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论》里边说得非常的详细。但是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释禅波罗蜜》也是非常好!还有一个《小止观》也应该学习。虽然《瑜伽师地论》说得很详细,但是智者大师这几本书还是要学习的。
我在想,就是从《瑜伽师地论》说的止、和智者大师说的这些止,都应该参考;加上这些验知真伪,在这里面也可以看出来。另外关于修观——我空观、法空观,我认为《大智度论》最好!《大智度论》就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会说得明明白白的。不是说隐语,叫你去猜,不是那个意思。那么明明白白地,这就是所谓如来禅了。
佛真是大慈大悲!他就从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心这里开始,从这里开始一步一步向前修行,我们会明明白白地,就像开车的人到另外一个远的地方,先看地图,清清楚楚的,就到了。佛说的这个修行的法门也是清清楚楚的。若真实地把《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和智者大师这几本书把它搞通了,修止观应该是很通顺,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如果你学得不是太好,那不行。尤其是现时代,那一天有人问:「我知道谁是善知识?」这是个问题啊!很不容易。那么,有人提出个问题:「依法不依人」,这句话也是对!我也同意。这问题是什么呢?依法不依人,这是很高程度的人才能说这句话。因为你没到那个程度的时候,你依法?你知道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这又是个问题嘛!所以你要由人帮助一下,你就会容易一点。所以我主张,那天我回答这问题:一方面也亲近善知识、一方面你自己多读经论,这样慢慢地你就知道法。知道法以后,法就是一面镜子,也就是一个尺。用这个尺一量,喔!这个房子有多少尺就知道了。用这个尺一量,也就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善知识。最初的时候,你说你依法不依人,这个不行!
现在还是这样说,把这几部经书好好地学,修止观应该是可以的了。
我讲的只是一个介绍,向各位可以说抛砖引玉吧!简单地介绍而已。我就讲到这里。我祝愿各位修学止观能够有成就,能远离魔障,很顺利地得大成就!阿弥陀佛!
乙二、修观二
去年蒙佛菩萨的加被,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止观大意;但是当时的时间不够,所以学习到「止」就停下来了,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观」。
止观是我们佛教徒修行的方法。六波罗蜜里边有禅——禅波罗蜜;禅,实在就是止观。所以有人说,中国有禅宗,但是天台宗也可以名之为禅宗的。就是因为天台智者大师对于止观,他所开示的非常完备、非常完美的关系。但是,人的善根的因缘各有不同,所以对于止观的学习,当然也是不一样。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止观,大要的意思也是向智者大师学习、也是从经论上学习,是这样子写的这个讲义。
「观」,说个白话就是观察的意思。「止」,经过长时期的训练、长时期的学习,内心里面能够明静而住。这样子的修行,假设能够很顺利地成功,按一般的情形说,应该是到达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当然这都是属于世间禅;像智者大师说的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那是很高的境界,当然还没能到达那里。修这样的止,我们佛教徒想要转凡成圣,或者是说得涅槃、得无生法忍,这件事还办不到,所以需要修观。修观,如果你方法没有错误,而你内心也能够有长时期的努力,当然会成功的。
现在说修「观」,我只说到「空观」。天台智者大师说空观、假观、中道第一义观,我只说到空观,其他两个观没有说。没有说的原因,就是我感觉到生死这一关是初关,这一关很难过,很难超越过去,所以应该先过这一关。过了这一关以后,再修假观、修中道第一义观,会好得多。
丙一、我空观三
「空观」分成两类:第一个是「我空观」,第二个是「法空观」。我空观里面,我分成三段来解释。第一先说「我执之相」,我执的相貌;第二说「我空观」;第三「释疑」,解释疑问。
丁一、我执之相
复次,于此论体,九事等中,应善了知七种善巧。何等为七?颂曰:于诸蕴界处,及众缘起法,处非处根谛,善巧事应知。论曰:住正法者,应善了达如是七种善巧之事。问:何故唯立七种善巧?答:世间愚夫多如是计。
