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众生,都是以自性为因,由自性生出来一切众生、生出来宇宙万物,以自性为因,所以叫做「自性因」。
但是加一个「等」字,这里面又有其他的事情。就是数论外道说:自性之外还有个「我」。这个「我」感觉到很寂寞,想要享受这个五欲乐,于是乎这个自性就给他创造了各式各样的色声香味触,就是各式各样的欲的境界。于是乎这个我就去享受这些欲的境界。享受,到时候因为欲又受到苦恼了,于是乎又厌离,厌离这一切的欲,就修学禅定。修学禅定,逐渐地、逐渐地解脱了一切欲以后,这个自性把一切法又收回去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个我就得解脱了,就得涅槃了。那么这个数论外道就是这样解释。那个「自性等」那个「等」就包括了「我」的意思在里边,是这样解释的。
「或说无因」:或者他们说一切法都是自然而有的、没有因缘,也有这么解释。「谓拨无一切能生因体」:这「无因」就是他们「拨无」,就是不承认一切法各有它的能生因体,他不承认这件事;一切法都是无因缘而有的、自然而有。那么这是「等起」。
这个「等起」,就是刚才说那个大自在天——一切法平等的都由大自在天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迷惑、愚痴的说法,所以叫做「等起愚」,这样意思。
「复次,实我所住持愚者」,前边「于身者等起」这一句解释完了;第二句就是「实我所住持」,这又是一句。
「颂曰:我住持诸根,能触及能受。」「计我住持诸根」这句话有一点意思。就是外道他有这样的执着: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诸根,要由「我」来住持它,它才能继续地生存下去,所以叫「住持诸根」。如果这个我离开了身体,眼耳鼻舌身意就死掉了,所以叫做「计我住持诸根」。
「能触顺苦受触、顺乐受触」,这个我住持诸根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它住持诸根的时候,它能够「触顺苦受触」,能接触顺于苦恼的感觉的这种触;「顺乐受触」,它也能接触顺于快乐感觉的触。那么,这前面一个顺苦受,第二就是顺乐受。「及能领受若乐、若苦」:这个「我」住持诸根,所以它能领受或者是快乐、或者是苦恼。如果这个「我」离开了,这些受都没有了。
前面「能触顺苦受触、顺乐受触」是触、是接触,第二句「能领受若乐、若苦」是受;一个触、一个受。这触和受都是由我住持诸根而有的。就是能住持诸根是我的一个作用;它又能触、又能受,又是个作用。这是解释「实我所住持」。
「复次,流转作者增上义及染污清净愚者」,解释这一句。「谓计有各别住持身者我已」,像前面解释五蕴,是各别地住持身者,那就正好是这个意思。但是增上义、及染污清净的意思,这底下解释。
「从此死生处,计有流转者;法非法作者,及彼果增上。于修习邪行,计为染污者;于修习正行,妄计解脱, 者」:这是把义标出来,这底下的长行文再加以解释。
「彼愚痴者,于彼彼死生处」,对于众生在六道里轮回,各式各样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彼彼死、彼彼生的地点。「计有实我生死流转」:他执着有一个真实的我的体性。「实我」这句话也是这样意思:世间上一切的有为法都是败坏的,有生、也有灭,所以都是虚妄的。唯独「我」不生也不灭、不可破坏的,所以叫做实我,这外道这样执着。
「实我」在彼彼死生处生死流转,这个身体死了,它又到另外的地方去生了,生了以后又死了,他又到另一个地方去生了,这样继续地活动,叫流转。这是解释「从此死生处,计有流转者」这一句。底下又解释「法非法作者」。
「即此实我,造作后世法非法因」,这个我是干什么的呢?它能造作后世法非法因。现在是因,后世是果。现在造作合法的事情,就是做善业;做非法就是恶业。有了善业或者是恶业,就能招感后世的果报。这个善业、恶业由「我」来创造,所以叫做「即此实我,造作后世法非法因」。
「即为此实我,于彼果自在受用故,彼果法生」,这个句子应该这样说。「即为此实我」:也就是这个实我。诸有为法是有变易的;我,还是这个我,还是造业那个我。「于彼果自在受用故,彼果法生」:造了业、造了法非法因之后,他就要去受法非法得的果;这地方说是「自在受用」。「彼果法生」:所以彼那个法非法得的果报就出现了。这个「自在受用」,当然这外道就是这样执着;但是在众生这一方面来说,可能还不是太自在,受苦恼的时候也不是太自在;说是享受福报的时候,可能有多少自在,也可能不是太自在。
