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禅八定(二)

  上一次讲到初禅的发相,第四段辨邪正之相。初禅的境界有邪有正,上一次已经讲完了,可是在这里面就是成就初禅的这个人,有的时候有魔鬼来捣乱的这件事,坐禅的人应该怎么样来对治这件事。上一次讲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讲。上一次讲的一部分,就是关于外面的一部分。坐禅的人应该预备方镜。预备镜子这件事,这个不难,这件事容易办到;再来就是应该准备一个降魔咒,降魔咒在佛法里边,大悲咒是很多人都会念,大悲咒就能够降魔的,但是在《大集经》里边有很多很多的降魔咒,也可以在那里边选一个,把它读得熟熟的,每天要固定的读它多少遍,当然这是说你本身真实是想要深入的学习禅定,你就应该这样准备。说我一天就坐半小时,不准备也可以。预备镜子、预备降魔咒,上一次也提到读《金刚经》的事情,读《金刚经》也能够降魔的,也有这种作用。

  

  壬四、不受不着

  

  说的这些方法,是在外面需要准备的。再其次就是这个坐禅的人的内心里面应该怎么样准备呢?在内心里面有三种方法来降伏魔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不受不着,这个不受不着,简单的说就是不分别,魔鬼来的时候,他是会现出来一种境界,大要地说现出四种境界。这个魔鬼他来的时候,当然目的就是捣乱,破坏你的禅定的功夫,他的意思现出来一种境界叫你生贪欲心,这是一种;第二种,他现出来一种境界,叫你生愤怒心,这是一种;第三种就是叫你乱;第四叫你恐怖,你心里面怕他,这样子你的禅定的功夫就失掉了。如果你随他转,你真就是生了贪心,或者生了瞋恨心、愤怒心,你心里生了恐怖心,你心里面散乱,不能够相续的寂静住,那么你就是中了他的计了,那就是被他破坏了。

  

  这样子来捣乱的时候,这个修行人,这个禅师怎么办呢?上一次谢居士用功的时候,有魔鬼来捣乱,他同他讲道理,也把这个魔鬼降伏了,那么讲道理也是个方法。但是也有的魔鬼不可理喻,讲道理也不行的。这里说第一个方法「不受不着」,简单的说,就是不分别,魔鬼来的时候,无论现出什么境界,你心里面不睬他,简单的说就是不睬他,不睬他,魔王就没有办法。说「不受」就是不接受,你这个心不要接受他的这个境界;「不着」就是同他分开,譬如说有人进来,我们眼睛一看见,看见了,你这个心就分别这个人的相貌,这就是受了,也就是着了,外面的相同我们这个心相合了,就叫做着。禅师在坐禅的时候,魔王现出来种种境界,他种种的境界,种种的相貌,你心里面不着,就是心里面不分别那个相貌,你不执着,心里面无分别住,也就是寂静住,这样子,魔王也没有办法你,不能把你怎么样的,这是一个方法。

  

  壬五、以本法修治

  

  第二个方法:以本法修治。就是你这位禅师坐禅,你原来怎么样修行的,你现在还继续那样修行,魔王来捣乱的时候,你不要睬他,你还继续按照你原来的方法去修行,也就是能降魔了。假设你原来是观佛像的,观想佛的相好庄严,那么你继续这样观,魔王有什么活动,有什么境界,不要睬他,自然也就能够降魔的,你原来是修数息观的,现在继续的修数息观,不要管那个魔的事情,这样子也是能够降魔的。

  

  壬六、以智慧观察

  

  第三个方法,以智慧观察,以智慧观察也能够降魔的。这个智慧观察,怎么样观察呢?这是分三种办法,第一种你观察你所见的魔的境界,所闻所觉,所知道的这个魔王的现象都是假的,观察他是假的,不是真的,观察他是空的。像《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按照这个道理去思惟,这个魔王就跑了,他不敢触恼你的,这是一种。第二种的智慧观察的方法,你反观自己见闻觉知的心,你去见闻魔王的境界,这个能见闻的分别心,你观察这个心是因缘所有的,是自性空的,也是假的,你就思惟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魔王就没有办法了。第三个思惟就是双方面的,所见闻觉知的境界,能见闻觉知的境界都是空的。魔界如,即是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你这样思惟这个道理,魔王就不能捣乱了,就是能够伏魔了。这是按照内心,应该这伏魔,这个还是一个最重要的。那么有方镜,当然长方的也是可以,圆的也是可以的,有镜、有降魔咒,你又能读《金刚经》,读《般若经》,内心有这样的准备,那么你静坐,学习禅定还是很安全的,魔王虽然能够来捣乱,而实在是无效的,还能继续会有成就的。这是辨邪正之相。这是证初禅相,分两段,第一段明发相,讲完了。

  

  己二、辨支相(分三科) 庚一、释支义

  

