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寻、伺、喜,那些扰动你内心的那些事情,你不怕它再进来了,「无怯虑」,怯虑就是怕它,不怕了,不顾虑这件事,那么你这个时候心能够无动转而安住性。在心正直的时候,你还顾虑,哎呀,不要有妄想进来,心里面还有这个顾虑,等到心无动转而安住性的时候,就是没有这顾虑了,心里面不动了,寂静而住了。
这是初中后,心平等是初,心正直是中,心无动转而安住性是后,初中后,分这么三个阶段,合起来叫做舍。就是正念、正知、舍。三禅这个人有这个舍的功夫,到这么个程度。
己四、乐 己五、一心
有乐,有心一境性。
具足这么五支,这里面,正念、正知、舍这三支是对治支,乐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自体支。第二禅也可以照这个意思分类。
丙四、四禅(分三科) 丁一、明修习方法
现在说四禅,四禅分成两段,第一是修习方法,第二明发相。得到三禅以后也是要不断的练习,不断的修习,使令它更熟悉而更深入。得到三禅以后,常常这么练习,又有了问题,就是不高兴这个乐,人就是这样子。在书本上说,说是有大富贵的人,享受欲乐,他享受欲乐久了,他就厌烦这个欲乐,不享受欲乐了,去享受法乐。享受法乐是什么呢?啊,我欢喜读书,欢喜写字,欢喜画画,或者是亲近宗教,相信宗教,过了一个时期,不,我还是去享受欲乐,欲乐享受一个时期又厌烦了,又去享受法乐,人的心理就是这样,久了就厌烦。得禅定的人,久了,他也是,他享受三禅的乐,没得、得到的时候欢喜得不得了,不愿意喜,单是享受这个乐,乐享受久了也厌烦,就不高兴这个乐,不高兴这个乐就进一步的来修四禅。修四禅就是要弃舍三禅的乐,要弃舍它,弃舍它的时候,就是他要感觉到这个三禅乐的过失。三禅乐的过失就是使令人能够迷醉。
三禅的乐因为特别的殊胜,这个人就被这个乐迷住了,别的什么都不想,不想去得四禅,其他的什么功德我都不欢喜,就是欢喜这个乐,令人迷醉。得禅的这个人,当然我们没有学禅的人,书本上或听人讲,会讲到有四禅,还有四空定,还有三明六通,还有种种殊胜的境界,何况得禅的人,所以他这个心理一方面久了,厌烦这个乐,一方面也愿意再得到更殊胜的境界,所以他就弃舍这个乐,常生厌离心,生厌离心以后,他不能老厌离,他还要静下来,寂静住。寂静住以后又厌离,就这样修行。
丁二、明发相
修行了一个时期,你不高兴它,就没有了,这个乐就没有了,乐一没有了,所有的其他的四个支:正念、正知、舍、心一境性,统统都没有了,没有了,这个修行人,这个禅师你心里不要慌,还要继续的寂静住,还要再修行。修行,修行,喔,心里面又得定了,这叫做中间禅。得了定,只是定,那么继续的又再修行,或者时间长,或者时间短,就得到四禅了,得到第四禅。
丁三、明支义(分四科) 戊一、念清净
得到第四禅的时候,心里面特别的明静、安稳,超过前面的初禅、二禅、三禅的。这里边我简单说,它也有支。发出来第四禅的时候,四禅分出来这么四个支,一个是正念,念清净、舍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念清净这个念和前面三禅一个解释,就是除掉了三禅的乐,这个境界他明了,明记不忘,这个是念。
戊二、舍清净
舍清净,这个舍清净也和三禅那样解释: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动转而安住性。那么就是这里边有一个清净:念清净、舍清净,这个清净怎么讲呢?到第四禅的时候,他没有八种扰乱的事情,那八种呢?就是苦、乐、忧、喜这四种都没有,没有出入息。三禅、二禅、初禅和我们一般人还都有出入息,这一出一入这个呼吸,到第四禅的时候没有这回事。另外这个四禅天的境界,没有水火风三灾,这是八种,没有这八种扰乱的事情,所以叫做清净。念清净、舍清净。
戊三、不苦不乐
不苦不乐,苦在第二禅的时候就没有了,现在又说,就是总起来说,没有这个苦、乐、忧、喜都没有。这件事简单说就这样也就是说完了,不过应该再多说几句。得到初禅的时候,没有忧,没有忧愁。就是我们人间受五欲乐的人有忧愁,你虽然得到五欲的财富,但是在财富上心里面担忧,有忧,但是得到初禅的时候没有忧,因为他不贪着世间的五欲了,所以也就没有忧了,但是苦还是有的,还有苦的感觉,有苦的感觉就是得到禅定的人,他还没有到色界天去,他还是人间的人,但是他这个时候得到二禅的时候,他苦才除掉。有的文上说的很简单,就说没有苦,究竟怎么没有苦,我们也不明白,但是《瑜伽师地论》就说明白。不平衡,这个火太多,他苦恼,就是有病;或者外边有大火烧,得初禅的人也不行,或者大火、大风、大水,或者是这个身体的地大有问题,这个初禅的人他还有苦恼。
