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尋、伺、喜,那些擾動你內心的那些事情,你不怕它再進來了,「無怯慮」,怯慮就是怕它,不怕了,不顧慮這件事,那麼你這個時候心能夠無動轉而安住性。在心正直的時候,你還顧慮,哎呀,不要有妄想進來,心裏面還有這個顧慮,等到心無動轉而安住性的時候,就是沒有這顧慮了,心裏面不動了,寂靜而住了。
這是初中後,心平等是初,心正直是中,心無動轉而安住性是後,初中後,分這麼叁個階段,合起來叫做舍。就是正念、正知、舍。叁禅這個人有這個舍的功夫,到這麼個程度。
己四、樂 己五、一心
有樂,有心一境性。
具足這麼五支,這裏面,正念、正知、舍這叁支是對治支,樂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自體支。第二禅也可以照這個意思分類。
丙四、四禅(分叁科) 丁一、明修習方法
現在說四禅,四禅分成兩段,第一是修習方法,第二明發相。得到叁禅以後也是要不斷的練習,不斷的修習,使令它更熟悉而更深入。得到叁禅以後,常常這麼練習,又有了問題,就是不高興這個樂,人就是這樣子。在書本上說,說是有大富貴的人,享受欲樂,他享受欲樂久了,他就厭煩這個欲樂,不享受欲樂了,去享受法樂。享受法樂是什麼呢?啊,我歡喜讀書,歡喜寫字,歡喜畫畫,或者是親近宗教,相信宗教,過了一個時期,不,我還是去享受欲樂,欲樂享受一個時期又厭煩了,又去享受法樂,人的心理就是這樣,久了就厭煩。得禅定的人,久了,他也是,他享受叁禅的樂,沒得、得到的時候歡喜得不得了,不願意喜,單是享受這個樂,樂享受久了也厭煩,就不高興這個樂,不高興這個樂就進一步的來修四禅。修四禅就是要棄舍叁禅的樂,要棄舍它,棄舍它的時候,就是他要感覺到這個叁禅樂的過失。叁禅樂的過失就是使令人能夠迷醉。
叁禅的樂因爲特別的殊勝,這個人就被這個樂迷住了,別的什麼都不想,不想去得四禅,其他的什麼功德我都不歡喜,就是歡喜這個樂,令人迷醉。得禅的這個人,當然我們沒有學禅的人,書本上或聽人講,會講到有四禅,還有四空定,還有叁明六通,還有種種殊勝的境界,何況得禅的人,所以他這個心理一方面久了,厭煩這個樂,一方面也願意再得到更殊勝的境界,所以他就棄舍這個樂,常生厭離心,生厭離心以後,他不能老厭離,他還要靜下來,寂靜住。寂靜住以後又厭離,就這樣修行。
丁二、明發相
修行了一個時期,你不高興它,就沒有了,這個樂就沒有了,樂一沒有了,所有的其他的四個支:正念、正知、舍、心一境性,統統都沒有了,沒有了,這個修行人,這個禅師你心裏不要慌,還要繼續的寂靜住,還要再修行。修行,修行,喔,心裏面又得定了,這叫做中間禅。得了定,只是定,那麼繼續的又再修行,或者時間長,或者時間短,就得到四禅了,得到第四禅。
丁叁、明支義(分四科) 戊一、念清淨
得到第四禅的時候,心裏面特別的明靜、安穩,超過前面的初禅、二禅、叁禅的。這裏邊我簡單說,它也有支。發出來第四禅的時候,四禅分出來這麼四個支,一個是正念,念清淨、舍清淨、不苦不樂受、心一境性。念清淨這個念和前面叁禅一個解釋,就是除掉了叁禅的樂,這個境界他明了,明記不忘,這個是念。
戊二、舍清淨
舍清淨,這個舍清淨也和叁禅那樣解釋: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動轉而安住性。那麼就是這裏邊有一個清淨:念清淨、舍清淨,這個清淨怎麼講呢?到第四禅的時候,他沒有八種擾亂的事情,那八種呢?就是苦、樂、憂、喜這四種都沒有,沒有出入息。叁禅、二禅、初禅和我們一般人還都有出入息,這一出一入這個呼吸,到第四禅的時候沒有這回事。另外這個四禅天的境界,沒有水火風叁災,這是八種,沒有這八種擾亂的事情,所以叫做清淨。念清淨、舍清淨。
戊叁、不苦不樂
不苦不樂,苦在第二禅的時候就沒有了,現在又說,就是總起來說,沒有這個苦、樂、憂、喜都沒有。這件事簡單說就這樣也就是說完了,不過應該再多說幾句。得到初禅的時候,沒有憂,沒有憂愁。就是我們人間受五欲樂的人有憂愁,你雖然得到五欲的財富,但是在財富上心裏面擔憂,有憂,但是得到初禅的時候沒有憂,因爲他不貪著世間的五欲了,所以也就沒有憂了,但是苦還是有的,還有苦的感覺,有苦的感覺就是得到禅定的人,他還沒有到色界天去,他還是人間的人,但是他這個時候得到二禅的時候,他苦才除掉。有的文上說的很簡單,就說沒有苦,究竟怎麼沒有苦,我們也不明白,但是《瑜伽師地論》就說明白。不平衡,這個火太多,他苦惱,就是有病;或者外邊有大火燒,得初禅的人也不行,或者大火、大風、大水,或者是這個身體的地大有問題,這個初禅的人他還有苦惱。
