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P42

  ..續本文上一頁平常人說:「你這個人不講道理,我也沒得罪你,爲什麼打我?」你可能會這樣想。但那善知識的意思不是這樣意思,就看你怎麼反應,看看你,看你反應怎麼樣。他也可能特別地對你有禮貌、招呼你,但是他也可能用這個方法來試驗你,也是可能的。你看看禅師的語錄,你也會知道。

  

  所以,「或者調整自己成爲善知識願意教導的弟子」,主要你還是要有戒,你能夠持戒清淨是最好!

  

  問:修到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是不是到了我空觀及法空觀?

  

  答:這個我們後邊講,現在不要答複這個問題。

  

  問:若功夫得力時,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等,是否爲般若內熏無明之相?是否爲參禅、念佛、讀經必經之過程?若無此等光景,是否表示功夫不得力?

  

  答:這是那樣子,功夫得力的時候,或者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這個不一定。

  

  我們一般的人,我們欲界衆生的人,四大的力量大,生理的力量大過心的力量;色界天上的衆生,心力大過他的體力。所以我們心感覺到煩悶,那有可能你的四大有問題。

  

  「或者起種種障礙」,這個話裏面也很多問題。或者我容易動煩惱,原來我心裏很平靜、用功,現在忽然間容易發脾氣,或者是容易動種種煩惱,那就是又一回事。修行人對于飲食還要注意的,有的飲食它容易叫你發瞋心、有的飲食容易發欲心,有問題。所以,你若真實想要修止觀,你時時要拿筆作記錄:我今天吃白菜炒辣椒、或者吃什麼東西,你作記錄;然後你今天靜坐的時候,你看自己內心的反應怎麼樣,也作記錄。時時作記錄,你就會發覺那樣菜對你不合適。所以「起種種障礙」,你不要完全說:「我有業障!」其實也可能是,但是又不決定,時時要注意的。地點也是有關系。

  

  「以致心疲力倦」,但是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不是天上的人,它的力量是有時間性的,你特別地精進,身體也受不了,也就容易出毛病。所以長期的用功,你的功課表不要太緊,太懈怠也不好,要從容一點,就會減少一些問題。

  

  所以你說:「是否爲般若內熏無明之相」?當然也可以這麼說,也是可以這樣講,也可以說是般若內熏無明,就有了反應,也可以這麼說。

  

  「是否爲參禅、念佛、讀經必經的過程」?那也不一定。也有的人完全沒有問題,一下子得無生法忍了,這樣的人也是有的。

  

  「若無此等光景,是否表示功夫不得力」?這個不一定。也可能是表示你得力、也可能表示你不得力。但是這個事情,我剛才說,靜坐的時候打瞌睡是很平常的事,很平常的;靜坐的時候有點雜念,也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問題就是你要注意,有問題的時候要解決!應該是這樣子。

  

  問:真實用功處是行起解絕,抑是解行相應?

  

  答:「行起解絕」,是有這麼一句話。其實修止觀,就是止的時候就離一切分別,觀的時候就要有正念,用般若去觀察。那麼般若去觀察,那不能說「解絕」嘛!是有解的!

  

  所以從經論上,佛菩薩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我們要注意。我再說一句話,看你們同意不同意!我們是對佛的信心要提高!對于祖師的信心也應該有。我這話我的意思應該是很明白的了。「解行相應」是對的。

  

  問:朝暮課誦《金剛》、《彌陀》二經之義,是否爲令佛子會得「真空妙有」之旨?

  

  答:《金剛經》是現在得無生法忍的法門,《阿彌陀經》是叫我們到阿彌陀佛那兒去得無生法忍的法門,是這樣意思。說是叫我們「會得真空妙有」……,你也可以這樣想。

  

  問:古來有「禅淨雙修」之論乎?若有,其義雲何?爲初學者行履之處乎?

  

  答:是的!有。禅淨雙修是可以的。因爲我們現在修行,也可能不得無生法忍;沒有得,終究有一天要死了;要死,你到那地方去呢?那麼到阿彌陀佛國不是很好嗎?所以你若願意修止觀,也應該願生阿彌陀佛國,那就是禅淨雙修了。

  

  如果你願意:「我不修止觀,我就專心念佛!」但是,我認爲專心念佛,你一定要誠懇地、攝心不亂地念佛。一心不亂地念佛,那也就有止了,不也就是有止觀了!所以禅和淨不能說完全沒有關系,不能那麼說。

  

  問:有禅有淨土,爲是禅淨雙修?抑是禅淨一修?

  

  答:有禅有淨土也可以說是禅淨雙修,也可以這麼說。禅淨一修也可以。如果你通達諸法實相,那一也沒有了,也可以這麼說。不過,這個都可以不必這麼介意。

  

  問:「心淨則佛土淨」一語,常爲提倡人間淨土的佛子所引用之,如何避免淪爲口號?或落入貪求名聞利養的坑井之中?