「即此实我,依于果法,习行邪行,计为染者;修行正行,计为解脱者」,就是解释后边这个颂「于修习邪行,计为染污者;于修习正行,妄计解脱者」。「即此实我」:也就是前边造法非法因、享受法非法果报的那个「我」。「依于果法,习行邪行,计为染者」:他得到了果报以后,他就不断地去造作邪行,就是不合道理的事情。这样子就在生死里流转,那么他就执着这是个染污的我,这个我是染污的,「染者」。「修行正行,计为解脱者」:如果他修行出世间的道行,这就称为「正行」。那么,成功了以后,解脱了苦恼,那就叫做「解脱者」,这个我就独自地存在,清净无为,「计为解脱者」。
《显扬圣教论》在中国佛法里面,是属于唯识宗的一部论。但是这里说的我相,和《大智度论》里面说的一样,《大智度论》也是这样子描述外道执着的我相,是相同的。但是,《大智度论》的解释虽然和这相同,它不是在一处,是这里说一部份、那里说一部份;《显扬圣教论》把这个我集中在一处这样解释。《显扬圣教论》是无著菩萨造的,无著菩萨是在龙树菩萨以后出现世间的。
这样子解释「我」,在我们中国佛教来说,可能有的人心里面有一点不舒服,我在想。因为我们中国佛教《起信论》来得早一点,有说是真谛三藏翻的《起信论》;《楞严经》说是唐中宗神龙元年的时候翻译的。有了《楞严经》以后,唐朝弘扬《楞严经》的人不多,到了宋朝有多少,元朝就多了,明、清就是更多,到了中华民国的时候更多。我们中国传统的佛教就是学习《起信论》和《楞严经》的人多、欢喜的人多。那么这一类、这样的佛教学者,若是看了《显扬圣教论》说这个「我」,心里怎么想?心里怎么样想法?
但是,《大智度论》在中国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他也是这样说「我」的,但是没有这么样的集中在一起说得这么明显;若是你注意地读,其实和这个文是一样。但是我们中国人、汉人,这个般若法门,虽然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人很多,但是中国传统佛教的思想,还是《起信论》和《楞严经》的思想,对于《大智度论》的般若法门越往后来越不盛行。那么和《显扬圣教论》这个「我」的意思……《显扬圣教论》说这是外道的邪见——我见,是这么个态度!但是我们中国佛教传统的思想,不是太欢喜这个说法,是有这个问题。
不过,我们多数的人就是学了一部经、或者学了几部论,就好了、就停下来了,就欢喜念佛,修止观的人也很少!如果你若是这一部经论也好好学、那一部经论也好好学,学得多了的时候,你认真一点,你就发觉这里边有问题!你才会知道;不然的话还是不明白的。
但是在今天的中国佛教,我们中国佛教的学者可能心情不同!因为以前的中国佛教,世界上的交通不方便,其他的地方的思想和我们不是那么容易交流,今天不是了!今天南传佛教的思想来到我们这个地方了,来了以后你就会有感觉。有感觉了,你要重新想一想了。
但是,我们从中国佛教史上看,从南北朝的时候,很多很多的高僧,从《高僧传》上看,都是有很大的成就,有不可思议的境界!等到后来,恐怕就少了,有成就的人不是很多。我们虽然是这样说,但是我们若能够认真地学习佛法,若真能够修止、修观的话,当然还是会有成就。不过修止观这件事,你一定对于经论,要深入经藏通达诸法实相,得到般若的智慧才可以,才能做得到。不然的话,还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好一点;止观还不是那么容易修。
但是,现在我们中国佛教在自己的国家、或者是到外国去,很多人还是欢喜静坐。但是我在推想那种情形是怎么样,为什么欢喜静坐?欢喜是欢喜,多数是修止而不是修观。就是修观,也不是空观、假观、中观,也不是这种观;顶多是修修数息观,就是这些浅显的,并没能接触到佛法的中心。
有的人因为身体不大好,常能够静坐,如果能合适,感觉到身体好一点,所以欢喜静坐,多数是这样的情形。说是真实想要得无生法忍而修止观的人,我看还是很少很少的,还不是那么多。
现在我想讲一个故事,你们听听。说是修止观、这个修行的事情不容易!但是这件事,众生、凡夫的善根不一样,各有因缘接触佛法,只要能接触佛法、栽培善根,终究有一天得大解脱。所以都是好的,也不必讥嫌谁。
我讲一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婆世踬比丘,这个比丘原来他家里边父母是个大富翁,很多很多的财富。生了一个儿,就是这个婆世踬比丘没出家以前,相貌也非常得美、又特别聪明。当然你想一想,父母不爱吗?但是这个小孩子渐渐长大了,就出去游玩,和其他的小孩子在一起各处跑、游玩。
游玩的时候就遇见了一件事,就是跑江湖的;这应该是怎么称呼他呢?就是里边也有老虎、也有狮子,又是各式各样又唱歌、跳舞这些事情。大家就在这儿看热闹,这个小孩子婆世踬他也去看。看、看,忽然间看出一件事来,就是这个团体里边,有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也是非常美!婆世踬感觉到这个女孩子非常可爱。
那么看完了这场(我们说就算是)戏,回到家去,就向父母报告,说是这个团体里面这个女…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