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P17

  ..续本文上一页」,坐在那里没有什么意味。「萧索」在这里就是疏散了,所有成就的功德都疏散了,没有了,空空如也。「无法持身」,没有功德法来摄持你的身体。譬如心一境性,这个定的力量来摄持你的身体,使令你很清净,明静而住,很舒服的;这些都没有了,「无法持身」。「此为减相」,这叫做减。

  

  「触」有「增」、有「减」,减就是不及,增就是太过头了。这个增减,就是邪相。如果说是也不增、也不减,那就是正。譬如「动」,他自己感觉到有点动,但是别人看见他还是很正常,没有什么事情。这个动能周遍全身,而带来很多的轻安乐。下面一共有十种功德,那就是初禅的好法,那就是正常的、真实的禅定的功德。这是说「触体增减」。

  

  二、「定乱」,这是又一双。「定者:动触发时」,这个动的感觉出现的时候,「识心及身」,我们这个心和身体,「为定所缚」,为定的力量系缚住了,「不得自在」,你心里面不能自在、不能自主。自在就是自主的意思,不能自主。「或复因此便入邪定」,你就因为身体不自在,这就是入了邪定了。这正常的呢,就是有了定,但是还是很自在的。譬如说人家用绳子把你的身体绑起来了,你就不自在,你想要动就不能动,就不自在。说得了定,而这个定的力量把你困住了,那就是邪定,就是太过头了。「乃至七日」可以「不出」定,这样子。

  

  「乱者:动触发」的「时」候,「心意撩乱」,本来是心里面很静的,但是这个动一来了的时候,你的心反倒是乱了。「攀缘不住」,攀缘很多很多的色声香味触法的事情,那么这也是不对了。定太过头了也不对、乱也是不对,所以这就是邪定了。

  

  如果那个定不感觉到不自在,感觉到自在,而心又是明静而住,心一境性,这样子就是正常的,那就是真实的,就是正而不是邪。

  

  「三者,空有」,第三个邪法是空有。「空者:触发之时,都不见身」:触发的时候,感觉没有身,身体没有了。「谓证空定」,自己感觉我证到空定了。这个事情,修止的时候,你只是心明静地安住在所缘境上,这样修习。那么你在这个境界,修、修、修,修到一个程度的时候,感觉身体没有了。我头几天说过,未到地定有这样的现象。

  

  我可以再多说一点。就是修九心住(欲界定),到最后等持的时候,是感觉这个身体如云如影那样子,心里面明静而住,但是感觉身体也不像这么很大一块的样子,感觉如云如影、有若无的样子,不是说没有,感觉有,但是不是那么样的粗重,如云如影那样子。继续地用功修行,就是到了未到地定(近分定)的境界,就开始有轻安。当然(我们前天讲过),他那轻安乐是逐渐地、逐渐地增长的。到未到地定就是有轻安乐了,但是到初禅的时候是更殊胜。有什么不同呢?初禅的轻安乐能周遍全身都是乐!从头至足、从足至头,乃至到手指头、内外完全是快乐的境界;未到地定还没有这么殊胜。同样有轻安乐,但是有多少的不同、深浅的不同。

  

  现在说这个「空」。未到地定,如云如影的身体里面,你一静下来修止、修观,修观、修止的时候,忽然间这个身体没有了,会出现这种境界;可是这个时候,这个轻安乐不是那么多。它还会再出现,再出现这个身体,还是如云如影这样子。那么你不断地修行,这如云如影的身体又没有了,就是这样子。如果是到了初禅的时候,这个空的境界不见了,就是感觉这个身体如云如影、而有种种殊胜的轻安乐。

  

  另外一个不同(我昨天说过),欲界定还是有欲心,欲还是有;未到地定也还是有欲,但是轻、很轻微的,烦恼来的时候,他把正念一提起来,这个烦恼就没有了。若是我们在欲界定的时候,我们不修定的人,或者我们也是相信佛法、是佛教徒了,我们受了三归五戒了,听闻佛法也知道我们有烦恼是不对的,但是烦恼来了,你想叫它息灭,不行!这贪心来了,很久很久它不停下来;瞋心来了,很久很久都不停下来的,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停下来。那么若是到了未到地定,不是!未到地定的时候,烦恼来了,他正念一提起来,烦恼就息灭了,有这么个程度。若到初禅的时候就没有了,贪心、瞋心都没有了,不动。不过,你得到初禅以后,你要常常地入定,你自己还要谨慎;如果你不常入定,你故意地去放逸的话,初禅也会破坏的。

  

  这上面说这个空:「空者」,触发的时候,「都不见身」,在初禅里面不应该是这样。那么「谓证空定」,就算都不见身,你就认为是证空定,这也是不对的,不是这么回事。因为你这时候修初禅,修观是修不净观,止是止于所缘境那里;你并没有像《心经》上,《般若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没修这个空观嘛!没修空观,你说证空定,这是个错误,所以这就是过头了。

  

  「有者:触发之时,觉身坚硬」,前面说「空」是过头了;那么这个「有」怎么讲呢?触发的时候,不管是动触、是重触发的时候,感觉身体很坚硬,像「木」头、像「石」头似的,那么这就不对了,这也是太过头了。应该是感觉到身体如云如影这样子才是对的。所以,过头了就是不对了。不要过头,还感觉到有身体、而如云如影,那就是正、而不是邪了。

