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P46

  ..續本文上一頁你若是念佛,你就正常地念佛,他自然就沒有了。如果你這麼想,它還是向下陷,這種顛倒想不變、顛倒想停不下來,假設你不對治它,當然應該說這是魔鬼來搗亂。若我看,你就說自己的虛妄分別,然後大聲念佛,應該是有效!不過剛才我們在書本上看,也應該忏悔忏悔,也是可以,忏悔忏悔也應該有效。

  

  一個是用智慧來對治:觀察這個身體是空無所有的,誰向下陷?這個大地也是空無所有的,向那裏陷呢?那麼就沒有事了。用智慧來破壞它,再加上自己忏悔,就可以了。

  

  問:鍾愛的長老,如何修無生法忍?成道之後有何現象?

  

  答:這正是底下修觀的意思。修我空觀、修法空觀,這就是修無生法忍。

  

  成道之後有何現象?應該從兩方面說。一個就是我們現在是佛不在世,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了,我們這個世界表面上看是沒有佛、也不見有阿羅漢,那麼你若修無生法忍成就了,應該有佛出現來爲你印證,應該有這樣的現象。如果是沒有佛來印證,那你還是沒有成就,這是一。

  

  但是得無生法忍的人他並不取著這樣,因爲他觀察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佛不可得、衆生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心離一切相、無分別的境界,離一切心意識的境界,那他那裏會執著:要佛來給我印證?他沒有這種分別心的。這是一個現象。你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佛來爲你印證,這是第一個現象。

  

  第二個現象:這得無生法忍的人,他這個智慧一出現的時候,于一切法無著,不執著,他心能不著。這個無著,我們佛教徒倒是常用這句話:「你怎麼這樣執著呢?」就這麼說這句話。但是實在這是很深的境界,是很深的!

  

  我們平常人稍微靜坐一點,會感覺到:「喔!我現在心裏面有點貪心;我現在這分別心、我心裏面有點兒瞋心。」這樣的觀察,這是已經很粗顯的煩惱。這個著,還在這個貪瞋煩惱之前就有著了。

  

  我說過沒有?譬如說一個脾胃好的人,人家說:「這個餃子很好吃!怎麼怎麼有味道啊!怎麼怎麼地。」他就流口水,這個脾胃好的人他就會流口水。但是,這流口水的人自己再反省:並不是明顯地要吃餃子,爲什麼還要流口水呢?就是已經開始有貪心了。那麼就可見這個貪心,我們還不能完全覺知到。而這個著,還在貪心之前。如果你無著,不會有貪心的;照見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嘛!貪就是苦、瞋也是苦。

  

  所以這是兩個現象。「成道之後有何現象?」初成道的時候,有佛來給你印證,來贊歎你一下、來印證,這是第一;第二、能無著。

  

  但是初得無生法忍的聖人,他並不是圓滿的聖人,初開始得聖道的人還有很多煩惱還在,所以他的正念若不現前的時候,他還有煩惱,還會起煩惱。

  

  這個可以分兩方面說:一個是在家居士得無生法忍,一個是出家人。如果是出家人初得無生法忍,他也是有煩惱,但是比較少。假設是正常的佛法的話,你也天天在那兒修四念處、靜坐,無故會罵人嗎?不會的。最低限度表現出來是十善法的境界,身口意叁業所表現,都是很合理的,不觸惱人。所以出家人(按常理來說)引起煩惱的事情少;如果不修四念處、不修行的人那就不要說。這是說出家人若是得了聖道,初得無生法忍的人,他煩惱也沒有完全斷,但是起煩惱的因緣少。

  

  若是在家居士得無生法忍,那不能和出家人相比。因爲在家居士他還可以有事業,他還可以有妻子兒女的,初得無生法忍也還是,這樣也還是可以得無生法忍。當然這是宿世的善根深厚——般若的善根深厚,所以今生他能夠修四念處的時候,一用心就得無生法忍。得了無生法忍,但是他是個在家人,他還有工人、還有妻子,有很多親戚朋友,很多很多的問題,還會有煩惱,時時會有煩惱。只是說正念現前的時候,能無著。

  

  所以,成道之後有何現象?簡單說,有這兩個現象。

  

  如何修無生法忍呢?就是「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楞嚴經》說:「從聞思修得叁摩地」,現在叁摩地不要說,聞思修這個修就是叁摩地。不過,這就不多說。那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怎麼樣得無生法忍?就是聞、思、修,就是這樣子。

  

  我看,就是《大般若經》,《維摩經》也是可以,《華嚴經》、《法華經》也都可以,你能夠「聞」。這個聞的範圍,我們從字面上看:「喔!就是你講一講,我聽一聽,我聽明白了,就是聞!」其實不是這麼簡單。我們讀書也包括在內,我們自己閱讀經律論也包括在聞裏邊。那麼應該怎麼說呢?就是你正確地通達了什麼是佛法,你通達了,這是聞慧。聞慧以後,你能自己「思」惟,你還能思惟,用這個智慧來思惟色受想行識是因緣所生、是畢竟空寂;那麼這個思又更進一步了,能更進一步。譬如遊泳的人,最初學遊泳的人,要用一個救生圈,用那個東西去練習遊泳,聞慧就是這樣子。聞慧要假借語言文字的佛法去聞。這個思慧,就有的時候需要文字、有的時候能離文字。就像學遊泳學得進步了,有的時候不要那個救生圈也可以遊泳,有的時候還要,就是這樣子。

