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44

  ..续本文上一页果我们念佛的人,能够有般若波罗蜜……。因为止观这个观,如果限定它是我空观、法空观的话,那么我们一般的人念佛,只能说止而不能说观。我们一般念佛,不能通达我空、法空嘛,所以只是止。就是念佛的时候,把一切杂乱的妄想都停下来,只是清净心在那里继续活动。若是你能够有般若波罗蜜相应,那就是止观都具足了。

  

  不过,现在我们修净土法门的情况,和古代的人修念佛法门也不是一样。就是现在的人念佛也未必完全都一样。不过大概地说,就是求生阿弥陀佛国,目的是这样子。修止观呢,假设是像六波罗蜜的禅,在这里面像我们刚才讲的这样的修止、又修般若波罗蜜的观,这是现在欲得无生法忍的法门!那和往生净土是两个法门,是不同的,但是并不矛盾,并没有矛盾。

  

  问:「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与「因缘生法无有自性」其中的自性有异乎?

  

  答:这个话是这样,我们中国佛教是有这个问题,就是同一个名词,不同样的讲法——你有你的讲法、我有我的讲法,讲法不同。所以,「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当然我们中国佛教,如果你是学《楞严经》的,那这个自性当然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那当然是那样讲法。那么现在说无有自性,那等于是否定了《楞严经》。所以佛法的理论,如果你不深入地学习,处处都有问题。

  

  所以,你现在问我:「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其中的自性和《六祖坛经》上的这个自性有异乎?那么,我认为可以说是有差别的、是不一样的。因为中国禅宗的人,你看马祖禅师的语录,他是有一点《起信论》的思想,《起信论》的思想和《大智度论》当然是不同。

  

  这上面说:「因缘所生法无自性」,这是《大智度论》上的意思,当然和《起信论》是不一样。所以,我可以这样答复:是不同的!我这样的答复,这位居士同意不同意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你再想问也可以,你可以继续问,我再答复。不过,也可能我答不上来也不一定。

  

  【第四天】

  

  问:如何培养不瞻前顾后,可斩断前后,活在眼前一瞬?

  

  答:也不瞻前、也不顾后,斩断前后,就活在现在的一剎那,怎么样能做到这一点?我不知道提这个问题的人,你的目的何在。「不瞻前顾后,斩断前后,活在现前的一剎那」。若按佛教徒学习佛法来说,应该是瞻前顾后,若我来看。因为佛法是讲因果的,这件事现在这一剎那与未来有关系、与过去也有关系。去掉了过去、去掉了未来,没有现在一剎那的!在佛法上是这样意思。所以你若去掉了前后,还那有中间呢?

  

  但是,说是「活在眼前的一剎那」,而佛法里边的修行的确有这件事。譬如说你修制心止,这不就是现在一剎那吗?就是你自己以心观心的时候,其他什么前后都不管,就是现前一剎那,不就是这样子吗?所以你若说是怎么样培养?那么就是修奢摩他就可以成功了!

  

  问:请问师父:临命终的时候,四大分离,如何再能止观双运?

  

  答:对!我这个解释是没有写止观双运,倒是有止观双运的事情。

  

  「临命终的时候四大分离,怎么能够止观双运?」你若生存的时候能止观双运,临命终的时候就止观双运;你生存的时候不止观双运,临命终的时候四大分离,人会痛苦,那来的止观双运呢?是这样意思啊!所以生存的时候要修行才可以。

  

  止观双运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里面有解释。在宗喀巴大师的《广论》说得还很清楚的。这就这样吧!

  

  问:请师父指点:大地之母?云动、云飘、云消?

  

  答:这一位他说:「请师父指点:大地之母」,这是一。第二是:云动,这个字我不大认识,也是云飘;第三是云消,就是云在天空里动,是云在天空里飘,云在天空里消失了。你问我这个话做什么呢?

  

  按佛法来讲,大地之母是什么?就是你的一念心,离开你的一念心也没有大地。因为佛法是以心为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这个世界宇宙之内的有情共同创造的、共业所感,是这样意思。云在虚空里飘动,管它作什么呢?

  

  问:当前有追兵、后有断崖之时,如何全身而退?

  

  答:这个问题问得好!不过应该这样子,应该是后有追兵、前有断崖,应该是这样子,是不是?说是前有追兵、后有断崖,你是不是应该调过来才好?

  

  怎么样能全身而退?这一念不生,即如如佛!就是全身而退了。不然的话怎么能跑?你跑不了。我看就是这样子。

  

  问:学生静坐皆以佛号(阿弥陀佛)伏心,即使睡了,仍能因佛号而醒来。

  

  答:那很好,你念佛的功夫不错了。不错!