到第二禅的人,他说就没有这个苦了,这个文上就是这么解释,再没有多说。但是我们读《阿含经》的时候,这些大阿罗汉,阿那律尊者有个病,他是有神通的阿罗汉,舍利弗尊者,就是佛的第一位大弟子,他也有病的。那么这个说二禅的人没有苦,这个话怎么讲呢?我没有看见有解释,若是我这么分别,就是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人,得四空定的人,得到阿罗汉果有大神通的圣人,只要你是人间父母所生的身体,你都有可能会有病痛,都有这种可能的,在有病痛的时候,你得初禅的人,你有苦恼,若是得到二禅以上的人呢,虽然有病,他心里不苦恼,就叫做没有苦。不过这一段话是我分别的,我没有根据。所以说二禅没有苦,我姑且这么样解释。到三禅的时候,没有喜,到第四禅的时候没有乐。四禅,这四种受,苦、乐、忧、喜这四种受,这样分配。受里面有舍受,四禅就是有个舍受,舍受还存在的,到入无余涅槃的时候,这个舍受也没有了。
这是念清净、舍清净这么解释。第四禅有个不苦不乐,这时候有这么一种感觉,也没有苦的感觉,也没有乐的感觉。
戊四、一心
最后一支:心一境性。这是四禅。
丙五、引发胜利
底下第五段是引发胜利。引发胜利怎么讲呢?这是赞叹四禅功德的。初禅、二禅、三禅的定力,他们的功德没有第四禅殊胜。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得无上菩提,就在第四禅里面得无上菩提的,有些阿罗汉也是在第四禅里面得阿罗汉果的。得六种神通,得前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也都是在第四禅是最容易得到的,所以四个禅里面,第四禅的功德最大,他的力量是最殊胜的,所以能引发胜利。初禅、二禅、三禅也是能得神通的,得到禅以后,可以修神通。在未到地定不可以,不能得神通的,四无色定也不可以,也不能得神通。因为什么呢?因为四禅里面,他有定也有慧,定慧是平均的,所以他的力量大;四无色定,定力深,智慧不够,这样子他的力量就不够了,想要修神通,你在四无色定里面不可以,他不能引发神通,要在四禅里面才可以,所以叫引发胜利。
上一次把四禅讲完全了,这以下应该是讲四无色定,但是在四禅里边,从欲界定、未到地定到初禅,在这个阶段里面,这个修行人,这个禅师辛苦了一点,因为人从欲界开始静坐,解脱欲界的烦恼是很难的,其中在本身的烦恼能障碍自己,另外还有魔鬼来捣乱的事情,所以这个禅师不是容易顺利的会成就的。当然也有人没有什么事,很太平的就从欲界定就得到初禅了。不管是怎么样情形,到了初禅以后,由初禅到二禅以后,就没有魔捣乱的事情了,魔他不来捣乱了。因为这个修行人对于欲,对于色声香味触没有欲的时候,魔王虽然有心破坏,但是也无能为力了,魔王他失掉了自在力,他不能影响这个修行人了。可是这里边,若不是佛教徒,他没有听闻佛法,没有佛法的信心,这样的修行人,他得到初禅,或者他再进步,二禅、三禅到四禅,或者是到了四空定,他还得回来,他还要回来的,从无色界定回到色界天,或者直接回到欲界来,所以他还是要受到魔王的控制的。唯有佛教徒,假设这样修行,到了初禅生到二禅以后,一定会证圣果的,那就永久的解脱了魔鬼的系縳了,魔鬼是失掉了自在力。
乙二、明四无色定(分四科) 丙一、空处定(分三科) 丁一、释名
现在开始讲四无色定。四无色定,在三界里边,欲界、色界、无色界,它是属于无色界的定力的,所以叫做无色定,也是因为这四种定都是没有色法的。欲界和色界是有色法的,都有地水火风的,无色界天是没有色法的,所以叫做无色定。色就是地水火风,但是在众生这一方面来说,有两种色,一种叫业果色,一种叫定果色。业果色就是由自己所创造的业力,得到的果报上面的地水火风,所以叫业果色。这业果色是什么呢?主要的就是我们的脑,当然全身也应该包括在内,但是这里边有长养的一部分。长养就是我们有饮食增长他,滋养他,如果我们不吃饭,当然这个色法也不行的,他就会有问题了,他会变化的,所以也是长养,但是他也是业所得到的果报,如果这个人的业力,我们现在以人作例子来说,得人的果报的这个业力,现在到时候了,尽了,穷尽了,它这个力量到此为止了,就是我们还能吃饭,这个生命也要结束了,所以它也叫业果色。
定果色是什么呢?就是你若得到色界四禅,或者你得到无色界的四空定,你得到这样的禅定了以后,你能够随心所欲的变现任何的地水火风的,你心里想要这样变现,那么这样就出来了,他这个色法随这个禅师的定力去变现,现成的色法他能转变。说它现在是一个房子,这个地水火风是个房子,但是这个禅师说这个房子是一个椅子,它就是个椅子,说它是一道桥,像河上面一道桥,它就是一道桥。已经有的,他能转变,没有的他也能现出来,这叫做定果…
《四禅八定(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