就是小孩子在小學、在中學裏讀書,不讀書、跑到外邊去做種種的放逸的事情;若是放了假的時候,更不得了!他父母怎麼管也管不了他。後來想出個辦法來。他父母買了金庸的小說給他看,這一下子把他綁住了!他不出去,天天看小說。
那麼不妨你若歡喜看小說的話,賭博的這個心若動的時候,就看小說。當然,要看好的小說,不要看壞的小說,那麼這也可能會有一點作用。
再慢慢地,我們站在佛教的立場,應該是念佛、念經最好。當然這事情要逐漸地來。如果他一點兒興趣沒有,你勉強也勉強不來的。
【第二天】
問:如何能心常系念現前,不會隨境起煩惱?
答:這可以從兩方面解釋。你真想要修行,當然也應該選擇一個清淨的地方,原則上說,修行人和不修行的人不可以同住。因爲什麼?同住就有煩惱!因爲若是大家都是同一志願修行的人,在一起住可以;不是同一志願修行的人,不要同住,就會減少煩惱;在一起住,就有煩惱。所以你說:「常系念現前,不會隨境起煩惱」,這也是一個地方。
另外,第二個,當然有種種的關系:你住的地方太潮濕、或者有很多障道的因緣,你都要避免。另外,這樣子引發你煩惱的因緣減少了,也不能保證不起煩惱的。那麼還要什麼?就是要精進地用功。常常地系念現前,慢慢地、慢慢地你止修得好了,煩惱就可能不動;但是又不能說是永久的。
這裏面有什麼情形呢?譬如你真是修行得很好,感覺到很不錯;但是這個時候,你自己也可能認爲:「我是不錯了,修行很好。」可是這個時候就有問題了。什麼問題呢?你過去的善知識就來考驗考驗你。那時候,你是不是能經得起考驗呢?這也是個問題。
所以究竟來說,就是自己要常常精進地用功,自己常反省自己,有不對的地方把它調轉一下;成功了以後,就不起煩惱了。應該這樣說。
問:請問師父:如何知道自己契合那種修行法門?
答:這是這樣,就是一開始可以由自己一時的感覺:「我感覺這個法門好!」那麼就可以按照這個法門去修,這是一個方法。
第二個方法:譬如說六個妙門——數、隨、止、觀、還、淨,這是六個方法。數、隨、止這叁個都是止,你可以把這叁個止每一個都試驗一下,當然不能說試驗一下就決定了。(mp3_7/3:28斷音)我修行七天,「數」這個方法,我用它七天,看合適不合適;「隨」的方法,我用它七天;「止」也可以這樣子。你這樣來試驗自己,你就會知道那一個于我合適。可以用這個方法,也可以去請教善知識。
問:如何選擇明眼善知識去親近?或者調整自己成爲善知識願意教導的弟子?
答:「如何選擇明眼善知識去親近」這句話,很難很難的!很不容易。
你沒能夠深入地學習佛法,你的眼睛如盲——肉眼如盲,你不知道誰是善知識,完全不知道!不知道,那怎麼辦呢?沒有辦法!我們或者說就是碰運氣吧!你碰到好的善知識,就是你好運氣了,就是這樣子。
不過(我再說),現在是末法時代,就是真是不容易。所以,「如何選擇明眼善知識去親近?」現在這樣說好了:你一方面各地方參學,一方面你多讀經論,就只有這個辦法。別的人不能說什麼話的,別的人不能說,說什麼話、說了不如不說。所以只好就是兩個辦法,一個是各地方去參學、一個是多讀經論,只有這個辦法。
「怎麼調整自己成爲善知識願意教導的弟子?」當然,人是那樣子,這善知識也是各式各樣的,善知識也可能有的人只願意來教導順心的、聽招呼的人,你聽我教導的人,我教導;你不聽,我不教導。但是也有的善知識是你不聽我話,但是你的願、你也願意學習佛法,他還可能會願意教導。這是不一樣的,但是多數還是願意順一點。你如果逆一點、你輕視一點,那可能還是有點問題。除非是佛菩薩、得無生法忍的大善知識,那又不一定。而且善知識教導弟子的態度也不一樣,他就是你來了、見面的時候,先打你叁香板!我們…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