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講到初禅的發相,第四段辨邪正之相。初禅的境界有邪有正,上一次已經講完了,可是在這裏面就是成就初禅的這個人,有的時候有魔鬼來搗亂的這件事,坐禅的人應該怎麼樣來對治這件事。上一次講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沒有講。上一次講的一部分,就是關于外面的一部分。坐禅的人應該預備方鏡。預備鏡子這件事,這個不難,這件事容易辦到;再來就是應該准備一個降魔咒,降魔咒在佛法裏邊,大悲咒是很多人都會念,大悲咒就能夠降魔的,但是在《大集經》裏邊有很多很多的降魔咒,也可以在那裏邊選一個,把它讀得熟熟的,每天要固定的讀它多少遍,當然這是說你本身真實是想要深入的學習禅定,你就應該這樣准備。說我一天就坐半小時,不准備也可以。預備鏡子、預備降魔咒,上一次也提到讀《金剛經》的事情,讀《金剛經》也能夠降魔的,也有這種作用。
壬四、不受不著
說的這些方法,是在外面需要准備的。再其次就是這個坐禅的人的內心裏面應該怎麼樣准備呢?在內心裏面有叁種方法來降伏魔的,第一個方法就是不受不著,這個不受不著,簡單的說就是不分別,魔鬼來的時候,他是會現出來一種境界,大要地說現出四種境界。這個魔鬼他來的時候,當然目的就是搗亂,破壞你的禅定的功夫,他的意思現出來一種境界叫你生貪欲心,這是一種;第二種,他現出來一種境界,叫你生憤怒心,這是一種;第叁種就是叫你亂;第四叫你恐怖,你心裏面怕他,這樣子你的禅定的功夫就失掉了。如果你隨他轉,你真就是生了貪心,或者生了瞋恨心、憤怒心,你心裏生了恐怖心,你心裏面散亂,不能夠相續的寂靜住,那麼你就是中了他的計了,那就是被他破壞了。
這樣子來搗亂的時候,這個修行人,這個禅師怎麼辦呢?上一次謝居士用功的時候,有魔鬼來搗亂,他同他講道理,也把這個魔鬼降伏了,那麼講道理也是個方法。但是也有的魔鬼不可理喻,講道理也不行的。這裏說第一個方法「不受不著」,簡單的說,就是不分別,魔鬼來的時候,無論現出什麼境界,你心裏面不睬他,簡單的說就是不睬他,不睬他,魔王就沒有辦法。說「不受」就是不接受,你這個心不要接受他的這個境界;「不著」就是同他分開,譬如說有人進來,我們眼睛一看見,看見了,你這個心就分別這個人的相貌,這就是受了,也就是著了,外面的相同我們這個心相合了,就叫做著。禅師在坐禅的時候,魔王現出來種種境界,他種種的境界,種種的相貌,你心裏面不著,就是心裏面不分別那個相貌,你不執著,心裏面無分別住,也就是寂靜住,這樣子,魔王也沒有辦法你,不能把你怎麼樣的,這是一個方法。
壬五、以本法修治
第二個方法:以本法修治。就是你這位禅師坐禅,你原來怎麼樣修行的,你現在還繼續那樣修行,魔王來搗亂的時候,你不要睬他,你還繼續按照你原來的方法去修行,也就是能降魔了。假設你原來是觀佛像的,觀想佛的相好莊嚴,那麼你繼續這樣觀,魔王有什麼活動,有什麼境界,不要睬他,自然也就能夠降魔的,你原來是修數息觀的,現在繼續的修數息觀,不要管那個魔的事情,這樣子也是能夠降魔的。
壬六、以智慧觀察
第叁個方法,以智慧觀察,以智慧觀察也能夠降魔的。這個智慧觀察,怎麼樣觀察呢?這是分叁種辦法,第一種你觀察你所見的魔的境界,所聞所覺,所知道的這個魔王的現象都是假的,觀察他是假的,不是真的,觀察他是空的。像《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按照這個道理去思惟,這個魔王就跑了,他不敢觸惱你的,這是一種。第二種的智慧觀察的方法,你反觀自己見聞覺知的心,你去見聞魔王的境界,這個能見聞的分別心,你觀察這個心是因緣所有的,是自性空的,也是假的,你就思惟這個道理,那麼這個魔王就沒有辦法了。第叁個思惟就是雙方面的,所見聞覺知的境界,能見聞覺知的境界都是空的。魔界如,即是佛界如,一如無二如。你這樣思惟這個道理,魔王就不能搗亂了,就是能夠伏魔了。這是按照內心,應該這伏魔,這個還是一個最重要的。那麼有方鏡,當然長方的也是可以,圓的也是可以的,有鏡、有降魔咒,你又能讀《金剛經》,讀《般若經》,內心有這樣的准備,那麼你靜坐,學習禅定還是很安全的,魔王雖然能夠來搗亂,而實在是無效的,還能繼續會有成就的。這是辨邪正之相。這是證初禅相,分兩段,第一段明發相,講完了。
己二、辨支相(分叁科) 庚一、釋支義
第二段就是己二辨支相。辨支相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初禅的功德相把它分成這麼多,把它合成這麼多,前面說十種功德相,現在把它合成幾種。這個支字怎麼講呢?支者,別也。支就是總分出來的別,把別合起來就是總。那麼什麼是總呢?就是禅,禅就是總,把總的禅把它分成幾部份的說明,那麼就叫做別,就叫做支。就像一棵大樹,一個根本,它分出多少支來,類似這樣的情形。再其次的說明就是在禅定裏面,把這裏面幾個重要的部分,把它列出來,這就叫做支。
庚二、釋支名(分二科) 辛一、列名
