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19

  ..续本文上一页做一件事,你看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怎么反应,今天、明天、时间久了,你就会知道了。「共事」还是「不知」道,「当与久处」,你和他常在一起,终究你会看出他的真面目来的。「久处」还「不知」道,「以智慧观察」,那么就知道这个人。

  

  有的有智慧的人,他不是个好人,但是因为有智慧,能把那些缺点覆藏住,你看不出来。我们看《史记》上赵高这个人,秦二世的天下失掉了,就是赵高搞的!但是秦二世自己不知道,连秦始皇在的时候都不认识这个赵高!他就是能覆藏。所以,有些有智慧的人,你很难认识他的。

  

  「今借此意,以明禅定邪正之相」,现在也借《涅槃经》上说的烧、打、磨,以明禅定邪正的相貌。「如发一动触,若邪正未了」,也不知道是邪、是正?还不大明白。那么怎么办呢?「应当深入定中」,你就是把心定下来,你不要去观察它是邪、是正,你把你这个心一境性深入地入在定中。「于所发境中,不取不舍」,发出来这个动触,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你也不去取着它、也不弃舍它,你也不必同它亲近,但是也不弃舍它。你的心、你怎么办呢?「但平心定住」,这个心不要有波动,就是定住那儿不动,就是这样就好了。「若是善根,定力逾深,善根逾发」,如果那个发出来的触,它是属于善良的,那你的定力越深,那个善根就越会增长,会强大起来。「若魔所为,不久自坏」,如果那个动触是魔鬼来搞的,不是你自己真实的功德,那么它那个动触自然自己就坏掉了,就没有事了,它不能够来伤害你的。所以这第一个就是「定心研磨」的方法,就是用定,深入定中,对于发出来的功德相不取不舍,这是第一个方法。

  

  「二、以本法修治」:本法修治,怎么回事情呢?「如发不净观禅,还修不净观」,就是你这个动触发了的时候,也有可能发出来不同的事情,就是前一生你修了不净观,这个时候不净观的境界出现了,所修的不净的境界出现了,发不净观的禅。「还修不净观」,你继续修不净观。「随所修时,境界增明」,这个境界会增长、会更光明。「此则非伪」,这样就不是假的了。不净观它能令我们的心清净,没有贪心;若没贪心,也就没有瞋心的,所以这个烦恼就不见了。「若以本法修治,渐渐坏灭」,你若用不净观来修,所现出来的境界不能增明,它渐渐渐渐地没有了。「当知即是邪相」,那就不是好境界了。

  

  「三、以智慧观察者:观所发法,推检根源,不见生处,深知空寂,心不住着,邪当自灭,正当自显」,这正是体真止的意思了。智慧观察,就用般若的智慧来观察你发出来的境界,「观所发法」。「推检根源」,推察就是推求、检查,也就是思惟、也就是观察的意思。观察所现出来的境界的根源,就是:它从何处生来的?怎么发出来的?「不见生处」,一观察,就看不见它由何处生了。那么就是我们那天说:观察一切法自性空,自性空里面不见有少法可得,那么就不见生处了。就是这样意思。「不见生处」,这也就是《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你就按这样的道理去观察。

  

  「深知空寂」,你会深深地认识到一切法是空无所有的、都是寂灭的。「心不住着」,这样子就无有法可为心的住着处了。若这样子观察,「邪当自灭」,如果它是邪法,它自然会灭坏了、没有了。若是正法,它会更明显。正法与正法是相顺的,邪法与正法是相矛盾的。但是你本身般若的智慧一现前,正的力量大,邪不胜正,邪就息灭了,是这样意思。

  

  「如烧真金」,就像你用火来烧真金。「益其光色」,你越烧、这个金它越光明,这个色越新鲜。「若是伪金,即自黑坏」,那你用火一烧它就黑了、就坏了,那就不是真金了。「如此简别,以三法验之,邪正可知」,是邪、是正,就都知道了。

  

  「定譬于磨」,定心研磨就譬喻那个磨,磨这个金。「修治喻打」,以本法修治就譬喻那个打。「智慧观察类以火烧」,就好像用火烧似的。

  

  「又复久处喻磨」,与之久处譬喻磨。与之「共事」譬「如打」。「火烧即譬智慧观察。」

  

  「余禅定例尔验之,邪正可知」,发不净禅是这样子,若发其他的禅,也是这样子,那么就可以知道了。

  

  丁二、辨是魔非魔二

  

  辨是魔非魔,即为二意:一、明是魔相,二、明非魔相。

  

  「丁二、辨是魔非魔,即为二意:一、明是魔相,二、明非魔相。」

  

  戊一、明是魔相

  

  今明魔禅有二种不同:一、明禅非是魔,魔入禅中:如行者于正心中,发诸禅定,恶魔恐其道高,为作恼乱,入其禅中。若心贪着,或生忧惧,即魔得其便;若能如上用心却之,魔邪既灭,如云除日显,定心明净。二、明一向魔作禅定,诳惑行者:若觉知非真,用法治之,魔退之后,则无复毫厘禅法。(《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大正46.498中)

  

