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P36

  ..續本文上一頁推求,都不看見有自相生出來,也不看見有共相生出來,所以是空的,是這個意思。

  

  「自他及共皆不生故」,這是《中觀論》上的話。這樣講,是有一個特別的意思,我們講《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那一段文的時候,曾經提到。就是這個外道,我們稱之爲外道,這是我們佛教的經論上的一個稱呼。如果用現在的人說的話,其實可以說是個哲學家,就是他是深入地思惟、觀察,有特殊的見地!我們可以這樣說的。就是他觀察一切法是有自性的;我們一般人沒有這樣去學習,我們沒有這種看法的,這是特殊有研究的人。那麼他說有自性,什麼叫做自性呢?我們前天是講過了,在這裏不要再說了。

  

  站在佛法的立場,認爲一切有爲法有自性,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是有執著的。怎麼知道是有錯誤呢?因爲你若執著一切法有自性的話,那麼我問你:這個自性的法,是自生?是他生?是共生?這樣問,你就會發覺:「皆不生故」,都不能生起,就是自相、共相都不可得了。這個文就是這樣意思。

  

  那麼怎麼知道自不生、他不生、共不生呢?若執著一切有爲法(無爲法我們暫且不提)是有自性的,那麼這個法怎麼生起的呢?它是自己生起的嗎?我們詳細說一點。

  

  譬如說,我們還是用鍾的聲音作例。如果不敲鍾就有聲音生起來,那麼這就叫做自性生。但事實上不敲鍾的時候,有沒有鍾的聲音呢?沒有!那就不是自性生。所以這一句話我們如果注意地去思惟,應該能認可這件事:「自性」是不能生的。

  

  如果自性不能生,是他生的。說是「他生」,若說是他,也就不能生。因爲他生這句話,在《十二門論》上解說,譬如說牛不能生馬,馬不能生牛,就是牛和馬相對地說,對牛可以說馬是他。若是馬能生牛,那就是他能生,就是這樣意思。

  

  但是我們進一步地研究這個問題,這個他可以分兩種:一個是「疏遠的他」、一個是「親近的他」。疏遠的他,說是馬不能生牛、牛不能生馬,這可以說疏遠的他是不生,我承認這一點。但是親近的他是可以生的,怎麼叫親近的他呢?譬如說用棉花織成紗、用紗織成布,那麼紗和布來說,紗就是「親近的他」生出來布,可以織成布,可以這樣講。

  

  龍樹菩薩的意思就是:有能生的、有所生的;若說是他,就是說你若執著是有自性,另外還有一個他來生這個自性,這個事情是說不通的。你若執著有自性,就是能生的和所生的都是有自性——所生的也有自性、能生的他也應該有自性;說是他的自性來生這個自性,這個事情說不過去。那麼一定是別體的他,就是稱爲疏遠的他。也就是說在紗沒有織成布以前,已經有布了,這個布叫有自性;然後再用紗去織成布,這個事是說不通的。是不是?我們想一想這件事。所以說他生,你若執著有自性,這個他就不是親近的他,這個他就是疏遠的他。我們想一想,是不是?

  

  譬如剛才說鍾的聲音,這聲音是有自性的,在沒有敲鍾以前就已經有聲音了;然後再去敲鍾,叫它發出聲音來。這件事說得對不對?剛才這個意思應該抓住,就是:你若執著有自性,就沒有親近的他,都是疏遠的他,可以想一想這件事。所以你若說是有自性,這個他就是不能生。

  

  那麼他不能生,自也不能生。事實上,自性不能生,他又是不能生,那麼自他合起來可以生吧?自他合起來也還是不能生!因爲自若不生、他也不生,合起來還是不能生。這個例子是很多了,說是一個盲人看不見,很多的盲人還是看不見,就是舉這麼個例子。所以,自不生、他不生,共也是不能生。

  

  《中觀論》上還有一句就是「無因」,無因也沒有辦法生。無因,就是沒有因緣就生出來一件事,也沒有這個道理。有人舉出個例子,譬如大城市裏面有的地方失火了,消防局派車來救火。我們就想一想,這麼多的建築物爲什麼只是它失火,別的地方不失火?就是它有個原因的,你不能說是無因緣就會失火,所以無因也是不能生。

  

  這裏邊就是說:你若執著一切有爲法有自性,就是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也不能生、無因也不能生。這麼樣觀察,一切法的自相、共相是不可得的,就是空無所有了。

  

  不過這裏應該再說一句。這外道可以這樣問,向佛法的學者提出問題:我們執著一切法有自性不能生;那你佛法說一切法能不能生?佛法說:因緣生!但是一切法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怎麼生?是因緣生。就是聲音(鍾聲)是無自性的,所以你敲鍾就發出聲音來。說是由紗織成布,布是無自性的;離開了紗,沒有布的自體。所以,你用紗就織成布。那麼這個事情很符合事實,一點矛盾沒有。所以我們說你握上手就成拳頭,離開了手,沒有拳頭;如果說拳頭有自性,再握上手成拳頭,那就是多余的了,這個事是不合道理!

