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42

  ..续本文上一页平常人说:「你这个人不讲道理,我也没得罪你,为什么打我?」你可能会这样想。但那善知识的意思不是这样意思,就看你怎么反应,看看你,看你反应怎么样。他也可能特别地对你有礼貌、招呼你,但是他也可能用这个方法来试验你,也是可能的。你看看禅师的语录,你也会知道。

  

  所以,「或者调整自己成为善知识愿意教导的弟子」,主要你还是要有戒,你能够持戒清净是最好!

  

  问:修到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不是到了我空观及法空观?

  

  答:这个我们后边讲,现在不要答复这个问题。

  

  问:若功夫得力时,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等,是否为般若内熏无明之相?是否为参禅、念佛、读经必经之过程?若无此等光景,是否表示功夫不得力?

  

  答:这是那样子,功夫得力的时候,或者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这个不一定。

  

  我们一般的人,我们欲界众生的人,四大的力量大,生理的力量大过心的力量;色界天上的众生,心力大过他的体力。所以我们心感觉到烦闷,那有可能你的四大有问题。

  

  「或者起种种障碍」,这个话里面也很多问题。或者我容易动烦恼,原来我心里很平静、用功,现在忽然间容易发脾气,或者是容易动种种烦恼,那就是又一回事。修行人对于饮食还要注意的,有的饮食它容易叫你发瞋心、有的饮食容易发欲心,有问题。所以,你若真实想要修止观,你时时要拿笔作记录:我今天吃白菜炒辣椒、或者吃什么东西,你作记录;然后你今天静坐的时候,你看自己内心的反应怎么样,也作记录。时时作记录,你就会发觉那样菜对你不合适。所以「起种种障碍」,你不要完全说:「我有业障!」其实也可能是,但是又不决定,时时要注意的。地点也是有关系。

  

  「以致心疲力倦」,但是我们这个身体是父母所生,不是天上的人,它的力量是有时间性的,你特别地精进,身体也受不了,也就容易出毛病。所以长期的用功,你的功课表不要太紧,太懈怠也不好,要从容一点,就会减少一些问题。

  

  所以你说:「是否为般若内熏无明之相」?当然也可以这么说,也是可以这样讲,也可以说是般若内熏无明,就有了反应,也可以这么说。

  

  「是否为参禅、念佛、读经必经的过程」?那也不一定。也有的人完全没有问题,一下子得无生法忍了,这样的人也是有的。

  

  「若无此等光景,是否表示功夫不得力」?这个不一定。也可能是表示你得力、也可能表示你不得力。但是这个事情,我刚才说,静坐的时候打瞌睡是很平常的事,很平常的;静坐的时候有点杂念,也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问题就是你要注意,有问题的时候要解决!应该是这样子。

  

  问:真实用功处是行起解绝,抑是解行相应?

  

  答:「行起解绝」,是有这么一句话。其实修止观,就是止的时候就离一切分别,观的时候就要有正念,用般若去观察。那么般若去观察,那不能说「解绝」嘛!是有解的!

  

  所以从经论上,佛菩萨告诉我们的修行方法,我们要注意。我再说一句话,看你们同意不同意!我们是对佛的信心要提高!对于祖师的信心也应该有。我这话我的意思应该是很明白的了。「解行相应」是对的。

  

  问:朝暮课诵《金刚》、《弥陀》二经之义,是否为令佛子会得「真空妙有」之旨?

  

  答:《金刚经》是现在得无生法忍的法门,《阿弥陀经》是叫我们到阿弥陀佛那儿去得无生法忍的法门,是这样意思。说是叫我们「会得真空妙有」……,你也可以这样想。

  

  问:古来有「禅净双修」之论乎?若有,其义云何?为初学者行履之处乎?

  

  答:是的!有。禅净双修是可以的。因为我们现在修行,也可能不得无生法忍;没有得,终究有一天要死了;要死,你到那地方去呢?那么到阿弥陀佛国不是很好吗?所以你若愿意修止观,也应该愿生阿弥陀佛国,那就是禅净双修了。

  

  如果你愿意:「我不修止观,我就专心念佛!」但是,我认为专心念佛,你一定要诚恳地、摄心不乱地念佛。一心不乱地念佛,那也就有止了,不也就是有止观了!所以禅和净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不能那么说。

  

  问:有禅有净土,为是禅净双修?抑是禅净一修?

  

  答:有禅有净土也可以说是禅净双修,也可以这么说。禅净一修也可以。如果你通达诸法实相,那一也没有了,也可以这么说。不过,这个都可以不必这么介意。

  

  问:「心净则佛土净」一语,常为提倡人间净土的佛子所引用之,如何避免沦为口号?或落入贪求名闻利养的坑井之中?