  

  「四、明闇」:明暗怎么讲呢?「明者:触发之时,见外种种光色乃至日月星辰、青黄赤白种种光明」,触发的时候,他在这儿静坐,譬如是在屋子里边静坐,天黑了,外边没有日月灯的光明,但是他能看见外边的种种事情,乃至日月星辰都看见了,就是在欲界定里面也会有这个事情,未到地定里面也会。

  

  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虚云老和尚年谱也有这个事情。在禅堂里静坐的时候,好像是夜间吧,在禅堂静坐的时候,隔了几道墙、隔多少房子,看那个人在厕所里面,他就是看见了,有这个境界。我这么看,我这么推测:虚云老和尚那个时候还没得初禅,我看那就是在欲界定、未到地定之间。

  

  你们各位看圆瑛老法师的《楞严经讲义》那里面,我看见圆瑛老法师他说他坐禅的经过,那是未到地定的境界,他得了未到地定了。但是他说,各处请他讲经,他不能常常入定,所以又失掉了。

  

  讲经这个事儿,我不是给我辩护,「我听你讲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好。」但是他也要经过预备,他要注意地预备,才能讲出那么一个平常的境界!如果不预备还不行。所以这样一来,圆瑛老法师(我这么想)也是要预备。我听道源老法师说,他讲经几十年了,你现在要请他讲《金刚经》,他还是要看一看、要预备预备,他自己说;我相信这件事。所以预备都是要时间,这个居士也要见见面、那个居士也要见见面,这也是时间,预备经也要时间,那么你想要静坐,那有多少时间呢!反正圆瑛老法师他自己就是说:他因为常常要出去讲经,不常入定就失掉了。

  

  也有的人因为佛法的学习不够,说他得天眼通了,他在屋子里静坐,看见外边的境界。有的地方说:日月星辰,就是白天有太阳的光明,他能看见虚空里面的星辰,那说他得天眼通了,其实不是!其实这就是定的一个境界。而在这里来说,不是好境界。就是「见外种种光色乃至日月星辰、青黄赤白种种光明」,这是不对的,不是好境界,「当急袪之」,赶快要把它息掉。太明了,白天的时候能看见日月星辰;看见太阳、也看见月亮,那不算奇;看见星辰就是有事情了,这是明得太过头了。你得九心住也好、近分定也好、得初禅也好,这都是邪法,那里是天眼通呢?这就是说错了啊!这明是过头了。

  

  「闇者:触发之时,身心暗瞑,如入暗室」,这个动触、或者什么触发的时候,心就是黑暗的,就像到那黑暗的屋子里面去了的样子,这都不是好境界!「暗瞑」,看见是黑暗的,什么都看不见了,黑的,这也是邪法,也是不对的。所以这就是过了。如果明,心里面明静而住,很正常的,那就是正法、而不是邪法了。

  

  「五、忧喜」,第五个是忧喜。忧喜是什么呢?「忧者」:触发的时候,「其心热恼」,他心里面就好像有什么重大的伤害的事情,为这些事情所热恼,心里面忧愁。「憔悴不悦」:忧愁得我们别人看见他身体不精神了、也不欢喜,有这种境界。

  

  「喜者」:触发的时候,「心大庆悦」,特别欢喜。「勇动不能自安」,为这个喜所动,心里面不安静,这也是过头了。喜得也过头,忧愁也是过头了,所以这也是邪法。也不忧愁、也没有那么大的喜,那就是正,是属于正法。

  

  「六、苦乐。苦者」:触发的时候,「身心处处痛恼」,身体各处都在痛,有这种苦恼。「乐者」:触发的时候,「甚大快乐,贪着缠绵」,这又是过头了,所以这也是邪法。要能够没有痛恼,心里面应该是有乐;乐,但是他不贪着缠绵,那就是正。

  

  「七、善恶。善者」:触发之时,「念外散善觉观」,他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初禅这个时候,用了那么多的功夫,禅定的境界很殊胜了。那么这个殊胜的境界出现的时候,应该继续保持正常,安住在心一境性;但是这个人不是!他「念外散善觉观」,心里面胡思乱想,想这些散乱的善法的觉观。他心里想什么?「我今天得到色界定了,我有这样的功德,我要造一个大医院,我去救这些苦难的众生。我得了色界定,我可以有神通,我去把国王度化度化,叫他不要相信基督教,叫他相信佛法!」自己就是生出种种的虚妄分别。结果这一想,把自己的禅定破坏了!所以人就是自己感觉到「哎呀!我没有什么能力,我就这样好了。」很有自卑感;等到有点能力,又来了个高慢,很多的狂心、很多的野心都来了。所以这就是「念外散善觉观」,散乱的善法,去虚妄分别,叫觉观。「破坏三昧」,把自己得到的色界定破坏了。

  

  「恶者」是什么?「触发之时,即无惭无愧等」,就没有惭愧了,就是一点礼仪都没有了,就是有这种事情…

《止观大意(讲于华藏讲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漫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