颂曰:身者自在等,无因身者住,流转作诸业,及增上二种。论曰:于诸蕴中不善巧故,执诸蕴体为我身者。于诸界中不善巧故,执自在等为身生因,或执无因身自然起,以不了达从自种因身得生故。所以者何?界者:功能、种子、族姓、因等,名差别故。于诸处中不善巧故,执有身者,依身而住,取外境界。于缘起中不善巧故,执有身者流转生死。由不善知处非处故,执有身者能造诸业。由不善知诸根诸谛,执有二种增上身者:谓爱非爱业果增上者,及染污清净增上者。由不善知苦集两谛,计有染污增上者。由不善知灭道两谛,计有清净增上者。颂曰:于身者等起,实我所住持,流转者作者,及诸增上义,染污若清净,起七种愚痴,对治此应知,摄七种善巧。论曰:如前总说二种增上分别,显示二种愚痴:谓增上义愚痴,及染污清净愚痴。谁依七种身等愚转?颂曰:妄计我身者,依止诸根住,于境界回转,受用爱非爱;言说所依住,作者有觉者,由于差别蕴,总见一身者。论曰:身者愚者。由不了知色蕴体故,计有一我,依止五根,于境界转。由不了知受蕴体故,计有受者,受用一切爱非爱事。由不了知想蕴体故,别计有我,言说依住。不知想是言说依故,如薄伽梵说:如其所想起于言说。由不了知行蕴体故,计有作者。由不了知识蕴体故,计有觉者,非唯有识,以诸世间于识蕴体起觉想故。如是愚夫,于诸差别蕴自相中,总起一种身者愚痴,即计身者,以之为我。复次,等起愚者。颂曰:迷惑初因故,计常因无因。论曰:世间愚夫,或于身所有初因而生迷惑故,执不平等因:谓有常住自在天、毗瑟弩天、自性等因;或说无因:谓拨无一切能生因体。复次,实我所住持愚者。颂曰:我住持诸根,能触及能受。论曰:计我住持诸根,能触顺苦受触、顺乐受触,及能领受若乐、若苦。复次,流转作者增上义及染污清净愚者,谓计有各别住持身者我已。颂曰:从此死生处,计有流转者;法非法作者,及彼果增上。于修习邪行,计为染污者;于修习正行,妄计解脱者。论曰:彼愚痴者,于彼彼死生处,计有实我生死流转。即此实我,造作后世法非法因。即为此实我,于彼果自在受用故,彼果法生。即此实我,依于果法,习行邪行,计为染者;修行正行,计为解脱者。颂曰:佛未出于世,如是愚痴转,由佛现世间,说七种善巧。论曰:此中显示,依如是时,如其所应,外道愚痴,众生还灭。由此七种善巧言说,不共一切诸外道故。(《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四.〈成善巧品〉第三)
「我执之相」,为什么要这样解释呢?因为要观察我不可得,观察是没有我的,应该先说一说什么叫做「我」?然后再说没有我,这样比较好一点。就像一个人他失掉了一样东西,他要找;他一定对他失掉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什么性质、怎么一个情况,他很清清楚楚地,那么他去找;找到了、或者没找到,他才能够清清楚楚地。如果你失掉的东西,你都不知道什么样子,你怎么去找呢?找到了你也不知道!所以观我空,先说一说我执的相貌。这个相貌就是执着有我的人,他心里面那个我的相貌;在佛法来说,没有我,还有什么相貌呢?这样意思。
我执之相,是引《显扬圣教论》上说的。《显扬圣教论》这一段文在〈成善巧品〉里面,它对我执的相貌说得很明白。〈成善巧品〉是第三品。
「复次,于此论体,九事等中,应善了知七种善巧」:因为前面还有两品,那两品说过了,这又说〈成善巧品〉,所以说「复次」。「于此论体」:就在此《显扬圣教论》里边,全部的这部论究竟是说的什么事情呢?就说九种事。这九种事,在前面论的开始有一个颂:「一切界杂染,谛依止觉分,补特伽罗果,诸功德九事」,就是这九种事。
第一样是说「一切」:它那里边列出来的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就是包括了一切法,这样意思;这是第一种事。第二是「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第三是「杂染」:就是惑、业、苦这三种杂染。第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第五、「依止」:就是四禅八定(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把非非想定除掉、它不算数;无色界的四空定只是前三个: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加上色界四禅,这是七个,这叫做依止,就是依止它去修毗钵舍那的意思。第六、「觉分」:就是三十七道品。第七、「补特伽罗」:就是一切众生,也包括修学佛法、成就圣道的人在内。第八、「果」:是约这些修行人所成就的功德,所成就的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无上菩提的果。第九、「诸功德」:这里面很多关于戒定慧的这些事情。加起来是九样事,《显扬圣教论》就是说这九种事情。
在这九种事情里边,「应善了知七种善巧」:我们应该「善了知」、好好地去通达七种善巧。「善巧」是中国话其实就是智慧,方便善巧的智慧。看底下解释。
「何等为七?颂曰:于诸蕴界处,及众缘起法,处非处根谛,善巧事应知。」这就把这七种善巧列出来: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根善巧、谛善巧,这七种善巧。这下边就解释。
「论曰」:前面是颂,这底下是长行。
「住正法者,应善了达如是七种善巧之事」:「住正法者」,就是他对于佛法有了信愿,对于佛教、对于佛所开示的正法他有信愿,有坚定的信心,欢欢喜喜地学习、修行的人。当然,如果说是圣人的无漏的戒定慧名为「正法」,「住正法者」那就指圣人说的了。现在应该是指没有入…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