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決定。你願意聽他的,也是好;你不聽他的,聽我的,我也同意。
我說的,我是按照唯識的道理,說第八識和前六識走的先後,加上有些事實,就是真實這個人燒的時候,這個人還沒有死,就把這個人火化了。所以,你慢一點不就是好嗎?你若等他八小時不是好一點嗎?是這樣意思。
但是,這位法師是誰,我也不知道,我們也不想辯論這個事情。
問:世間榮華富貴等是虛诳不實的。
答:是的,看這樣你是同意了。你可以多讀曆史,曆代的君王那個苦惱境界,可以證明這件事:富貴榮華是虛妄的、不真實。
問:那種種困厄、災禍是否也虛诳不實?
答:是的!《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但是我們凡夫不知道它是虛妄的,就執著它是真的,所以很多的問題才發生出來。
問:學佛的人遇災厄時,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
答:這個問題倒是很好!如果自己遇見什麼災患,這是一回事;別人遇見什麼災患又是一回事。按佛法來講,特別嚴重的災難,都是與自己的罪業有關系。所以若是遇見這種事情,你也可以作這種觀察:這是因果的問題,可以這麼樣觀。
第二、我們若是佛教徒,就應該學習佛法,用佛法的智慧來面對這一切問題。用佛法的智慧,佛法主要的智慧就是觀一切法空,你應該這樣子面對一切問題。這是第二個方法。
第叁個方法:我們佛教徒應該多多地拜忏、忏悔。在家居士到寺院裏拜忏也好,自己家裏也拜忏、忏悔,時時地忏悔。再就是你應該有功課,日常要有功課。你或者是讀《金剛經》,把《金剛經》背下來也好,一天能夠背它十遍《金剛經》;你或者是念《法華經》、念《華嚴經》、念《般若經》、念《涅槃經》,這些大乘經論你常常讀誦,消災免難!平常好像沒有什麼事,但是有事情的時候就會發生作用。念阿彌陀佛也是更好、念觀世音菩薩也是好。常常這樣子有功課,功課就能夠減少一切的災難。
但是因爲我們只是這麼讀誦,沒能夠通達般若波羅蜜,所以嚴重的罪還是不能消滅,嚴重的罪不容易轉。因爲我們衆生就是造罪的時候,心裏面很惡、很勇猛、造罪!等到這個罪的果報來了,「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我們衆生就是這樣子;但是菩薩還是慈悲。慈悲歸慈悲,太嚴重了不是容易轉的。
如果你造罪的時候,心裏面猶豫、害怕,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己有的時候也還是造罪,但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罪的時候心裏面有一點害怕,這個罪的力量減少了一點。你心裏面一點也不疑問,把這個人殺死了、心裏很快樂!將來得果報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沒有靈驗的!所以你造罪的時候,心裏有點害怕,這時候這罪就降低了、就打折扣了,那時候念觀世音菩薩可能有辦法能轉,就能轉的。
所以我們信佛的人還是占了點便宜!但是你要學習佛法,你才能知道這件事。「我信了佛是信佛,我不願意聽經、我也不願意去讀經!」那你對于佛法的認識不夠,那你在造惡事的時候,和一般人做惡事一樣。所以,我們是佛教徒,多少的學習一點佛法好!
「學佛的人遇災厄時,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應該是這樣子。但另外的事情:日常生活我們應該受五戒、十善。受五戒:不要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也能夠免一點罪過。我們修學十善法,老是存好心,不要去傷害別人。再加上說話要謹慎,不要說虛妄語;不要說離間語,破壞人家的感情不好;不要說暴惡語,隨時不高興就要罵人,不好;口出刀劍,說話像刀似的,不好;不要說汙穢的話。說話的時候,能讓人叁分都好,不要把事情弄得一點余地都沒有;老是給別人有余地讓他走過去,那麼你自己的災禍也就減少一點。說話不留情,無形中傷害了人,不知道什麼時候他有了力量,他恨你,他就是要來報複啊!
所以我們修學十善法,一方面現在不會惹事生非,那麼就是減少災難嘛。所以一方面多忏悔,使令罪業降低它的力量;我們得果報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也容易有靈驗。
所以你說:「學佛的人遇災厄時,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我想應該是這樣子。
問:「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首,用無所得爲方便」。
答:這是《大般若經》上的話。
問:有大德說:無所得就是般若的空慧。
答:是的。
問:何以般若爲方便呢?
