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我們念佛的人,能夠有般若波羅蜜……。因爲止觀這個觀,如果限定它是我空觀、法空觀的話,那麼我們一般的人念佛,只能說止而不能說觀。我們一般念佛,不能通達我空、法空嘛,所以只是止。就是念佛的時候,把一切雜亂的妄想都停下來,只是清淨心在那裏繼續活動。若是你能夠有般若波羅蜜相應,那就是止觀都具足了。
不過,現在我們修淨土法門的情況,和古代的人修念佛法門也不是一樣。就是現在的人念佛也未必完全都一樣。不過大概地說,就是求生阿彌陀佛國,目的是這樣子。修止觀呢,假設是像六波羅蜜的禅,在這裏面像我們剛才講的這樣的修止、又修般若波羅蜜的觀,這是現在欲得無生法忍的法門!那和往生淨土是兩個法門,是不同的,但是並不矛盾,並沒有矛盾。
問:「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與「因緣生法無有自性」其中的自性有異乎?
答:這個話是這樣,我們中國佛教是有這個問題,就是同一個名詞,不同樣的講法——你有你的講法、我有我的講法,講法不同。所以,「何其自性本自具足」,當然我們中國佛教,如果你是學《楞嚴經》的,那這個自性當然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那當然是那樣講法。那麼現在說無有自性,那等于是否定了《楞嚴經》。所以佛法的理論,如果你不深入地學習,處處都有問題。
所以,你現在問我:「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其中的自性和《六祖壇經》上的這個自性有異乎?那麼,我認爲可以說是有差別的、是不一樣的。因爲中國禅宗的人,你看馬祖禅師的語錄,他是有一點《起信論》的思想,《起信論》的思想和《大智度論》當然是不同。
這上面說:「因緣所生法無自性」,這是《大智度論》上的意思,當然和《起信論》是不一樣。所以,我可以這樣答複:是不同的!我這樣的答複,這位居士同意不同意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你再想問也可以,你可以繼續問,我再答複。不過,也可能我答不上來也不一定。
【第四天】
問:如何培養不瞻前顧後,可斬斷前後,活在眼前一瞬?
答:也不瞻前、也不顧後,斬斷前後,就活在現在的一剎那,怎麼樣能做到這一點?我不知道提這個問題的人,你的目的何在。「不瞻前顧後,斬斷前後,活在現前的一剎那」。若按佛教徒學習佛法來說,應該是瞻前顧後,若我來看。因爲佛法是講因果的,這件事現在這一剎那與未來有關系、與過去也有關系。去掉了過去、去掉了未來,沒有現在一剎那的!在佛法上是這樣意思。所以你若去掉了前後,還那有中間呢?
但是,說是「活在眼前的一剎那」,而佛法裏邊的修行的確有這件事。譬如說你修製心止,這不就是現在一剎那嗎?就是你自己以心觀心的時候,其他什麼前後都不管,就是現前一剎那,不就是這樣子嗎?所以你若說是怎麼樣培養?那麼就是修奢摩他就可以成功了!
問:請問師父:臨命終的時候,四大分離,如何再能止觀雙運?
答:對!我這個解釋是沒有寫止觀雙運,倒是有止觀雙運的事情。
「臨命終的時候四大分離,怎麼能夠止觀雙運?」你若生存的時候能止觀雙運,臨命終的時候就止觀雙運;你生存的時候不止觀雙運,臨命終的時候四大分離,人會痛苦,那來的止觀雙運呢?是這樣意思啊!所以生存的時候要修行才可以。
止觀雙運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裏面有解釋。在宗喀巴大師的《廣論》說得還很清楚的。這就這樣吧!
問:請師父指點:大地之母?雲動、雲飄、雲消?
答:這一位他說:「請師父指點:大地之母」,這是一。第二是:雲動,這個字我不大認識,也是雲飄;第叁是雲消,就是雲在天空裏動,是雲在天空裏飄,雲在天空裏消失了。你問我這個話做什麼呢?
按佛法來講,大地之母是什麼?就是你的一念心,離開你的一念心也沒有大地。因爲佛法是以心爲本,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這個世界宇宙之內的有情共同創造的、共業所感,是這樣意思。雲在虛空裏飄動,管它作什麼呢?
問:當前有追兵、後有斷崖之時,如何全身而退?
答:這個問題問得好!不過應該這樣子,應該是後有追兵、前有斷崖,應該是這樣子,是不是?說是前有追兵、後有斷崖,你是不是應該調過來才好?
怎麼樣能全身而退?這一念不生,即如如佛!就是全身而退了。不然的話怎麼能跑?你跑不了。我看就是這樣子。
問:學生靜坐皆以佛號(阿彌陀佛)伏心,即使睡了,仍能因佛號而醒來。
答:那很好,你念佛的功夫不錯了。不錯!
