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大意
于1993/1994華藏講堂
壹、緒論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法友!我們今天在這裏共同學地習止觀法門,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但是,在本人來說,對于佛法的學習是沒有心得的,一無所得!我只是按照經論上佛菩薩開示我們的止觀法門,爲各位作簡單的介紹而已。在這裏邊也可能有多少出入的地方,我希望各位還是多讀經論做決定。
這個題目是「止觀大意」,(講義)第一頁是把這個題目裏邊我所要介紹的、全面的寫成這樣的科目,從這裏邊也就可以知道我要講什麼了。
我們中國的佛教,當然是由印度的佛教傳譯過來,我們中國才有佛法流行的。但是,流行到中國來之後,由于佛法裏邊有小乘、大乘的不同,而在大乘佛法裏邊,也有多少學派的不同,又加上我們中國古德各有各的方便,所以關于禅(止觀就是禅)在中國也就有各樣不同的教授。我們平常最容易說到的,就是所謂如來禅、祖師禅,有這樣的說法。但是,在我個人的看法,禅在佛教裏邊是普遍的,不能說禅宗才有禅,其實小乘也有禅,所有的大乘學派都有禅,不管是天臺宗、華嚴宗、叁論宗、唯識宗、連密宗也算在內都有禅,所以禅不是個別的。但是我們中國學習佛法的人很能夠體會佛陀的慈悲,特別地重視實踐,所以,禅宗特別立爲一宗,成爲專宗了。所以也有很多人學習禅而有大的成就,這真是我們中國佛教值得贊歎的地方。
我簡單把這個表念一下,我一共分成六章。
第一章是「釋名」:就是解釋「止觀大意」這個名。
第二是「方便」:這方便是什麼呢?就是若想要學習禅、若想要修習止觀,不是立刻就可以做的,需要有一個前方便,你需要預先准備一下,不然這一件事是不能做的。
第叁是「正修」:就正式地去學習禅。這個「禅」在中國古代禅宗的大德,那真是不可思議境界!但是我們初學的人還是要有名言,不能完全離文字相,不能那樣子,我們還要有文字。所以要把它說得我們能有一個下手處,令我們能夠開步走,我們第一步能邁出去,好像有一個臺階,給我們一個臺階向前進,向前一步一步地可以進步。這樣子,我們大家都可以學習禅。這個臺階是什麼?就是止觀!禅雖然是方法很多,實在就是這兩個方法:一個止、一個觀。
這個「止」,第一段是「明止門不同」。止是個門,其實觀也是門。「門」這個字怎麼講呢?就像我們住的房子要有門,我們才能進來;沒有門,我們進不來。佛法裏面講第一義谛,第一義谛是一切聖人所居住的地方——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就是所有的聖人都到無爲的那個地方去;我們所有的佛教徒都是希望到那裏去,所以叫做「皈依法」。但是怎麼樣去法呢?就是要有門!這個門——止就是門、觀就是門。我們從這個門就可以到第一義谛那裏去了;或者說我們可以到涅槃那裏去了,所以這是涅槃的門,這樣說也可以。《法華經.譬喻品》的火宅,這個房子起火了,只有一個門可以跑出去,那是出火宅的門,那是出,那個門是出的意思;但是,出火宅,同時就是入涅槃,它也是入涅槃的門。那麼這止觀其實就是出火宅的門;若約涅槃來說,它就是入,所以「門」有出的意思、也有入的意思。其實或者說是一個「安樂門」,我們到安樂的地方的一個門。
但這個止門,這也是通說的,也是不一樣的。按天臺智者大師,他就分成叁個止:系緣止、製心止、體真止,分這麼叁個止,按照這叁個方法去修學。這是第一科。
第二段「辨止深淺之相」。我們這個虛妄分別心流動得很厲害,你叫它停下來也不是容易。停下來之後還由淺而深,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是特別的意思;我們一般人修行總是要緩慢一點,慢慢地由淺而深。所以在這裏分成叁個階段:第一個是九心住,第二個是近分定,第叁個是初禅。應該說二禅、叁禅、四禅也在內,但是,我想不必說,那就不必講了。
宗喀巴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略論》上面,〈奢摩他〉章的後邊,他也就說到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初禅他都不講了。他說出個理由來,宗喀巴大師說出個什麼理由呢?他說:「現在的人得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很少了,所以不要說初禅。」現在這裏若是按宗喀巴大師的意思,我就是說過頭了,也應該說到近分定爲止,但是又說到初禅。不過這裏我也有一個理由,從九心住到近分定(近分定也叫做未到地定,九心住就是欲界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很難很難的!很不容易!九心住都不容易成就。由九心住到未到地定(到近分定)也都不是容易。可是你若成就了近分定到初禅去,容易!不難!反倒是容易了。所以也不妨從近分定說到初禅。這是把止說就到這裏爲止,由叁個階段來說明「止」的意思,這是「辨止深淺之相」。
第叁段是「驗知虛實」:驗知虛實這是個問題。就是你修九心住、你修近分定、或者是得初禅,這裏邊有虛、也有實;就是虛假的、真實的這樣意思。「我現在得未到地定了!」其實不是!「我得了初禅了!」其實不是!這裏邊有真、有假的問題。善根深厚的人、做功德特別多的人,他可能沒有業障,也可能有業障被他的功德鎮伏住,他能很順利地就得初禅。若是我們功德不是那麼強、多諸業障,那就靠不住!說是得九心住了,其實不一定;得了初禅,其實也不是,就是這裏面有問題。所以應該驗知虛實,要知道這件事。所以,修行這件事真是不容易!
