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論》裏邊說得非常的詳細。但是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釋禅波羅蜜》也是非常好!還有一個《小止觀》也應該學習。雖然《瑜伽師地論》說得很詳細,但是智者大師這幾本書還是要學習的。
我在想,就是從《瑜伽師地論》說的止、和智者大師說的這些止,都應該參考;加上這些驗知真僞,在這裏面也可以看出來。另外關于修觀——我空觀、法空觀,我認爲《大智度論》最好!《大智度論》就是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會說得明明白白的。不是說隱語,叫你去猜,不是那個意思。那麼明明白白地,這就是所謂如來禅了。
佛真是大慈大悲!他就從我們凡夫的虛妄分別心這裏開始,從這裏開始一步一步向前修行,我們會明明白白地,就像開車的人到另外一個遠的地方,先看地圖,清清楚楚的,就到了。佛說的這個修行的法門也是清清楚楚的。若真實地把《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和智者大師這幾本書把它搞通了,修止觀應該是很通順,應該是沒有問題了。
如果你學得不是太好,那不行。尤其是現時代,那一天有人問:「我知道誰是善知識?」這是個問題啊!很不容易。那麼,有人提出個問題:「依法不依人」,這句話也是對!我也同意。這問題是什麼呢?依法不依人,這是很高程度的人才能說這句話。因爲你沒到那個程度的時候,你依法?你知道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這又是個問題嘛!所以你要由人幫助一下,你就會容易一點。所以我主張,那天我回答這問題:一方面也親近善知識、一方面你自己多讀經論,這樣慢慢地你就知道法。知道法以後,法就是一面鏡子,也就是一個尺。用這個尺一量,喔!這個房子有多少尺就知道了。用這個尺一量,也就知道這個人是不是善知識。最初的時候,你說你依法不依人,這個不行!
現在還是這樣說,把這幾部經書好好地學,修止觀應該是可以的了。
我講的只是一個介紹,向各位可以說抛磚引玉吧!簡單地介紹而已。我就講到這裏。我祝願各位修學止觀能夠有成就,能遠離魔障,很順利地得大成就!阿彌陀佛!
乙二、修觀二
去年蒙佛菩薩的加被,我們在這裏共同學習止觀大意;但是當時的時間不夠,所以學習到「止」就停下來了,現在我們繼續學習「觀」。
止觀是我們佛教徒修行的方法。六波羅蜜裏邊有禅——禅波羅蜜;禅,實在就是止觀。所以有人說,中國有禅宗,但是天臺宗也可以名之爲禅宗的。就是因爲天臺智者大師對于止觀,他所開示的非常完備、非常完美的關系。但是,人的善根的因緣各有不同,所以對于止觀的學習,當然也是不一樣。我們現在所學習的止觀,大要的意思也是向智者大師學習、也是從經論上學習,是這樣子寫的這個講義。
「觀」,說個白話就是觀察的意思。「止」,經過長時期的訓練、長時期的學習,內心裏面能夠明靜而住。這樣子的修行,假設能夠很順利地成功,按一般的情形說,應該是到達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當然這都是屬于世間禅;像智者大師說的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那是很高的境界,當然還沒能到達那裏。修這樣的止,我們佛教徒想要轉凡成聖,或者是說得涅槃、得無生法忍,這件事還辦不到,所以需要修觀。修觀,如果你方法沒有錯誤,而你內心也能夠有長時期的努力,當然會成功的。
現在說修「觀」,我只說到「空觀」。天臺智者大師說空觀、假觀、中道第一義觀,我只說到空觀,其他兩個觀沒有說。沒有說的原因,就是我感覺到生死這一關是初關,這一關很難過,很難超越過去,所以應該先過這一關。過了這一關以後,再修假觀、修中道第一義觀,會好得多。
丙一、我空觀叁
「空觀」分成兩類:第一個是「我空觀」,第二個是「法空觀」。我空觀裏面,我分成叁段來解釋。第一先說「我執之相」,我執的相貌;第二說「我空觀」;第叁「釋疑」,解釋疑問。
丁一、我執之相
複次,于此論體,九事等中,應善了知七種善巧。何等爲七?頌曰:于諸蘊界處,及衆緣起法,處非處根谛,善巧事應知。論曰:住正法者,應善了達如是七種善巧之事。問:何故唯立七種善巧?答:世間愚夫多如是計。