到第二禅的人,他說就沒有這個苦了,這個文上就是這麼解釋,再沒有多說。但是我們讀《阿含經》的時候,這些大阿羅漢,阿那律尊者有個病,他是有神通的阿羅漢,舍利弗尊者,就是佛的第一位大弟子,他也有病的。那麼這個說二禅的人沒有苦,這個話怎麼講呢?我沒有看見有解釋,若是我這麼分別,就是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人,得四空定的人,得到阿羅漢果有大神通的聖人,只要你是人間父母所生的身體,你都有可能會有病痛,都有這種可能的,在有病痛的時候,你得初禅的人,你有苦惱,若是得到二禅以上的人呢,雖然有病,他心裏不苦惱,就叫做沒有苦。不過這一段話是我分別的,我沒有根據。所以說二禅沒有苦,我姑且這麼樣解釋。到叁禅的時候,沒有喜,到第四禅的時候沒有樂。四禅,這四種受,苦、樂、憂、喜這四種受,這樣分配。受裏面有舍受,四禅就是有個舍受,舍受還存在的,到入無余涅槃的時候,這個舍受也沒有了。
這是念清淨、舍清淨這麼解釋。第四禅有個不苦不樂,這時候有這麼一種感覺,也沒有苦的感覺,也沒有樂的感覺。
戊四、一心
最後一支:心一境性。這是四禅。
丙五、引發勝利
底下第五段是引發勝利。引發勝利怎麼講呢?這是贊歎四禅功德的。初禅、二禅、叁禅的定力,他們的功德沒有第四禅殊勝。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得無上菩提,就在第四禅裏面得無上菩提的,有些阿羅漢也是在第四禅裏面得阿羅漢果的。得六種神通,得前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也都是在第四禅是最容易得到的,所以四個禅裏面,第四禅的功德最大,他的力量是最殊勝的,所以能引發勝利。初禅、二禅、叁禅也是能得神通的,得到禅以後,可以修神通。在未到地定不可以,不能得神通的,四無色定也不可以,也不能得神通。因爲什麼呢?因爲四禅裏面,他有定也有慧,定慧是平均的,所以他的力量大;四無色定,定力深,智慧不夠,這樣子他的力量就不夠了,想要修神通,你在四無色定裏面不可以,他不能引發神通,要在四禅裏面才可以,所以叫引發勝利。
上一次把四禅講完全了,這以下應該是講四無色定,但是在四禅裏邊,從欲界定、未到地定到初禅,在這個階段裏面,這個修行人,這個禅師辛苦了一點,因爲人從欲界開始靜坐,解脫欲界的煩惱是很難的,其中在本身的煩惱能障礙自己,另外還有魔鬼來搗亂的事情,所以這個禅師不是容易順利的會成就的。當然也有人沒有什麼事,很太平的就從欲界定就得到初禅了。不管是怎麼樣情形,到了初禅以後,由初禅到二禅以後,就沒有魔搗亂的事情了,魔他不來搗亂了。因爲這個修行人對于欲,對于色聲香味觸沒有欲的時候,魔王雖然有心破壞,但是也無能爲力了,魔王他失掉了自在力,他不能影響這個修行人了。可是這裏邊,若不是佛教徒,他沒有聽聞佛法,沒有佛法的信心,這樣的修行人,他得到初禅,或者他再進步,二禅、叁禅到四禅,或者是到了四空定,他還得回來,他還要回來的,從無色界定回到色界天,或者直接回到欲界來,所以他還是要受到魔王的控製的。唯有佛教徒,假設這樣修行,到了初禅生到二禅以後,一定會證聖果的,那就永久的解脫了魔鬼的系縳了,魔鬼是失掉了自在力。
乙二、明四無色定(分四科) 丙一、空處定(分叁科) 丁一、釋名
現在開始講四無色定。四無色定,在叁界裏邊,欲界、色界、無色界,它是屬于無色界的定力的,所以叫做無色定,也是因爲這四種定都是沒有色法的。欲界和色界是有色法的,都有地水火風的,無色界天是沒有色法的,所以叫做無色定。色就是地水火風,但是在衆生這一方面來說,有兩種色,一種叫業果色,一種叫定果色。業果色就是由自己所創造的業力,得到的果報上面的地水火風,所以叫業果色。這業果色是什麼呢?主要的就是我們的腦,當然全身也應該包括在內,但是這裏邊有長養的一部分。長養就是我們有飲食增長他,滋養他,如果我們不吃飯,當然這個色法也不行的,他就會有問題了,他會變化的,所以也是長養,但是他也是業所得到的果報,如果這個人的業力,我們現在以人作例子來說,得人的果報的這個業力,現在到時候了,盡了,窮盡了,它這個力量到此爲止了,就是我們還能吃飯,這個生命也要結束了,所以它也叫業果色。
定果色是什麼呢?就是你若得到色界四禅,或者你得到無色界的四空定,你得到這樣的禅定了以後,你能夠隨心所欲的變現任何的地水火風的,你心裏想要這樣變現,那麼這樣就出來了,他這個色法隨這個禅師的定力去變現,現成的色法他能轉變。說它現在是一個房子,這個地水火風是個房子,但是這個禅師說這個房子是一個椅子,它就是個椅子,說它是一道橋,像河上面一道橋,它就是一道橋。已經有的,他能轉變,沒有的他也能現出來,這叫做定果…
《四禅八定(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