在這裏「正明驗知虛實」分成兩科:「則相驗知」、「以法驗知」,從這兩方面去考察它是真的、是假的。第二段是「辨是魔非魔」。這裏面的意思就是:自己用功修行根本沒有成就,但是魔能給你造一個假的境界。「哎呀!我很好!我一下子就得初禅了!」其實是魔給你搞的,其實魔就是來欺騙我們,等到魔他不願意搗亂我們了,我們就什麼也沒了,還有這種事情。所以修行的事情你不要著急,有點成就的時候你不要著急,你自己努力地觀察觀察。不要說:「哎呀!不得了!我發財了!」不一定!這個地方要知道。
這是「止」,分這麼叁段解釋。
第二段就是說「觀」、觀察。第一說「我空觀」,第二說「法空觀」,這都是經論上常說的話。經律論這都是佛菩薩的法語,佛菩薩的慈悲開導我們的話,我們根據佛菩薩的法語去修行,經論上這樣開示我們,我們就是這樣去學習。
在中國禅宗古德的語錄上看,也有這「我空」、「法空」的意思,但是他不用我們的語言去講什麼叫做觀、什麼叫做空——我空、法空,他不這樣講。我們讀《六祖壇經》,我們還知道那個時代的禅,多數還是用經論上的成語來開示佛法的。但是,後來的禅師逐漸地、逐漸地就改變了,他就用一些隱語,就另外說出一句話來,你如果本身沒有多少佛法的知識,你沒有多少的功力,你就不知道他說什麼。其實,那裏面也是說這些話。
這個我空觀、法空觀,下邊的文,我都是根據現成的經論上的話來說明它的道理。法空觀是分叁段:第一段是「總明」,第二段是「別說」,分「七空」、「四禅」,第叁段「釋疑」。這個四禅不是色界四禅那個四禅,不是的。用這叁段來說明法空觀的修法。這是正修。
其次,說到第四段是「覺魔」。這裏這個魔和前面的「辨是魔非魔」其實是一回事,但是又不同。
第五是「證果」。前邊我們能夠努力地修止,我們可能會成就九心住、近分定、初禅,可能會有這樣的成就。但是你若修了我空觀、法空觀之後,如果我們有成就,是成就什麼呢?就是證果了,就是得了出世間的聖道,那是我們佛教徒的一個正常的事情。
按現時代歡喜修禅的人,多數是願意修止而不願意修觀。不要說在家居士,就是出家人也算在內,就是歡喜修止而不歡喜修觀。歡喜修止,什麼原因呢?因爲你常常修止有多少好處,就是感覺到很舒服,就算是沒得九心住,也感覺到很舒服。或者是有多少成就,那是更好了!容易減少病痛身體健康,這都是人所歡喜的嘛!身體沒有病痛、身體健康,這是最好了。在家人修習禅、不信佛教的人都有可能也願意來學禅,就是因爲禅有這樣的好處。但是在佛教的立場來說,我們佛教徒不應該以此爲目的而修禅的,不應該是這樣子。
不應該這樣子,這裏面是什麼呢?因爲,的確!你若常常地修止,這樣用功的話、你肯努力的話,的確是能少病痛身體健康的,是有這種作用。但是身體真是健康了以後又怎麼樣呢?我們是凡夫啊,身體一健康就容易放逸,一放逸以後,你所修成的少分的禅就破壞了,那麼又不對勁了。所以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深深地知道衆生是這樣子,所以特別地贊歎要有出離心,要願意得涅槃、行菩薩道、廣度衆生,要有這樣的意願。不要說:「我坐禅爲身體健康」,你不要用這樣爲目的。但是雖然你不這樣做,你若肯常常坐禅,它自然是會減少病痛、身體健康,自然是這樣子的。
修觀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什麼呢?修觀;若在我的看法,你一定要把佛法裏面說的六波羅蜜這個般若波羅蜜你要把它搞通了才可以。般若波羅蜜就是《大智度論》了。龍樹菩薩解釋《大般若經》的第二分,鸠摩羅什法師翻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龍樹菩薩有《大智度論》來解釋。我們若是單獨地去讀經,可能不容易明白,有龍樹菩薩的解釋,我們會好得多,去學習般若波羅蜜應該不是太難。但是,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不是太多,本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中國流行得很廣,很多人願意受持讀誦,但是,又好像不是那麼回事。所以般若波羅蜜搞不通,你的觀很難修得好。所以,多數是歡喜修止而不能修觀的原因就在這裏,因爲般若波羅蜜搞不通啊!這我空觀和法空觀怎麼修?修不來!所以也就只好修止了。那麼在中國佛教史上看,這就是中…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