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决定。你愿意听他的,也是好;你不听他的,听我的,我也同意。
我说的,我是按照唯识的道理,说第八识和前六识走的先后,加上有些事实,就是真实这个人烧的时候,这个人还没有死,就把这个人火化了。所以,你慢一点不就是好吗?你若等他八小时不是好一点吗?是这样意思。
但是,这位法师是谁,我也不知道,我们也不想辩论这个事情。
问:世间荣华富贵等是虚诳不实的。
答:是的,看这样你是同意了。你可以多读历史,历代的君王那个苦恼境界,可以证明这件事:富贵荣华是虚妄的、不真实。
问:那种种困厄、灾祸是否也虚诳不实?
答:是的!《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但是我们凡夫不知道它是虚妄的,就执着它是真的,所以很多的问题才发生出来。
问:学佛的人遇灾厄时,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
答:这个问题倒是很好!如果自己遇见什么灾患,这是一回事;别人遇见什么灾患又是一回事。按佛法来讲,特别严重的灾难,都是与自己的罪业有关系。所以若是遇见这种事情,你也可以作这种观察:这是因果的问题,可以这么样观。
第二、我们若是佛教徒,就应该学习佛法,用佛法的智慧来面对这一切问题。用佛法的智慧,佛法主要的智慧就是观一切法空,你应该这样子面对一切问题。这是第二个方法。
第三个方法:我们佛教徒应该多多地拜忏、忏悔。在家居士到寺院里拜忏也好,自己家里也拜忏、忏悔,时时地忏悔。再就是你应该有功课,日常要有功课。你或者是读《金刚经》,把《金刚经》背下来也好,一天能够背它十遍《金刚经》;你或者是念《法华经》、念《华严经》、念《般若经》、念《涅槃经》,这些大乘经论你常常读诵,消灾免难!平常好像没有什么事,但是有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生作用。念阿弥陀佛也是更好、念观世音菩萨也是好。常常这样子有功课,功课就能够减少一切的灾难。
但是因为我们只是这么读诵,没能够通达般若波罗蜜,所以严重的罪还是不能消灭,严重的罪不容易转。因为我们众生就是造罪的时候,心里面很恶、很勇猛、造罪!等到这个罪的果报来了,「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我们众生就是这样子;但是菩萨还是慈悲。慈悲归慈悲,太严重了不是容易转的。
如果你造罪的时候,心里面犹豫、害怕,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己有的时候也还是造罪,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罪的时候心里面有一点害怕,这个罪的力量减少了一点。你心里面一点也不疑问,把这个人杀死了、心里很快乐!将来得果报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没有灵验的!所以你造罪的时候,心里有点害怕,这时候这罪就降低了、就打折扣了,那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可能有办法能转,就能转的。
所以我们信佛的人还是占了点便宜!但是你要学习佛法,你才能知道这件事。「我信了佛是信佛,我不愿意听经、我也不愿意去读经!」那你对于佛法的认识不够,那你在造恶事的时候,和一般人做恶事一样。所以,我们是佛教徒,多少的学习一点佛法好!
「学佛的人遇灾厄时,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应该是这样子。但另外的事情:日常生活我们应该受五戒、十善。受五戒:不要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也能够免一点罪过。我们修学十善法,老是存好心,不要去伤害别人。再加上说话要谨慎,不要说虚妄语;不要说离间语,破坏人家的感情不好;不要说暴恶语,随时不高兴就要骂人,不好;口出刀剑,说话像刀似的,不好;不要说污秽的话。说话的时候,能让人三分都好,不要把事情弄得一点余地都没有;老是给别人有余地让他走过去,那么你自己的灾祸也就减少一点。说话不留情,无形中伤害了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他有了力量,他恨你,他就是要来报复啊!
所以我们修学十善法,一方面现在不会惹事生非,那么就是减少灾难嘛。所以一方面多忏悔,使令罪业降低它的力量;我们得果报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也容易有灵验。
所以你说:「学佛的人遇灾厄时,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我想应该是这样子。
问:「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为方便」。
答:这是《大般若经》上的话。
问:有大德说:无所得就是般若的空慧。
答:是的。
问:何以般若为方便呢?