  

  這樣說,佛法說:一切法都是無自性!在無自性上觀察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觀察一切法無自性,在這一方面,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的。所以,自相也不可得、共相也不可得。但是若由因緣,就有了;有因緣,就有自相、也有共相了。但是這都是「展轉積聚互相待故」,是因緣所生,這樣說是說得通的。這樣一方面可以看出來,一切法的「自相、共相」不可得、無所有,而自相、共相宛然而有,還可以這樣解釋的。

  

  但是在初開始修行的人,你還是觀察它是空的。先觀察它是因緣有,然後觀察它自性不可得。就是由有而無,從假入空觀,這樣觀。這樣子說,「自相共相無生」:在自性空上看,自相也無生、共相也無生。無生,所以也「無住」,生了以後才有存在;無生,當然也是無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所以叫做一切法自相空。

  

  前面標的名字是「相空」——自、共相,自相、共相空。結尾這一句就說個「自相空」,這個經文,我對照了一下,就是這麼說的。

  

  「雲何自性空?謂一切法自性不生」:前面是自相、共相空,這底下只說這一句「自性空」。相是表現于外的相貌,若說自性就不單是指外,由內而外叫做相,由外而內叫做性。不管相也好、性也好,都是指因緣所生法說的。因緣所生法在前面的〈道樹品〉的文說過了:一切法都是自性空,剛才也說過。

  

  這上面說的範圍很廣,說到一切法;但是我們若是有興趣,願意這樣修行的時候,你的所緣境不要太廣,不要說一切法,應該就以自己的身體作所緣境,觀察五蘊是自性空、觀察五蘊是相空(自相空),應該這樣觀。「是名自性空」。

  

  《大智度論》也好、《大品般若經》也好、《楞伽經》也好,主要是自性空,這是最主要的一個。這裏把它分成七種,就是把主要的這一個列在第二。

  

  「雲何無行空?所謂諸蘊本來涅槃,無有諸行,是名無行空。」前邊說相空、又說自性空,這是第叁個,用個無行,立這麼個名字。「行」這個字就是遷流變化、遷流造作,就是有生滅變化,一直地向前進。譬如我觀察這個燈的光明,它是生滅變化的,但是一直地相續下去,所以也叫做行。燈光是這樣,這個房子也是這樣子,人的生命體也是這樣子,都是生滅變化、而又相續不斷,所以叫做行。現在說「無行空」,這個行是沒有的。看它怎麼講。

  

  「所謂諸蘊本來涅槃,無有諸行」,這上面只是說到人的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這五蘊,若是聖人,他得到了諸法畢竟空的智慧,觀察這個五蘊——活活潑潑的五蘊存在的時候,它就是涅槃。但是從它的理性上看,本來就是涅槃,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本來就是涅槃」這個話的意思,就是從它有生以來,就是涅槃的境界。那麼這個話的意思,也就是剛才說那個自性空。「自性空」這個話的意思,只是觀察它的自性是空,因緣所生法還是有,這個話的味道是這樣意思;只是說它自性空,並不是說因緣所生法沒有了。現在說「無行空」,說這因緣所生法也是沒有的,是這麼個味道。

  

  「本來涅槃,無有諸行」這個話應該再多說一句,就是在自性空上看,這一切有爲的諸蘊是不可得的。我們如果作這種觀察的時候,譬如說這個房子,這個房子也可以說是個蘊,這是人工造成的;但是,那個自性有的房子是沒有的,自性有的這個東西是沒有的。就在人工造的房子上,沒有那個自性有的房子。

  

  若在我們這個身體上說,我們這個活活潑潑的生命體——生滅變化、老病死的這個生命體上,沒有那個自性有的諸蘊,那個諸蘊是不可得;在那個不可得上,就是本來涅槃。這個不可得上面,你觀察它自性空的時候,那個自性空的相貌上,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就和《心經》說的是一樣,所以說,「所謂諸蘊本來涅槃,無有諸行」。

  

  在這個地方還有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因爲因緣所生法的諸蘊,這是個果報,當然也要長養它。果報由因而來,如果說是沒有了,就是沒有因果了。如果說沒有因果,這話也不合道理,沒有因果是不對的。那麼爲什麼說沒有呢?這只是在自性空上看,是無有諸蘊的,是這樣意思。

  

  第二個原因就是,觀察我空、觀察法空的人,他長時期的修行,到了初入聖道的時候,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都不現了,一切有爲法都不現前了,是無有諸蘊的。就是那個聖人由凡夫——暖、頂、忍、世第一,世第一一剎那向前進一步,就入聖道了。入聖道的時候,一切法都不現了。那麼由旁方面,諸佛菩薩的慧眼來看,這是真如的境界,猶如虛空。所以也可以說,「諸蘊本來涅槃,無有諸行」。

  

  所以這是在理論上說、在自性空上觀察——諸蘊不可得;在修行人初入聖道,根本無分別智成就的時候就是這個境界,是無有少法可得的。

  

  另外又舉一個例子,就是有的比丘修四禅八定,他在色界的第四禅修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修成功了的時候,這個比丘也不感覺到有身體的存在的,不感覺。但是別…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漫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