問:現在不知如何不持佛號而系心臍下,請大師開示。
答:那我看不要變,你還是好好念佛好,你不要變動。
問:請老和尚開示。
答:是,我是感覺老一點了。
問:經上說:八地以上的菩薩可以變現金銀、稻米、魚蝦之類,以滿衆生的所求。此中若變現魚蝦等生命,會不會反害衆生再造殺生之業?
答:這個是這樣:八地以上的菩薩,其實也不一定,八地以前也能做這個事。變現魚蝦,不過你說變現魚蝦,我還沒有看見這個字。變現金銀寶物是有,變現這些美好的食品也是有,變現大蓮花也是有。假設真是變現魚蝦的話,那是變現的,不是真實的,所以你若殺它,沒有殺罪,不成殺罪。
問:請慈悲簡述:外空、內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
答:這在《大智度論》、《大般若經》是十八空;玄奘叁藏翻的是二十一空。你叫我簡述,其實,我已經說過了。《大智度論》上龍樹菩薩有解釋十八空,可以看,何必叫我再解釋呢?
你要我解釋,其實十八空主要就是自性空——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都是自性空。主要就是這個意思。你要我簡述,我這就是簡述,就這樣就好了。
問:請簡單講述唯識的叁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其唯識宗的修法,及此叁性是如何?
答:你叫我解釋唯識叁性,我簡單說一下。
「依他起性」就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一切法,如幻如化的,這叫做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就是凡夫執著阿賴耶識變現的一切法(就是唯心所現的一切法)都是真實的,就叫做遍計執性。說個譬喻,說是光線不大好的時候,在牆角那裏有一根繩子,這個繩子盤在那裏,遠遠看是一條蛇。那麼這個繩就是依他起性,你認爲是蛇,那就是遍計所執性,是這樣意思。若把遍計執性空掉了,那個畢竟空就是「圓成實性」。當然,這個畢竟空和《大智度論》說的畢竟空不一樣,是不同的。
唯識宗的修法,就是觀這個遍計執是畢竟空,就是這樣修;也就是觀察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離開心,一切法都是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心也不可得;這個不可得就是圓成實性。唯識宗的簡單修法就是這樣子。
問:靜坐時默念佛號,一句佛號四個出入息,一句佛號兩個出入息,或一句佛號一個出入息,何者易攝心?
答:這你自己知道。你問我,你不對了!你自己試驗,那一個最攝心,就用那一個方法。但是我認爲,四個出入息是慢,一個出入息是快,你應該都用,有的時候默念、有的時候出聲念,有的時候慢一點念、有時候快一點念,你都可以用,我看是這樣。
問:色不異空與空不異色,色即是空與空即是色,「不異」與「即」各有何不同?請師父開示。
答:「異」:是彼此不同,相離義叫做異。說它不異就是不相離的意思,彼此是不相離的。「即」:就是更進一步的說,它就是了,不是相離。「不是相離」這話是這樣說,我們在下文我有說個「七空」——法空觀有七空,這裏邊有點解釋的。
我在這裏簡單說一下。譬如說我們這房子裏頭沒有牛羊,「沒有」就是「空」;但是並不表示沒有人,人還是有。若這樣說空的話,空和有是相離義,空和有是相離的。因爲沒有牛羊是一回事,人還是有;有是有、空是空,那就是相離的。現在說「色不異空」,就是不相離。這個不相離,那一天有人問:「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我現在在這裏可以這樣說,就是「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他就是不離了。在我們修止觀的人來說,「色不異空」,色和空是不異的,空也不能異色,那麼怎麼解釋呢?
我先說「空不異色」這一句:譬如說我們那一天解釋自性空,這個自性空不能離開因緣生起的色,不能離開——因爲離開了因緣生的色,就不知道什麼叫自性空;從因緣生上才看出來,它是自性空,所以不能離。那麼「色不異空」:色也不能異空,也與空不相離——因爲緣起的色若與自性空相離,它就是自性有;若是自性有,那和空就是相離,就是異。所以緣起的色和自性空是不相離的,自性空與緣起的色也不能相離,是這樣意思。
譬如二乘人阿羅漢觀察我空,就是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這下面其實我們有講,其實到那時候講這個比較合適。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這個我是空的,就像我們這個屋子裏面沒有牛羊,這意思一樣。那麼我是空,但是色受想行識還是有,那麼就是異。這樣說,小乘法說空就是異,大乘法說空是不異,用大小乘來對比,也可以這樣解釋。大乘法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可以這樣講。
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因緣生的色就是自性空;自性空就是因緣所生的色。就是這樣子我認爲是說明白了,不知道你們怎麼想法。
&n, bsp;
另外一種解釋,就是我們眼睛有毛病,看這虛空裏有花;但是眼睛沒有毛病的人,看見虛空裏沒有花;所以那個花就是空!也可以這樣解釋。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道理去修行。我們這個身心和世界都是我們的唯心所現,都是空中花一樣,當體就是空的!也可以這樣解釋。這就是「色即是…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