  

  答:是的!「心淨則佛土淨」。「人間淨土」引用這句話也是對,但是這句話非常重要!心淨則佛土淨,是的!我們剛才也說到:人若是好人,這個世界就是淨土,那麼就是「心淨則佛土淨」的意思。

  

  怎麼樣才能不算是個口號?那就是真實的要用功修止觀。說是用這句話去說明人間淨土的重要,也只是口頭上說一說,而實在不能心淨,那又有什麼意思呢?那就沒有意思了。所以,只是有個口號沒有用,沒有實際的作用;非要實際地用功修行才可以。

  

  「人間淨土」這句話是誰說的啊?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也是一切大菩薩、法身菩薩說的。因爲他們願意教化一切衆生皆成佛道,那麼人就是佛了,人可以成佛了,當然這個地方就是淨土。若是我們凡夫用這句話作口號:心淨就是佛土淨、人間的淨土、人間就是淨土;人間淨土,心淨才是淨土啊!心要淨,不是用口號說就是淨的,一定要努力修行,使令心淨才是佛土淨。如果只是口號,不實際上用功修行,心還是不清淨;心若不清淨,那麼這個世界是不是淨土呢?

  

  問:教下廣立名相,究竟爲何底事?如何避免入于博學強記、世智辯聰之流?此等名相如何于當人分上受用?

  

  答:對!教下立了很多的名相,那是爲了什麼要那樣子做?所以,文章越寫就越妙、越寫就越多,就是這樣子,一樣的。佛法也是這樣子,釋迦牟尼佛說了佛法以後,傳流到各地方,曆代祖師去弘揚、去演說,所以就是越來越多,是這樣子。

  

  那麼「怎麼樣避免博聞強記、世智辯聰」?那就是還是要實際上去修行才可以。

  

  「這等名相如何于當人分上受用」?這個話就可以這樣說,我們就這樣說吧,說一個講經的法師。這個講經的法師講經,聽經的人願意留出來時間問答,而提出的問題不設限,不設一個範圍,大家想到什麼就問什麼。那麼這個講經的法師如果不博學的話,他能回答你的問題嗎?如果講經的法師對于世間的學問不是太通的話,都會有困難。所以,這個事情真是啊!你說它不對吧,但是有時候也有點用;但是你若只是在名相上分別,又沒有什麼實際的受用,就是這麼一回事。

  

  問:《楞嚴》雲:佛與衆生「身心本不相代」,似乎與彌陀願海有相違處;著實而論,又不相違。關鍵爲何?

  

  答:關鍵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分別心!「佛與衆生身心本不相代」,是啊!你吃飯,我不飽;我若修行,我就會得功德;你不修行,你就不會有功德。就是誰也不能替代誰。

  

  「與彌陀願海有相違處」,這句話我不同意!有什麼相違呢?我們自己若是能夠信願行、用功修行,那麼你臨命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就接引到那裏去。他幫我們忙,幫助了一下。但是問題也沒解決,你到阿彌陀佛國,你還是要用功修行,這問題才解決。所以,于彌陀願海我認爲沒有相違。譬如我們人間的人,這個人有困難,我幫助他一下,這也是一個事實。

  

  「著實而論,又不相違」,是的!「關鍵在何」?就是我們的分別心!看你怎麼樣分別。

  

  【第叁天】

  

  問:如何使自己急躁、積極的脾氣放慢下來?怎麼辦?

  

  答:對治不耐煩的習氣,習氣其實也可以說是脾氣。

  

  頭幾天說:有人歡喜賭博,怎麼辦?怎麼能夠停下來不賭?我說的辦法就是:你把賭博的過失完全都寫出來,自己想出來多少過失,也可以找找朋友,大家說一說這賭博還有什麼什麼過失。寫好,自己念,常常念。從根本上把自己想要賭的思想改過來,可以改過來。但是,你長期地賭,還是歡喜去,那麼就是可以自己勉強自己,可以用別的愛好、正當的愛好來代替,這個事情就可以了。

  

  現在說不耐煩的習氣也是一樣,也是可以。你也可以把不耐煩的過失寫出來,然後自己念,慢慢地就能夠好轉。

  

  另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在沒有人的地方,別人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地方,你說話別人也聽不見、你有什麼行動別人也看不見的地方,你自己打自己、自己诃斥自己:「你爲什麼要發脾氣、不耐煩!」自己诃斥自己。你一天做它兩次、叁次,做它一個星期就改過來了。你不妨試一試,就可以改過來。

  

  另外,我頭些日子在福嚴佛學院住。福嚴佛學院的院長真華法師,他作一個「忍耐歌」,也不錯。你可以打個電話,叫他寄給你這個歌,你早晨、什麼時候,一天念它幾遍,它這個歌有韻的,你唱這個歌,也是不錯。他那個歌就是說到不要發脾氣、要忍耐的好處和壞處,你唱幾遍,你的印象深一點,一發脾氣的時候就知道:「哎呀!我不要發脾氣。」那麼就可以調整自己。這樣子,使自己急躁、積極的脾氣就放慢下來。

  

  多靜坐的人,改善自己的能力會強一點。所以,你也不妨多靜坐。

  

  問:昨天談論捐贈器官、八小時的疑惑,何以高雄某知名寺的法師,于電視中受訪時,否定八小時,甚至提到經書無記載,極力地推崇大乘佛法乃鼓勵捐贈器官呢?

  

  答:我不知道是誰寫的,我大概沒讀錯吧?

  

  自己說的話自己負責,別人說的話我不負責。別人有別人的意見,我也有我的看法。不同的看法,那就由你自己來決擇,你就自己…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漫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