答:是的!般若爲方便。什麼叫方便?就是方法。你做功德的時候,你用般若作方便。就是我做這個功德,譬如說去年中國大陸有水災,很多人同情,拿出力量來救他們。那麼你做了這樣的功德的時候,你用這個般若作方便,就是觀察這種苦難都是空無所有的、觀察我也是空無所有的、觀察我用的力量也是空無所有的,就是雖然做了功德,即非功德;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你能這樣觀察思惟,就叫做「以無所得而爲方便」。是這麼回事。
不要說:「我做了很多的功德,比你多,你不如我。」沒有這個分別。因爲觀察一切法空了,沒有你我的分別。所以叫做「用無所得爲方便」,這是佛法的偉大!和非佛法不同。非佛法:「我的功勞很大!」所以引出來很多的問題。佛法不這樣子,功德很大很大,和無功德平等,所以這高慢心沒有,什麼事兒沒有。所以不會「我很冤枉!」沒有這個事。
我再說韓信。韓信這個人本來不是壞人,他不想背判劉邦,他要忠于劉邦。結果到了把他的權力拿掉了,等于是俘虜了,但是還是很優待。到了長安以後,自己什麼都沒有了,還想造反。你看這個人就是!他就是感覺:「我的能力非常強!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誰能敵得了我!」所以還想造反,就是糊塗嘛!就是智慧不夠啊!但是佛法就沒有這個問題。像張良的智慧就高了,劉邦帶著兵去伐敵人的時候,張良有病了,還勉強地跑到劉邦那裏,對劉邦說:「我有病,所以我不能隨你去。」這就是張良的智慧;但是從這裏也看出人世間的苦惱。
所以佛法有大智慧,就沒有這些問題。
問:如何忏悔才是真忏悔?什麼是事忏?什麼是理忏?
答:淺白一點說,就是:我有罪,我承認我有罪,我從這麼以後,我再不敢做了!認錯,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以後再不做了。這就可以算是真忏悔。這是一個解釋。
這底下說事忏和理忏。什麼叫做「事忏」呢?我認錯了、我再不做了,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還需要多拜佛,向佛忏悔。譬如說我們拜大悲忏、或者拜梁皇忏、或者拜法華忏、或者拜萬佛忏,各式各樣的忏法,還有地藏忏、藥師忏。忏悔的時候,很誠懇地忏悔。拜佛,然後向佛坦白自己的不對,你誠懇地這麼拜佛、忏悔,這叫做事忏。
「理忏」是什麼呢?就是忏悔的時候,觀察造的罪也都是因緣所生法、也是畢竟空;觀察佛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畢竟空;觀察自己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畢竟空。你能作這樣的觀察,這叫做理忏。
問:選擇,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以念佛。「遍用根塵識」是何義?怎麼個念法?
答:是的。「遍用根塵識」,就是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我們念佛的時候,如果觀佛像,你又燒香,各式各樣的色聲香味觸法也都具足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都完全不要亂。譬如說我們念佛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眼睛也看見佛像,看見其他都是念佛的人;耳朵也聽念佛的聲音;眼、耳、鼻、舌也都都攝在清淨的境界裏邊。你念佛的時候,忽然間同人去沖殼子、同人說雜話去了,那就是不對了。
他這裏的意思就是:完全專一地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收攝在念佛這裏。這樣就叫做「遍用根塵識以念佛」,應該是這樣意思,就是你不要散亂的意思。
問:蕅益大師年譜中,爲何評《楞嚴正脈》爲交光邪說?
答:交光大師他是華嚴宗,華嚴宗並沒有什麼不對。他的《楞嚴正脈》上,裏面說的道理,蕅益大師不同意。見道、修道那些他判的,蕅益大師不同意,所以稱他爲邪說,是這樣意思。
人的看法當然是不一樣,也可能有人還贊歎交光大師說得好,還有這個說法。這個也不必執著,可以不必執著。不過,交光大師的《楞嚴正脈》,批評天臺宗,批評得我也不同意,我也不同意他那個批評法。其實他用他批評別人的那種方式反過來批評他,一樣的,他也照樣犯這個過失的。所以他那個批評法是不合道理。
不過,我們中國佛教自古以來,這都是難免的。像唯識宗的窺基法師,很了不起的大德,但是華嚴宗的清涼國師也批評他,也說他說的有的地方不對;天臺宗的荊溪尊者也是說他這個地方說錯了。這也是難免的,也不必計較了。
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如何都攝?淨念爲何?止觀如何與之會合?
答:淨念是什麼呢?就是你念佛的時候,心裏面不要有貪瞋癡的雜念:心裏面專一地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是觀想念佛,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念阿彌陀佛「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這十號的功德;或者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功德;或者佛的光明相好種種的功德。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說是六根,其實主要就是心。你的第六意識——也就是第六意根,你一專一了、一念佛,六根就是清淨了。你不能離開了第六意識,眼睛還有獨立的活動,沒有這件事。所以,怎麼樣「都攝」?你第六意識能夠專注,就是都攝。
「淨念」(我們不要說太高)就是沒有雜亂的妄想,就是清淨了。如果你能同般若波羅蜜相應,那當然是淨念。
「止觀如何與之會合?」如…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