  第二段就是己二辨支相。辨支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初禅的功德相把它分成这么多,把它合成这么多,前面说十种功德相,现在把它合成几种。这个支字怎么讲呢?支者,别也。支就是总分出来的别,把别合起来就是总。那么什么是总呢?就是禅,禅就是总,把总的禅把它分成几部份的说明,那么就叫做别,就叫做支。就像一棵大树,一个根本,它分出多少支来,类似这样的情形。再其次的说明就是在禅定里面,把这里面几个重要的部分,把它列出来,这就叫做支。

  

  庚二、释支名(分二科) 辛一、列名

  

  这里面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列名,第二段释义。初禅,它的支一共有五个,五个支,就是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就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这么五个部分。寻伺,玄奘三藏法师翻译为寻伺,玄奘法师以前的翻译叫做觉观。心一境性,旧的翻译翻作一心,玄奘法师翻作心一境性,义还是一样的。这是列名。

  

  辛二、释义(分五科) 壬一、寻 壬二、伺

  

  现在第二段释义,什么叫做寻伺呢?寻伺实在说起来也就是如理作意的意思,如理作意就是随顺道理去思惟、观察,这就叫做如理作意,这也就叫做寻伺,就叫做觉观。再分别这个觉观的不同,觉是粗略的分别,大概的分别,大概的这么去观察,那叫做寻。微细的、周遍的、深入的观察,那就叫做伺。也有解释这个寻是引心趣境叫做寻。引心趣境叫做寻,这分两部分,没有得定以前的境界和得定以后,得定以后,你想要入定的时候,要引心趣境,你要引导你这一念心到那个禅定的境界里面去,那就叫做觉,也就叫做寻。心到了那个境界以后,要继续的,要深入的思惟这个境界,那就叫做观。这是这两个字不同的地方。但是这里边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很多的关于说这个禅的地方,他的解释我们看不懂,当然简简单单的就是那样解释,唯有《瑜伽师地论》说得明白,把这件事说得明白。他说这个寻伺是怎么意思呢?是因为我们坐禅的人,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从欲界定进步到未到定的时候,当然这个功夫是进步了,境界又深入了一步,有不同的境界出现了,但是其中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还有烦恼,得未到地定的这位禅师他还有烦恼的,他还是有贪心,他还是有瞋心,有高慢心,有种种的疑惑心,还是有,但是比欲界定的时候软弱了一点。我们一点功夫没有的人,当然我们就是平常的这种境界,心随境界转,有点功夫的人稍好一点,其实好不到多少,但是到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好了很多,但是还是有烦恼,这个贪欲心,这个男女之爱的爱心还是有的,他有,他这个正念就是如理作意这个觉观,这个智慧一提起来的时候,这个烦恼就没有了,很容易的就把烦恼除掉了,不像我们没有功夫的人,这个欲心若来了,很久很久它不离开,很久很久它不停下来,但是得到未到地定这个人不是,他这个烦恼来了,他马上就能停下来,他这个正念一现出来的时候,这个烦恼立刻停下来,但是并没有除掉,他随时还有可能生起,所以他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还要修如理作意。

  

  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是一个平常的人,不是佛教徒也没有什么修养的人,他也没有什么欲心,欲心也很轻,也有这种情形;也有的人,虽然信仰佛教,很用功修行,但是他的欲心很重的,这是各式各样的情形都有的。有了未到地定的这个人,假设这个人,不管是在家的居士也好,出家的法师也好,得到未到地定的这个人,他这个时候欲心还是有,虽然是不重,随时还有,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上一次讲,说「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性障根本这个性,就是贪欲心、瞋恨心、疑惑心、高慢心,就是这些烦恼,这些烦恼,你这样子有烦恼就障碍你得初禅,你就不能得初禅,初禅就不现前。你怎么样修行,只要你烦恼还在,你这个初禅就没有成就。所以初禅能够成就,你一定没有这些烦恼了。上一次说在定里面的境界,感觉身体空掉了,不感觉有身体了,像虚空似的,那么继续的修行,又渐渐的有了身体了,如云如影那样的身体出现了,这就是初禅,是的,这就是初禅,但是你要得到这个境界,一定要没有烦恼,你内心这个贪心没有了,无论什么样微妙的境界,心里面不动了,无论怎么样愤怒的境界出现了,毁辱的境界出现了,不饶益的境界出现了,心里面不愤怒、不瞋恨,心里面还是很平静的、很温和的。这些烦恼去掉了,这个时候,你才是初禅。说外面你的感觉,没有身体之中,又渐渐的出现了如云如影的身体,这是一种感觉,但是内心上还要有这样的清净的功德,你才是初禅的。初禅是色界,不是欲界,你这个人还是欲界的人,但是你现在到了色界的境界了,就是把欲界的这些东西都除掉了,你才是色界,你才是初禅。

  

  刚才说是得到未到地定的人,他的烦恼很轻,这个正念一提起来,这个烦恼立刻没有了,但是烦恼没有断,他随时又出来了,还会出来的。你看他好像很容易除掉,好像很软弱,但是还会再来,所以就是未到地定这个人还要继续的修行,不管你是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比丘也好,如果你是这样的话,假设是欲心的话,就是得要修不净观来对治。说我是在家人,我不能修不净观,那你就不能得初禅,不过在家居士若有欲…

《四禅八定(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