  「今明魔禅有二种不同:一、明禅非是魔」,禅不是魔。是什么呢?是你努力修行成就的禅,所以不是魔。但是,「魔入禅中」,魔王就到你所成就的禅定里面来了。「如行者于正心中,发诸禅定」,像这修行人他有正念,「发诸禅定」,成就了禅定。「恶魔恐其道高」,这恶魔、最坏的这个魔鬼,他恐怕你修成的道力太高了,对他不利,他就「入其禅中」,他就来到你的禅定里面来捣乱。「若心贪着」,他入到你的禅定里面,他也会现出来种种的形相的。现的形相,有可能现出来可爱的相,你「若心贪着」那个境界,哦!那就是上当了。若是他现出来恐怖的境界,现出个老虎来、现出个毒蛇来,你在那静坐,心里静、静、静,忽然看见老虎来,张牙舞爪来对你了,你若是生恐怖心,「或生忧惧」,忧愁恐惧。「即魔得其便」,你不管是可爱的、是可憎恶的境界,你一着在那个境界上,「魔得其便」,魔就得到一个机会来伤害你了。就像大老千来害人的时候,他总是随顺你、叫你生贪心,你一生贪心就上当了!意思差不多。

  

  「若能如上用心却之」,若是你像上面那三种方法来拒绝他,「魔邪既灭」,这个魔鬼就灭掉了,就没有事了。「如云除日显」,就像云被风吹掉了,太阳就出来了,就没有事了。「定心」就「明」而又清「净」。

  

  「二、明一向魔作禅定」,前面是你自己修行的禅定,魔到你禅定的心里面来捣乱。第二、明一向魔作禅定,就是你没有修成禅定,但是魔来欺骗欺骗你,他那个魔的力量来摄持你的心到禅定的境界。「诳惑行者」,来欺骗修行人。「若觉知非真,用法治之」,用前面说的法来治之。「魔退之后,则无复毫厘禅法」,那就是一点禅定也没有。若是你自己修成的禅定,魔王跑了以后,你的禅定还是照样的,没有被破坏。若你没有修成禅定,但是魔王他从旁边来欺骗你,教你成就了、现出一个禅定的境界,那就不行,魔的力量一谢退了,就没有禅定了。

  

  戊二、明非魔相

  

  次明非魔相者:罪障于禅,似如魔作,理实非魔,难可别识。若用前所说却之,终不得去;若能勤修忏悔,罪既除灭,则禅定自然分明。复次,或入定时,方便不巧,致令境界不如法;若更善作方便,则所证明净,故知非魔之所作也。(《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大正46.498中~下)

  

  「次明非魔相者」,前面那一段、明是魔相,这第二段、明非魔相。

  

  「罪障于禅」,我们修禅的时候,老是也修不好,不是这里不对、就是那里不对,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有罪!前生造了很多的罪,罪障碍我们的禅定。「似如魔作」,我们的罪障碍我们的禅定,就好像有魔鬼来捣乱似的。「理实非魔」,实在不是魔,不是魔来捣乱。但是究竟是魔捣乱、是我们自己的罪呢?「难可别识」,我们自己不认识。那么「若用前所说」法「却之」,若用前面这三个方法来拒绝他,「终不得去」,这个障碍还是在那里。那怎么办呢?「若能勤修忏悔,罪既除灭」,所以这因为是有罪,使令我们修行有种种障碍,你若能够精进地修忏悔法——我们佛教里面很多的忏法:大悲忏、梁皇忏、万佛忏都可以,「罪既除灭」,你一忏悔,罪就消灭了。「则禅定自然分明」,自己静坐的时候,自然就进步了。

  

  「复次,或入定时,方便不巧」,入定的这些方法、前方便,你没能善巧搞好。譬如你静坐的地方潮湿得很厉害,那这个潮湿就是你的障碍,你就不应该在那里。或修行人要弃舍五盖、要弃五欲这些事情,但是我们就常常同人通电话,你要修定嘛,还要给朋友写信,我怎么怎么事儿,说那个人结婚了、那个人有什么什么事,你又还要去作作礼,你这禅定怎么能修好呢?这个人情……所以修行人不能讲人情的!因为你这个时间、精神都用在一些杂乱的事情上,你还能剩出多少时间修行?就算是有时间修行,你一坐下来就想到:「哎呀!我今天和那个人说了一句话,恐怕得罪他了吧?」自己就是给自己增长很多的杂念,怎么还能得禅定呢?

  

  所以用功修行的人不要讲人情。那些亲戚朋友也要原谅一点,那么就是有希望了!所以「方便不巧」,很多的问题你都弄得不对劲儿。「致令境界不如法」,使令修行的时候,这里不对、那里不对。「若更善作方便」,你要重新学习学习修禅定的人应该怎么办,你把你的前方便搞好,「则所证明净」,那就容易成就了。「故知非魔之所作也」,这是自己作的,自己给自己做障碍,不是魔鬼捣乱的!是这么回事儿。

  

  我讲这个题目,我主要就是讲两个:一个是止、一个是观。我一共是分了六大段来讲,现在我讲到正修,就是修止是讲完了,底下这个观、和后边的三段,我不能讲了,就是我的时间没有了。我感觉到很抱歉,对不住各位!

  

  前面这几次讲,我都说过,我们若真实想要修禅的话,要好好学习。这《瑜伽师…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