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一件事,你看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怎麼反應,今天、明天、時間久了,你就會知道了。「共事」還是「不知」道,「當與久處」,你和他常在一起,終究你會看出他的真面目來的。「久處」還「不知」道,「以智慧觀察」,那麼就知道這個人。
有的有智慧的人,他不是個好人,但是因爲有智慧,能把那些缺點覆藏住,你看不出來。我們看《史記》上趙高這個人,秦二世的天下失掉了,就是趙高搞的!但是秦二世自己不知道,連秦始皇在的時候都不認識這個趙高!他就是能覆藏。所以,有些有智慧的人,你很難認識他的。
「今借此意,以明禅定邪正之相」,現在也借《涅槃經》上說的燒、打、磨,以明禅定邪正的相貌。「如發一動觸,若邪正未了」,也不知道是邪、是正?還不大明白。那麼怎麼辦呢?「應當深入定中」,你就是把心定下來,你不要去觀察它是邪、是正,你把你這個心一境性深入地入在定中。「于所發境中,不取不舍」,發出來這個動觸,它究竟是怎麼回事兒?你也不去取著它、也不棄舍它,你也不必同它親近,但是也不棄舍它。你的心、你怎麼辦呢?「但平心定住」,這個心不要有波動,就是定住那兒不動,就是這樣就好了。「若是善根,定力逾深,善根逾發」,如果那個發出來的觸,它是屬于善良的,那你的定力越深,那個善根就越會增長,會強大起來。「若魔所爲,不久自壞」,如果那個動觸是魔鬼來搞的,不是你自己真實的功德,那麼它那個動觸自然自己就壞掉了,就沒有事了,它不能夠來傷害你的。所以這第一個就是「定心研磨」的方法,就是用定,深入定中,對于發出來的功德相不取不舍,這是第一個方法。
「二、以本法修治」:本法修治,怎麼回事情呢?「如發不淨觀禅,還修不淨觀」,就是你這個動觸發了的時候,也有可能發出來不同的事情,就是前一生你修了不淨觀,這個時候不淨觀的境界出現了,所修的不淨的境界出現了,發不淨觀的禅。「還修不淨觀」,你繼續修不淨觀。「隨所修時,境界增明」,這個境界會增長、會更光明。「此則非僞」,這樣就不是假的了。不淨觀它能令我們的心清淨,沒有貪心;若沒貪心,也就沒有瞋心的,所以這個煩惱就不見了。「若以本法修治,漸漸壞滅」,你若用不淨觀來修,所現出來的境界不能增明,它漸漸漸漸地沒有了。「當知即是邪相」,那就不是好境界了。
「叁、以智慧觀察者:觀所發法,推檢根源,不見生處,深知空寂,心不住著,邪當自滅,正當自顯」,這正是體真止的意思了。智慧觀察,就用般若的智慧來觀察你發出來的境界,「觀所發法」。「推檢根源」,推察就是推求、檢查,也就是思惟、也就是觀察的意思。觀察所現出來的境界的根源,就是:它從何處生來的?怎麼發出來的?「不見生處」,一觀察,就看不見它由何處生了。那麼就是我們那天說:觀察一切法自性空,自性空裏面不見有少法可得,那麼就不見生處了。就是這樣意思。「不見生處」,這也就是《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你就按這樣的道理去觀察。
「深知空寂」,你會深深地認識到一切法是空無所有的、都是寂滅的。「心不住著」,這樣子就無有法可爲心的住著處了。若這樣子觀察,「邪當自滅」,如果它是邪法,它自然會滅壞了、沒有了。若是正法,它會更明顯。正法與正法是相順的,邪法與正法是相矛盾的。但是你本身般若的智慧一現前,正的力量大,邪不勝正,邪就息滅了,是這樣意思。
「如燒真金」,就像你用火來燒真金。「益其光色」,你越燒、這個金它越光明,這個色越新鮮。「若是僞金,即自黑壞」,那你用火一燒它就黑了、就壞了,那就不是真金了。「如此簡別,以叁法驗之,邪正可知」,是邪、是正,就都知道了。
「定譬于磨」,定心研磨就譬喻那個磨,磨這個金。「修治喻打」,以本法修治就譬喻那個打。「智慧觀察類以火燒」,就好像用火燒似的。
「又複久處喻磨」,與之久處譬喻磨。與之「共事」譬「如打」。「火燒即譬智慧觀察。」
「余禅定例爾驗之,邪正可知」,發不淨禅是這樣子,若發其他的禅,也是這樣子,那麼就可以知道了。
丁二、辨是魔非魔二
辨是魔非魔,即爲二意:一、明是魔相,二、明非魔相。
「丁二、辨是魔非魔,即爲二意:一、明是魔相,二、明非魔相。」
戊一、明是魔相
今明魔禅有二種不同:一、明禅非是魔,魔入禅中:如行者于正心中,發諸禅定,惡魔恐其道高,爲作惱亂,入其禅中。若心貪著,或生憂懼,即魔得其便;若能如上用心卻之,魔邪既滅,如雲除日顯,定心明淨。二、明一向魔作禅定,诳惑行者:若覺知非真,用法治之,魔退之後,則無複毫厘禅法。(《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叁.大正46.498中)