頌曰:身者自在等,無因身者住,流轉作諸業,及增上二種。論曰:于諸蘊中不善巧故,執諸蘊體爲我身者。于諸界中不善巧故,執自在等爲身生因,或執無因身自然起,以不了達從自種因身得生故。所以者何?界者:功能、種子、族姓、因等,名差別故。于諸處中不善巧故,執有身者,依身而住,取外境界。于緣起中不善巧故,執有身者流轉生死。由不善知處非處故,執有身者能造諸業。由不善知諸根諸谛,執有二種增上身者:謂愛非愛業果增上者,及染汙清淨增上者。由不善知苦集兩谛,計有染汙增上者。由不善知滅道兩谛,計有清淨增上者。頌曰:于身者等起,實我所住持,流轉者作者,及諸增上義,染汙若清淨,起七種愚癡,對治此應知,攝七種善巧。論曰:如前總說二種增上分別,顯示二種愚癡:謂增上義愚癡,及染汙清淨愚癡。誰依七種身等愚轉?頌曰:妄計我身者,依止諸根住,于境界回轉,受用愛非愛;言說所依住,作者有覺者,由于差別蘊,總見一身者。論曰:身者愚者。由不了知色蘊體故,計有一我,依止五根,于境界轉。由不了知受蘊體故,計有受者,受用一切愛非愛事。由不了知想蘊體故,別計有我,言說依住。不知想是言說依故,如薄伽梵說:如其所想起于言說。由不了知行蘊體故,計有作者。由不了知識蘊體故,計有覺者,非唯有識,以諸世間于識蘊體起覺想故。如是愚夫,于諸差別蘊自相中,總起一種身者愚癡,即計身者,以之爲我。複次,等起愚者。頌曰:迷惑初因故,計常因無因。論曰:世間愚夫,或于身所有初因而生迷惑故,執不平等因:謂有常住自在天、毗瑟弩天、自性等因;或說無因:謂撥無一切能生因體。複次,實我所住持愚者。頌曰:我住持諸根,能觸及能受。論曰:計我住持諸根,能觸順苦受觸、順樂受觸,及能領受若樂、若苦。複次,流轉作者增上義及染汙清淨愚者,謂計有各別住持身者我已。頌曰:從此死生處,計有流轉者;法非法作者,及彼果增上。于修習邪行,計爲染汙者;于修習正行,妄計解脫者。論曰:彼愚癡者,于彼彼死生處,計有實我生死流轉。即此實我,造作後世法非法因。即爲此實我,于彼果自在受用故,彼果法生。即此實我,依于果法,習行邪行,計爲染者;修行正行,計爲解脫者。頌曰:佛未出于世,如是愚癡轉,由佛現世間,說七種善巧。論曰:此中顯示,依如是時,如其所應,外道愚癡,衆生還滅。由此七種善巧言說,不共一切諸外道故。(《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四.〈成善巧品〉第叁)
「我執之相」,爲什麼要這樣解釋呢?因爲要觀察我不可得,觀察是沒有我的,應該先說一說什麼叫做「我」?然後再說沒有我,這樣比較好一點。就像一個人他失掉了一樣東西,他要找;他一定對他失掉的東西是什麼樣子、什麼性質、怎麼一個情況,他很清清楚楚地,那麼他去找;找到了、或者沒找到,他才能夠清清楚楚地。如果你失掉的東西,你都不知道什麼樣子,你怎麼去找呢?找到了你也不知道!所以觀我空,先說一說我執的相貌。這個相貌就是執著有我的人,他心裏面那個我的相貌;在佛法來說,沒有我,還有什麼相貌呢?這樣意思。
我執之相,是引《顯揚聖教論》上說的。《顯揚聖教論》這一段文在〈成善巧品〉裏面,它對我執的相貌說得很明白。〈成善巧品〉是第叁品。
「複次,于此論體,九事等中,應善了知七種善巧」:因爲前面還有兩品,那兩品說過了,這又說〈成善巧品〉,所以說「複次」。「于此論體」:就在此《顯揚聖教論》裏邊,全部的這部論究竟是說的什麼事情呢?就說九種事。這九種事,在前面論的開始有一個頌:「一切界雜染,谛依止覺分,補特伽羅果,諸功德九事」,就是這九種事。
第一樣是說「一切」:它那裏邊列出來的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這就是包括了一切法,這樣意思;這是第一種事。第二是「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第叁是「雜染」:就是惑、業、苦這叁種雜染。第四、「谛」:就是苦集滅道四谛。第五、「依止」:就是四禅八定(色界的四禅、無色界的四空定)把非非想定除掉、它不算數;無色界的四空定只是前叁個: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加上色界四禅,這是七個,這叫做依止,就是依止它去修毗缽舍那的意思。第六、「覺分」:就是叁十七道品。第七、「補特伽羅」:就是一切衆生,也包括修學佛法、成就聖道的人在內。第八、「果」:是約這些修行人所成就的功德,所成就的果——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乃至無上菩提的果。第九、「諸功德」:這裏面很多關于戒定慧的這些事情。加起來是九樣事,《顯揚聖教論》就是說這九種事情。
在這九種事情裏邊,「應善了知七種善巧」:我們應該「善了知」、好好地去通達七種善巧。「善巧」是中國話其實就是智慧,方便善巧的智慧。看底下解釋。
「何等爲七?頌曰:于諸蘊界處,及衆緣起法,處非處根谛,善巧事應知。」這就把這七種善巧列出來: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根善巧、谛善巧,這七種善巧。這下邊就解釋。
「論曰」:前面是頌,這底下是長行。
「住正法者,應善了達如是七種善巧之事」:「住正法者」,就是他對于佛法有了信願,對于佛教、對于佛所開示的正法他有信願,有堅定的信心,歡歡喜喜地學習、修行的人。當然,如果說是聖人的無漏的戒定慧名爲「正法」,「住正法者」那就指聖人說的了。現在應該是指沒有入…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