  

  答:是的!「心净则佛土净」。「人间净土」引用这句话也是对,但是这句话非常重要!心净则佛土净,是的!我们刚才也说到:人若是好人,这个世界就是净土,那么就是「心净则佛土净」的意思。

  

  怎么样才能不算是个口号?那就是真实的要用功修止观。说是用这句话去说明人间净土的重要,也只是口头上说一说,而实在不能心净,那又有什么意思呢?那就没有意思了。所以,只是有个口号没有用,没有实际的作用;非要实际地用功修行才可以。

  

  「人间净土」这句话是谁说的啊?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也是一切大菩萨、法身菩萨说的。因为他们愿意教化一切众生皆成佛道,那么人就是佛了,人可以成佛了,当然这个地方就是净土。若是我们凡夫用这句话作口号:心净就是佛土净、人间的净土、人间就是净土;人间净土,心净才是净土啊!心要净,不是用口号说就是净的,一定要努力修行,使令心净才是佛土净。如果只是口号,不实际上用功修行,心还是不清净;心若不清净,那么这个世界是不是净土呢?

  

  问:教下广立名相,究竟为何底事?如何避免入于博学强记、世智辩聪之流?此等名相如何于当人分上受用?

  

  答:对!教下立了很多的名相,那是为了什么要那样子做?所以,文章越写就越妙、越写就越多,就是这样子,一样的。佛法也是这样子,释迦牟尼佛说了佛法以后,传流到各地方,历代祖师去弘扬、去演说,所以就是越来越多,是这样子。

  

  那么「怎么样避免博闻强记、世智辩聪」?那就是还是要实际上去修行才可以。

  

  「这等名相如何于当人分上受用」?这个话就可以这样说,我们就这样说吧,说一个讲经的法师。这个讲经的法师讲经,听经的人愿意留出来时间问答,而提出的问题不设限,不设一个范围,大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那么这个讲经的法师如果不博学的话,他能回答你的问题吗?如果讲经的法师对于世间的学问不是太通的话,都会有困难。所以,这个事情真是啊!你说它不对吧,但是有时候也有点用;但是你若只是在名相上分别,又没有什么实际的受用,就是这么一回事。

  

  问:《楞严》云:佛与众生「身心本不相代」,似乎与弥陀愿海有相违处;着实而论,又不相违。关键为何?

  

  答:关键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分别心!「佛与众生身心本不相代」,是啊!你吃饭,我不饱;我若修行,我就会得功德;你不修行,你就不会有功德。就是谁也不能替代谁。

  

  「与弥陀愿海有相违处」,这句话我不同意!有什么相违呢?我们自己若是能够信愿行、用功修行,那么你临命终心不颠倒,阿弥陀佛就接引到那里去。他帮我们忙,帮助了一下。但是问题也没解决,你到阿弥陀佛国,你还是要用功修行,这问题才解决。所以,于弥陀愿海我认为没有相违。譬如我们人间的人,这个人有困难,我帮助他一下,这也是一个事实。

  

  「着实而论,又不相违」,是的!「关键在何」?就是我们的分别心!看你怎么样分别。

  

  【第三天】

  

  问:如何使自己急躁、积极的脾气放慢下来?怎么办?

  

  答:对治不耐烦的习气,习气其实也可以说是脾气。

  

  头几天说:有人欢喜赌博,怎么办?怎么能够停下来不赌?我说的办法就是:你把赌博的过失完全都写出来,自己想出来多少过失,也可以找找朋友,大家说一说这赌博还有什么什么过失。写好,自己念,常常念。从根本上把自己想要赌的思想改过来,可以改过来。但是,你长期地赌,还是欢喜去,那么就是可以自己勉强自己,可以用别的爱好、正当的爱好来代替,这个事情就可以了。

  

  现在说不耐烦的习气也是一样,也是可以。你也可以把不耐烦的过失写出来,然后自己念,慢慢地就能够好转。

  

  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没有人的地方,别人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地方,你说话别人也听不见、你有什么行动别人也看不见的地方,你自己打自己、自己诃斥自己:「你为什么要发脾气、不耐烦!」自己诃斥自己。你一天做它两次、三次,做它一个星期就改过来了。你不妨试一试,就可以改过来。

  

  另外,我头些日子在福严佛学院住。福严佛学院的院长真华法师,他作一个「忍耐歌」,也不错。你可以打个电话,叫他寄给你这个歌,你早晨、什么时候,一天念它几遍,它这个歌有韵的,你唱这个歌,也是不错。他那个歌就是说到不要发脾气、要忍耐的好处和坏处,你唱几遍,你的印象深一点,一发脾气的时候就知道:「哎呀!我不要发脾气。」那么就可以调整自己。这样子,使自己急躁、积极的脾气就放慢下来。

  

  多静坐的人,改善自己的能力会强一点。所以,你也不妨多静坐。

  

  问:昨天谈论捐赠器官、八小时的疑惑,何以高雄某知名寺的法师,于电视中受访时,否定八小时,甚至提到经书无记载,极力地推崇大乘佛法乃鼓励捐赠器官呢?

  

  答:我不知道是谁写的,我大概没读错吧?

  

  自己说的话自己负责,别人说的话我不负责。别人有别人的意见,我也有我的看法。不同的看法,那就由你自己来决择,你就自己…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