  

  问:现在不知如何不持佛号而系心脐下,请大师开示。

  

  答:那我看不要变,你还是好好念佛好,你不要变动。

  

  问:请老和尚开示。

  

  答:是,我是感觉老一点了。

  

  问: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可以变现金银、稻米、鱼虾之类,以满众生的所求。此中若变现鱼虾等生命,会不会反害众生再造杀生之业?

  

  答:这个是这样:八地以上的菩萨,其实也不一定,八地以前也能做这个事。变现鱼虾,不过你说变现鱼虾,我还没有看见这个字。变现金银宝物是有,变现这些美好的食品也是有,变现大莲花也是有。假设真是变现鱼虾的话,那是变现的,不是真实的,所以你若杀它,没有杀罪,不成杀罪。

  

  问:请慈悲简述:外空、内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

  

  答:这在《大智度论》、《大般若经》是十八空;玄奘三藏翻的是二十一空。你叫我简述,其实,我已经说过了。《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有解释十八空,可以看,何必叫我再解释呢?

  

  你要我解释,其实十八空主要就是自性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都是自性空。主要就是这个意思。你要我简述,我这就是简述,就这样就好了。

  

  问:请简单讲述唯识的三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其唯识宗的修法,及此三性是如何?

  

  答:你叫我解释唯识三性,我简单说一下。

  

  「依他起性」就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切法,如幻如化的,这叫做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就是凡夫执着阿赖耶识变现的一切法(就是唯心所现的一切法)都是真实的,就叫做遍计执性。说个譬喻,说是光线不大好的时候,在墙角那里有一根绳子,这个绳子盘在那里,远远看是一条蛇。那么这个绳就是依他起性,你认为是蛇,那就是遍计所执性,是这样意思。若把遍计执性空掉了,那个毕竟空就是「圆成实性」。当然,这个毕竟空和《大智度论》说的毕竟空不一样,是不同的。

  

  唯识宗的修法,就是观这个遍计执是毕竟空,就是这样修;也就是观察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离开心,一切法都是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心也不可得;这个不可得就是圆成实性。唯识宗的简单修法就是这样子。

  

  问:静坐时默念佛号,一句佛号四个出入息,一句佛号两个出入息,或一句佛号一个出入息,何者易摄心?

  

  答:这你自己知道。你问我,你不对了!你自己试验,那一个最摄心,就用那一个方法。但是我认为,四个出入息是慢,一个出入息是快,你应该都用,有的时候默念、有的时候出声念,有的时候慢一点念、有时候快一点念,你都可以用,我看是这样。

  

  问:色不异空与空不异色,色即是空与空即是色,「不异」与「即」各有何不同?请师父开示。

  

  答:「异」:是彼此不同,相离义叫做异。说它不异就是不相离的意思,彼此是不相离的。「即」:就是更进一步的说,它就是了,不是相离。「不是相离」这话是这样说,我们在下文我有说个「七空」——法空观有七空,这里边有点解释的。

  

  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譬如说我们这房子里头没有牛羊,「没有」就是「空」;但是并不表示没有人,人还是有。若这样说空的话,空和有是相离义,空和有是相离的。因为没有牛羊是一回事,人还是有;有是有、空是空,那就是相离的。现在说「色不异空」,就是不相离。这个不相离,那一天有人问:「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我现在在这里可以这样说,就是「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他就是不离了。在我们修止观的人来说,「色不异空」,色和空是不异的,空也不能异色,那么怎么解释呢?

  

  我先说「空不异色」这一句:譬如说我们那一天解释自性空,这个自性空不能离开因缘生起的色,不能离开——因为离开了因缘生的色,就不知道什么叫自性空;从因缘生上才看出来,它是自性空,所以不能离。那么「色不异空」:色也不能异空,也与空不相离——因为缘起的色若与自性空相离,它就是自性有;若是自性有,那和空就是相离,就是异。所以缘起的色和自性空是不相离的,自性空与缘起的色也不能相离,是这样意思。

  

  譬如二乘人阿罗汉观察我空,就是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这下面其实我们有讲,其实到那时候讲这个比较合适。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这个我是空的,就像我们这个屋子里面没有牛羊,这意思一样。那么我是空,但是色受想行识还是有,那么就是异。这样说,小乘法说空就是异,大乘法说空是不异,用大小乘来对比,也可以这样解释。大乘法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可以这样讲。

  

  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因缘生的色就是自性空;自性空就是因缘所生的色。就是这样子我认为是说明白了,不知道你们怎么想法。

  &n, bsp;

  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我们眼睛有毛病,看这虚空里有花;但是眼睛没有毛病的人,看见虚空里没有花;所以那个花就是空!也可以这样解释。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道理去修行。我们这个身心和世界都是我们的唯心所现,都是空中花一样,当体就是空的!也可以这样解释。这就是「色即是…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