答:是的!般若为方便。什么叫方便?就是方法。你做功德的时候,你用般若作方便。就是我做这个功德,譬如说去年中国大陆有水灾,很多人同情,拿出力量来救他们。那么你做了这样的功德的时候,你用这个般若作方便,就是观察这种苦难都是空无所有的、观察我也是空无所有的、观察我用的力量也是空无所有的,就是虽然做了功德,即非功德;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你能这样观察思惟,就叫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是这么回事。
不要说:「我做了很多的功德,比你多,你不如我。」没有这个分别。因为观察一切法空了,没有你我的分别。所以叫做「用无所得为方便」,这是佛法的伟大!和非佛法不同。非佛法:「我的功劳很大!」所以引出来很多的问题。佛法不这样子,功德很大很大,和无功德平等,所以这高慢心没有,什么事儿没有。所以不会「我很冤枉!」没有这个事。
我再说韩信。韩信这个人本来不是坏人,他不想背判刘邦,他要忠于刘邦。结果到了把他的权力拿掉了,等于是俘虏了,但是还是很优待。到了长安以后,自己什么都没有了,还想造反。你看这个人就是!他就是感觉:「我的能力非常强!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谁能敌得了我!」所以还想造反,就是糊涂嘛!就是智慧不够啊!但是佛法就没有这个问题。像张良的智慧就高了,刘邦带着兵去伐敌人的时候,张良有病了,还勉强地跑到刘邦那里,对刘邦说:「我有病,所以我不能随你去。」这就是张良的智慧;但是从这里也看出人世间的苦恼。
所以佛法有大智慧,就没有这些问题。
问:如何忏悔才是真忏悔?什么是事忏?什么是理忏?
答:浅白一点说,就是:我有罪,我承认我有罪,我从这么以后,我再不敢做了!认错,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以后再不做了。这就可以算是真忏悔。这是一个解释。
这底下说事忏和理忏。什么叫做「事忏」呢?我认错了、我再不做了,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你还需要多拜佛,向佛忏悔。譬如说我们拜大悲忏、或者拜梁皇忏、或者拜法华忏、或者拜万佛忏,各式各样的忏法,还有地藏忏、药师忏。忏悔的时候,很诚恳地忏悔。拜佛,然后向佛坦白自己的不对,你诚恳地这么拜佛、忏悔,这叫做事忏。
「理忏」是什么呢?就是忏悔的时候,观察造的罪也都是因缘所生法、也是毕竟空;观察佛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毕竟空;观察自己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毕竟空。你能作这样的观察,这叫做理忏。
问:选择,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以念佛。「遍用根尘识」是何义?怎么个念法?
答:是的。「遍用根尘识」,就是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我们念佛的时候,如果观佛像,你又烧香,各式各样的色声香味触法也都具足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也都完全不要乱。譬如说我们念佛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眼睛也看见佛像,看见其他都是念佛的人;耳朵也听念佛的声音;眼、耳、鼻、舌也都都摄在清净的境界里边。你念佛的时候,忽然间同人去冲壳子、同人说杂话去了,那就是不对了。
他这里的意思就是:完全专一地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收摄在念佛这里。这样就叫做「遍用根尘识以念佛」,应该是这样意思,就是你不要散乱的意思。
问:蕅益大师年谱中,为何评《楞严正脉》为交光邪说?
答:交光大师他是华严宗,华严宗并没有什么不对。他的《楞严正脉》上,里面说的道理,蕅益大师不同意。见道、修道那些他判的,蕅益大师不同意,所以称他为邪说,是这样意思。
人的看法当然是不一样,也可能有人还赞叹交光大师说得好,还有这个说法。这个也不必执着,可以不必执着。不过,交光大师的《楞严正脉》,批评天台宗,批评得我也不同意,我也不同意他那个批评法。其实他用他批评别人的那种方式反过来批评他,一样的,他也照样犯这个过失的。所以他那个批评法是不合道理。
不过,我们中国佛教自古以来,这都是难免的。像唯识宗的窥基法师,很了不起的大德,但是华严宗的清凉国师也批评他,也说他说的有的地方不对;天台宗的荆溪尊者也是说他这个地方说错了。这也是难免的,也不必计较了。
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何都摄?净念为何?止观如何与之会合?
答:净念是什么呢?就是你念佛的时候,心里面不要有贪瞋痴的杂念:心里面专一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是观想念佛,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念阿弥陀佛「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这十号的功德;或者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功德;或者佛的光明相好种种的功德。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说是六根,其实主要就是心。你的第六意识——也就是第六意根,你一专一了、一念佛,六根就是清净了。你不能离开了第六意识,眼睛还有独立的活动,没有这件事。所以,怎么样「都摄」?你第六意识能够专注,就是都摄。
「净念」(我们不要说太高)就是没有杂乱的妄想,就是清净了。如果你能同般若波罗蜜相应,那当然是净念。
「止观如何与之会合?」如…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