「今明魔禅有二種不同:一、明禅非是魔」,禅不是魔。是什麼呢?是你努力修行成就的禅,所以不是魔。但是,「魔入禅中」,魔王就到你所成就的禅定裏面來了。「如行者于正心中,發諸禅定」,像這修行人他有正念,「發諸禅定」,成就了禅定。「惡魔恐其道高」,這惡魔、最壞的這個魔鬼,他恐怕你修成的道力太高了,對他不利,他就「入其禅中」,他就來到你的禅定裏面來搗亂。「若心貪著」,他入到你的禅定裏面,他也會現出來種種的形相的。現的形相,有可能現出來可愛的相,你「若心貪著」那個境界,哦!那就是上當了。若是他現出來恐怖的境界,現出個老虎來、現出個毒蛇來,你在那靜坐,心裏靜、靜、靜,忽然看見老虎來,張牙舞爪來對你了,你若是生恐怖心,「或生憂懼」,憂愁恐懼。「即魔得其便」,你不管是可愛的、是可憎惡的境界,你一著在那個境界上,「魔得其便」,魔就得到一個機會來傷害你了。就像大老千來害人的時候,他總是隨順你、叫你生貪心,你一生貪心就上當了!意思差不多。
「若能如上用心卻之」,若是你像上面那叁種方法來拒絕他,「魔邪既滅」,這個魔鬼就滅掉了,就沒有事了。「如雲除日顯」,就像雲被風吹掉了,太陽就出來了,就沒有事了。「定心」就「明」而又清「淨」。
「二、明一向魔作禅定」,前面是你自己修行的禅定,魔到你禅定的心裏面來搗亂。第二、明一向魔作禅定,就是你沒有修成禅定,但是魔來欺騙欺騙你,他那個魔的力量來攝持你的心到禅定的境界。「诳惑行者」,來欺騙修行人。「若覺知非真,用法治之」,用前面說的法來治之。「魔退之後,則無複毫厘禅法」,那就是一點禅定也沒有。若是你自己修成的禅定,魔王跑了以後,你的禅定還是照樣的,沒有被破壞。若你沒有修成禅定,但是魔王他從旁邊來欺騙你,教你成就了、現出一個禅定的境界,那就不行,魔的力量一謝退了,就沒有禅定了。
戊二、明非魔相
次明非魔相者:罪障于禅,似如魔作,理實非魔,難可別識。若用前所說卻之,終不得去;若能勤修忏悔,罪既除滅,則禅定自然分明。複次,或入定時,方便不巧,致令境界不如法;若更善作方便,則所證明淨,故知非魔之所作也。(《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叁.大正46.498中~下)
「次明非魔相者」,前面那一段、明是魔相,這第二段、明非魔相。
「罪障于禅」,我們修禅的時候,老是也修不好,不是這裏不對、就是那裏不對,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有罪!前生造了很多的罪,罪障礙我們的禅定。「似如魔作」,我們的罪障礙我們的禅定,就好像有魔鬼來搗亂似的。「理實非魔」,實在不是魔,不是魔來搗亂。但是究竟是魔搗亂、是我們自己的罪呢?「難可別識」,我們自己不認識。那麼「若用前所說」法「卻之」,若用前面這叁個方法來拒絕他,「終不得去」,這個障礙還是在那裏。那怎麼辦呢?「若能勤修忏悔,罪既除滅」,所以這因爲是有罪,使令我們修行有種種障礙,你若能夠精進地修忏悔法——我們佛教裏面很多的忏法:大悲忏、梁皇忏、萬佛忏都可以,「罪既除滅」,你一忏悔,罪就消滅了。「則禅定自然分明」,自己靜坐的時候,自然就進步了。
「複次,或入定時,方便不巧」,入定的這些方法、前方便,你沒能善巧搞好。譬如你靜坐的地方潮濕得很厲害,那這個潮濕就是你的障礙,你就不應該在那裏。或修行人要棄舍五蓋、要棄五欲這些事情,但是我們就常常同人通電話,你要修定嘛,還要給朋友寫信,我怎麼怎麼事兒,說那個人結婚了、那個人有什麼什麼事,你又還要去作作禮,你這禅定怎麼能修好呢?這個人情……所以修行人不能講人情的!因爲你這個時間、精神都用在一些雜亂的事情上,你還能剩出多少時間修行?就算是有時間修行,你一坐下來就想到:「哎呀!我今天和那個人說了一句話,恐怕得罪他了吧?」自己就是給自己增長很多的雜念,怎麼還能得禅定呢?
所以用功修行的人不要講人情。那些親戚朋友也要原諒一點,那麼就是有希望了!所以「方便不巧」,很多的問題你都弄得不對勁兒。「致令境界不如法」,使令修行的時候,這裏不對、那裏不對。「若更善作方便」,你要重新學習學習修禅定的人應該怎麼辦,你把你的前方便搞好,「則所證明淨」,那就容易成就了。「故知非魔之所作也」,這是自己作的,自己給自己做障礙,不是魔鬼搗亂的!是這麼回事兒。
我講這個題目,我主要就是講兩個:一個是止、一個是觀。我一共是分了六大段來講,現在我講到正修,就是修止是講完了,底下這個觀、和後邊的叁段,我不能講了,就是我的時間沒有了。我感覺到很抱歉,對不住各位!
前面這幾次講,我都說過,我們若真實想要修禅的話,要好好學習。這《瑜伽師…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