  

  到修慧的時候,就可以離文字了。所以離文字相,嚴格地說,要到修慧的時候,而不是在聞——初開始的時候。初開始的時候沒有聞慧,沒有文字的佛法,我們不能夠轉凡成聖,不可以!如果說決定沒有文字相,釋迦牟尼佛不需要出世了。

  

  從修慧,就是要修禅定,在禅定裏面再去觀察五蘊皆空——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修止又修觀。這樣子,逐漸地、逐漸地止而又觀、觀而又止,那麼有一天早晨起來一靜坐,一念相應,得無生法忍!就是這樣。也可能不是,也可能是你去見師父去,師父打你一香板,得無生法忍!是的!什麼呢?他打你一香板的時候,你的正念一觀察:「這香板不可得!」得無生法忍。也可能有人罵你一句,得無生法忍;有人可能是贊歎你一句,得無生法忍。當然,我們不修行的人,那就不是!「你打我?我要告你!」這都是從煩惱上、向塵勞這一方面去用心了,不能向道上會。修行人向道上會,不管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不管看見什麼境界,他向道上會,所以,他容易得道。你就是《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我因爲提婆達多的善知識故,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這樣意思。

  

  所以,如何修無生法忍?這句話的確是非常重要!不過我就是說這麼多了。

  

  1994年宣講

  

  問:如何爲身患重病的父母消除業障?延續壽命?

  

  答:當然,能夠誠心拜忏是可以,可以消除業障、也有可能延續壽命。或者是你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有這種作用;我也聽人說,念《地藏經》也有這種作用,可以消除業障、延續壽命,也是可以的。

  

  但是佛說的這些法寶,稱之爲寶,它的確有不可思議的作用!你能如法地受持讀誦,修止、修觀,當然不可思議。但是,究竟是不是能消除業障、延續壽命,那還不決定。這個不決定的意思;譬如說年紀大的人、或者是年紀不大,我曾經講過,這個人他有了病,或者說是業障病,也很苦。那麼你求佛菩薩——拜忏、或者是念大悲咒、或者是念經,消除他的業障、令他的壽命延長。佛菩薩就滿你願,這業障轉了,病痛沒有了、壽命延長了;但是壽命延長以後,有個惡因緣使令他造了很多的罪,假設有這種事情。如果說,若是他的業障可以消除,不要延長壽命,他就死掉了;死掉了,那麼這個罪業就沒有因緣創造;因緣一轉變,就沒有因緣造罪了。這樣的情形,我們想一想,是延長壽命好?是不延長壽命好?這裏就是有點事情。

  

  所以我們「念經求佛菩薩加被」這件事,在我們的感覺上,有的時候佛菩薩沒有滿我願:「人家說念《金剛經》能延長壽命,結果也沒有延長,佛法不靈!」其實這句話,在佛菩薩的大慈悲心裏面,他有他的看法,不能按我們的看法決定事情的,所以也應該這樣講。

  

  但是,爲子女的人看見父母很苦,當然也應該爲他忏悔,這當然是對的。可是有的時候不如我們意,我們也應該不退道心,對于佛法的信心不退、對于佛菩薩的恭敬心不要變動。因爲我們的肉眼、我們的虛妄分別心,有一張紙就隔住、就看不見了。所以,我們對佛菩薩信心應該深刻一點。

  

  問:持咒是修持的法門之一。曾經有法師說:咒是鬼神的名號。鬼神是六道輪回的衆生,藉他們的名號也能修持念咒嗎?以上問題求你指導。

  

  答:這個話啊,說是鬼神的名號,有的地方也是有這種說法,但是你不要這樣執著,我看《瑜伽師地論》上不是這麼說。《瑜伽師地論》上說:這個咒,就是佛菩薩能說咒,乃至得禅定、神通的外道也能說咒,他也能說咒的。我們一般人不能說咒;是得了禅定、神通以上的人能說咒。他說咒,就是他要由他那個寂然不動、明靜而住的禅定的力量、加持的力量,賦與這個咒的語句什麼什麼力量:這個咒可以使令人身體健康、或者使令人發財、或者怎麼怎麼的,他賦與它這個力量。你能依據他的條件……它多數要有個條件,不是無條件的。就是我們念大悲咒,念大悲咒,它也是有條件的,你讀《大悲心陀羅尼經》就知道。大悲咒出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上,也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

  

  《瑜伽師地論》上說,佛菩薩、得無漏道的聖人(不是外道的那些有禅定的凡夫),就是得了禅定、有神通的聖人,當然也是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到佛是最圓滿;這一切有神通的聖人也都是能夠說咒。說咒,他也是大悲心,不是求名聞利養的;這樣子,他也是,他那個清淨的真心賦與這個咒力量;他也是有條件,規定怎麼怎麼的,可以滿什麼願、滿什麼願。你按照他的規定,它也能有效;如果你違犯了他的規定,那就不一定有效。這是《瑜伽師地論》上這麼講、這樣解釋,所以咒是有力量的。但是佛菩薩完全是大悲心,和外道不同!和外道不同的原…

《止觀大意(講于華藏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漫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