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的自性嗎?
「須菩提言:不見也」,是不見有真實性的。那麼「不見有真實性」這個話當然是對,同時因緣所生法還是有的,應該是這樣意思。「不見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汝若不見諸法實有,雲何作是問?」爲什麼你有這樣的疑問提出來呢?
「須菩提言:世尊!我于是法不敢有疑」:我對一切因緣生法都是沒有真實性,我是不敢有疑惑的。
「但爲當來世諸比丘求聲聞、辟支佛道、菩薩道」的人,「是人當如是言」,這種人會這麼說:「若一切法無所有性,誰垢、誰淨、誰縛、誰解」:那麼衆生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善惡因果是汙染的,若都空了,誰是汙染的?沒有了啊!「誰淨」:修學聖道、出離叁界了,淨也沒有了!是不是?「誰縛、誰解」:誰是系縛的?誰是得解脫的?都沒有了!都斷滅了!
「是不知不解故,而破于戒」:這些人他不明白因緣所生法是沒有真實性,但是因緣所生法還是有的,他不明白這個道理。
「而破于戒」:若沒有因果,我何必約束自己去修學善法、還要受戒?我可以我歡喜做什麼就做什麼,我不必約束自己嘛!那麼願意殺就殺、願意盜就盜,這就是破戒了!
「破正見」:破戒是行爲,正見是思想,他的正確的思想也破壞了!
「破威儀」:破戒是破重戒,破威儀是輕戒,輕戒也不守了。
「破淨命」:淨命就是清淨的生命,就是清淨的生活。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錢的問題。就是生命所須的這些財物,你用非法的手段取得了財物,來維持生命的生存,就叫做邪命。如果你用合法的手段取得了財物,維持生命的生存,就叫做正命、就叫做淨命,清淨的生命。那麼若是破戒、破見,無惡不作,他的淨命也是破壞了。
「是人破此事故,當墮叁惡道」,做了惡事要墮叁惡道的。「世尊!我畏當來世有如是事,以是故問佛世尊」:所以我問佛,一切法都空了,就沒有世間因果、也沒有出世間的因果了,所以提出這個問題。
「我于是法中信,不疑不悔」:我本人對一切法皆空的道理,我是決定相信,我不疑惑、也不會後悔的。我以前我相信這件事,又後悔了,我不應該相信——沒有這件事。
甲四、覺魔第四叁 乙一、釋名
魔事者:魔羅,秦言殺者,奪行人功德之財、殺智慧命,故名魔羅。雲何名魔事?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脫衆生、入涅槃爲事。魔亦如是,常以破壞衆生善根、令流轉生死爲事。若能安心道門,道高則魔盛,故須善識魔事。(《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大正46.506中~下)
第四段是「覺知魔事」,這一段倒是很重要!這裏分叁科,第一是釋名,第二是分別魔法不同,第叁明壞魔之法。今初,釋名。
「魔事者」,梵語「魔羅」,此譯叫做「殺者,奪行人功德之財」,你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都算是功德,功德就好像人的錢財似的。「殺智慧命」,最後的般若是最重要的,所以譬如人的命。我錢不多,但是我的命還可以生存,還是可以。現在說財也沒有了、命也沒有了,魔鬼就是做這種事,「故名魔羅」。
「雲何名魔事?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脫衆生」,佛教化衆生:你應該多作功德、多修智慧來解脫自己。「入涅槃爲事」,修功德智慧,然後入于第一義谛,就解脫一切苦了。佛就做這種利益人的事。「魔」則「以破壞衆生的善法」,功德、智慧的善法,「令流轉生死爲事。若能安心道門」,若是發心的修行人,安心在戒定慧上面,在四念處上面修行,「道高則魔盛」,你的道漸漸地高起來,這個魔也是很厲害的!「故須善識魔事」。
乙二、分別魔法不同
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入界魔,叁者、死魔,四者、欲界天子魔。一、煩惱魔者:謂十使等,皆能破壞修道之事。二、蘊魔:即是五蘊系縛衆生,陰覆行者清淨善根,功德智慧不得增長,故名爲魔。若能不受、不著,觀如虛空,不爲覆障,即破魔業。叁、死魔者:若行人欲發心修道,便得病命終、或爲他害不得修道,即爲廢今修習聖道;比至後世,因緣轉異,忘失本心,皆名魔事。複次,行者當修道時,慮死不活,便愛著其身而不修道,亦是死魔所攝。四、天子魔者:即是波旬。此魔是佛法怨雠,常恐行人出離其界,故令諸鬼神眷屬,作種種惱亂,破壞行者善根,故名爲魔。(節錄《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大正46.506下~507上)
第二、顯魔法不同。魔有四種:一者、是「煩惱魔」,謂十使等,皆能破壞修道的事情。十使: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一共是十種煩惱。「使」,就是我們人爲煩惱所使,所以叫做十使,就是自己作不得主。這是煩惱魔。