這裏面分成兩段,第一段是列名,第二段釋義。初禅,它的支一共有五個,五個支,就是五個部分。這五個部分就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這麼五個部分。尋伺,玄奘叁藏法師翻譯爲尋伺,玄奘法師以前的翻譯叫做覺觀。心一境性,舊的翻譯翻作一心,玄奘法師翻作心一境性,義還是一樣的。這是列名。
辛二、釋義(分五科) 壬一、尋 壬二、伺
現在第二段釋義,什麼叫做尋伺呢?尋伺實在說起來也就是如理作意的意思,如理作意就是隨順道理去思惟、觀察,這就叫做如理作意,這也就叫做尋伺,就叫做覺觀。再分別這個覺觀的不同,覺是粗略的分別,大概的分別,大概的這麼去觀察,那叫做尋。微細的、周遍的、深入的觀察,那就叫做伺。也有解釋這個尋是引心趣境叫做尋。引心趣境叫做尋,這分兩部分,沒有得定以前的境界和得定以後,得定以後,你想要入定的時候,要引心趣境,你要引導你這一念心到那個禅定的境界裏面去,那就叫做覺,也就叫做尋。心到了那個境界以後,要繼續的,要深入的思惟這個境界,那就叫做觀。這是這兩個字不同的地方。但是這裏邊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看很多的關于說這個禅的地方,他的解釋我們看不懂,當然簡簡單單的就是那樣解釋,唯有《瑜伽師地論》說得明白,把這件事說得明白。他說這個尋伺是怎麼意思呢?是因爲我們坐禅的人,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從欲界定進步到未到定的時候,當然這個功夫是進步了,境界又深入了一步,有不同的境界出現了,但是其中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還有煩惱,得未到地定的這位禅師他還有煩惱的,他還是有貪心,他還是有瞋心,有高慢心,有種種的疑惑心,還是有,但是比欲界定的時候軟弱了一點。我們一點功夫沒有的人,當然我們就是平常的這種境界,心隨境界轉,有點功夫的人稍好一點,其實好不到多少,但是到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的時候好了很多,但是還是有煩惱,這個貪欲心,這個男女之愛的愛心還是有的,他有,他這個正念就是如理作意這個覺觀,這個智慧一提起來的時候,這個煩惱就沒有了,很容易的就把煩惱除掉了,不像我們沒有功夫的人,這個欲心若來了,很久很久它不離開,很久很久它不停下來,但是得到未到地定這個人不是,他這個煩惱來了,他馬上就能停下來,他這個正念一現出來的時候,這個煩惱立刻停下來,但是並沒有除掉,他隨時還有可能生起,所以他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還要修如理作意。
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就是一個平常的人,不是佛教徒也沒有什麼修養的人,他也沒有什麼欲心,欲心也很輕,也有這種情形;也有的人,雖然信仰佛教,很用功修行,但是他的欲心很重的,這是各式各樣的情形都有的。有了未到地定的這個人,假設這個人,不管是在家的居士也好,出家的法師也好,得到未到地定的這個人,他這個時候欲心還是有,雖然是不重,隨時還有,那麼怎麼辦呢?我們上一次講,說「事障未來,性障根本」。性障根本這個性,就是貪欲心、瞋恨心、疑惑心、高慢心,就是這些煩惱,這些煩惱,你這樣子有煩惱就障礙你得初禅,你就不能得初禅,初禅就不現前。你怎麼樣修行,只要你煩惱還在,你這個初禅就沒有成就。所以初禅能夠成就,你一定沒有這些煩惱了。上一次說在定裏面的境界,感覺身體空掉了,不感覺有身體了,像虛空似的,那麼繼續的修行,又漸漸的有了身體了,如雲如影那樣的身體出現了,這就是初禅,是的,這就是初禅,但是你要得到這個境界,一定要沒有煩惱,你內心這個貪心沒有了,無論什麼樣微妙的境界,心裏面不動了,無論怎麼樣憤怒的境界出現了,毀辱的境界出現了,不饒益的境界出現了,心裏面不憤怒、不瞋恨,心裏面還是很平靜的、很溫和的。這些煩惱去掉了,這個時候,你才是初禅。說外面你的感覺,沒有身體之中,又漸漸的出現了如雲如影的身體,這是一種感覺,但是內心上還要有這樣的清淨的功德,你才是初禅的。初禅是色界,不是欲界,你這個人還是欲界的人,但是你現在到了色界的境界了,就是把欲界的這些東西都除掉了,你才是色界,你才是初禅。
剛才說是得到未到地定的人,他的煩惱很輕,這個正念一提起來,這個煩惱立刻沒有了,但是煩惱沒有斷,他隨時又出來了,還會出來的。你看他好像很容易除掉,好像很軟弱,但是還會再來,所以就是未到地定這個人還要繼續的修行,不管你是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比丘也好,如果你是這樣的話,假設是欲心的話,就是得要修不淨觀來對治。說我是在家人,我不能修不淨觀,那你就不能得初禅,不過在家居士若有欲…
《四禅八定(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