第二、是「蘊魔」。蘊魔是什麼?即是五蘊系縛衆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使令我們苦惱。障礙「行者清淨善根」的成就,「功德智慧不得增長,故名爲魔」。「行者若能不受、不著」,你若能夠不接受,你觀察這個身體空無所有,就叫做不受;不受,當然也就不執著了。「觀如虛空」,觀察身體像虛空似的,「不爲覆障」,他就不能障礙你的功德智慧了。「即破魔業」,魔的這件事就破壞了。
「叁者、死魔:若行人欲發心修道,便得病命終」,你一發心修行就有病,有病就死掉了。所以,死也是妨礙你修行的。「或爲他害不得修道」,或別人害死我,我就不能修行了,這也是個障礙。「比至後世,因緣轉異」,等到你後來……並沒有斷滅,那麼又繼續地又可能作人,但是後來、將來的事情,因緣的變化,「忘失本心」,就是忘掉了佛法的事情;遇見佛法以後,不相信佛法了,有這種事情的。忘失本心,所以死是個魔,它能障礙我們修行,「皆名魔事」。
「複次,行者當修道時,慮死不活」,我若不修行,我還能多活幾天;我若修行,死魔就來了,就不能活了!所以「便愛著其身而不修道,亦是死魔所攝」。
「四、天子魔者:即是波旬」,「波旬」翻個擾亂,也就是擾亂修行人。「此魔是佛法」的「怨雠,常恐行人出離其界」,我們若修學聖道,破諸煩惱,魔王就不能搗亂了,就是出離他的世界了。「故令諸鬼神眷屬,作種種惱亂,破壞行者善根,故名爲魔」,這是說這麼多的魔。
乙叁、明壞魔之法
叁、明破魔法者:當用叁法,除卻魔羅:一者、了知所見聞覺知,皆無所有,不受、不著,亦不憂戚,亦不分別,彼即不現。二者、但反觀能見聞覺知之心,不見生處,何所惱亂?如是觀時,不受、不分別,便自謝滅。叁者、若作此觀,不即去者,但當正念,勿生懼想,不著軀命,正心不動。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于魔界無所舍,于佛界無所取,即佛法現前,魔自退散。正念堅固,莫懷憂懼。當誦大乘方等諸治魔咒,存心叁寶;若出禅定,亦當誦咒自妨;邪不勝正,久久自滅。(節錄《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大正46.507中~下)
這第叁段,明壞魔的方法。
「當用叁法,除卻魔羅:一者、了知所見聞覺知,皆無所有」,所以我們若想修空觀,「自性空」應該多思惟。你不要怕重複,思惟又思惟、思惟又思惟,你心裏面肯定地認爲:是自性空!你一定要這樣子才可以。「皆無所有,不受、不著」,一切見聞覺知的事情都是沒有的,都不受、不著。「亦不憂戚」,就是不如我的意也不憂戚。「亦不分別,彼即不現」,這個魔羅就不現了。
「二者,但反觀能見聞覺知之心,不見生處」,覓心了不可得的意思。「何所惱亂」,這時候所緣境和能觀的心都不可得了,這個魔王還怎麼能惱亂我呢?「如是觀時,不受、不分別,便自謝滅」,魔鬼就跑了。
「叁者,若作此觀,不即去者」,你心裏面:所觀的不可得、能觀的也不可得,你雖然這樣修行,可是魔鬼他還不走、還繼續搗亂,那怎麼辦呢?「但當正念,勿生懼想」,你把你的心把持住,叫它正念,你不要害怕。「不著軀命」,你不要怕這個身體死了,你不要怕這件事。「正心不動」,不爲所動。
「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知道魔也是空無所有的,魔界的空無所有這個空,也就是佛空無所有那個空。「一如無二如」,空裏邊是沒有分別的,沒有凡聖的分別的。「于魔界無所舍」,魔界是空了,也就沒有魔可棄舍了;「于佛界」也「無所取」了,在畢竟空上無取、無舍。「即佛法現前」,你若能這樣子堅定地去思惟,聖道就出現了!就得無生法忍了!「魔自退散」。
「正念堅固,莫懷憂懼」,你不要怕。「當誦大乘方等諸治魔咒」,也可以誦大乘方等經裏面來對治、降伏魔的咒,你可以對治。這大悲咒也是可以,可以念大悲咒。在《法華經》上〈陀羅尼品〉,和〈勸發品〉普賢菩薩也說個咒,也都能治魔的。「存心叁寶」,你存心的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念叁寶。
「若出禅定,亦當誦咒自防」;「邪不勝正,久久自滅」。
這是我引《釋禅波羅蜜》上的,智者大師這樣講,來降伏這個魔、破壞這個魔,這樣辦法。這是第四覺魔。
甲五、證果第五
第五是證果。證果這句話,就是你長時期地修我空觀和法空觀,也應該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種觀;長時期地修行,就把這愛煩惱、見煩惱斷掉了,你就得到聖人的智慧了,這就是得聖果了,沒有煩惱的系縛了。若是在大乘佛法上說,就是初歡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繼續向前進,這就是證聖果了。
當然,這種所謂證聖果,我們現在就是在文字上這樣分別。如果你自己長時期地修行,你雖然沒證聖果,你自己慢慢地會明白,因爲你會感覺到心不動了,這一切煩惱境界不能幹擾你,…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