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禅八定(二)▪P6

  ..續本文上一頁定它是什麼意思呢?他是棄舍了空,以識爲所緣境,不緣、不觀察、不思惟、不憶念這個空了,舍掉這個空,而去憶念這個識,因識而入定,所以叫做識無邊處定。

  

  丁二、明修行方法(分二科) 戊一、呵贊

  

  第二段是修行的方法,第一段也是呵贊,呵贊是呵什麼?就是呵虛空,虛空有什麼不對呢?人就是這樣子,沒得到就想要得到,得到以後,久了就厭煩,所以他得了空無邊處定以後,他又不高興這個空無邊處定。這個空有什麼不好?有兩個地方有點問題,第一個空是無量無邊的,這個禅師在禅定裏面,去緣念這個無量無邊的虛空,常這樣緣念,他的心就容易散亂,就有可能破壞這個定,他有這個顧慮,恐怕這樣常常的緣念、常常憶念空,會令心散亂,會失掉了空無邊處定,有這個顧慮,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他感覺這個色法,這個地水火風不是個好事,這個空無邊處定距離色界定很近,感覺不安全,希望再遠一點,所以他就不高興這個空無邊處定,再往前進一步,這樣意思。就像人坐船過河,過了河以後,也不要這個船了,他是因爲觀察這個空而解脫了色法的,色法解脫了以後,空也不要了,這樣意思。也譬喻,說是人在盜賊的地方居住不安全,心裏不高興,就要逃出去,逃得越遠越好,是這個意思。所以他得了空無邊處定,他還要再進一步,說這個空不好。

  

  底下說贊,贊是贊什麼呢?贊歎這個識是好。空是外邊的事情,從外邊的法上面得禅定,禅定不夠安穩,識是內法,識無邊處定這個識是內法,內法比較安全、安穩,所以應該緣念這個識去得定,不要這個空無邊處定,這樣意思。是贊歎、觀察這個識,緣念這個識而得識無邊處定是更爲安穩的,贊是這樣意思。

  

  戊二、觀破

  

  第二是觀破,觀破這個空。得到了空無邊處定,也並不是那麼容易就得到的,也是經過了一番的長時期的修行才得到的,得到了以後,你說不要它,不是那麼一句話就能夠不要的,也要經過一番的修行的,你要有厭離它的心,然後要作觀,就在空無邊處定裏邊來說這個空無邊處定不好,心裏面在厭煩它,呵斥它。這樣觀察,觀察,這裏面分成兩部分,一種就是非佛教徒,若是得了空無邊處定,想要學習識無邊處定的時候,就是呵贊就夠了,就是呵贊的方法。若是佛教徒加上了一部分的方法,就是觀察這個空無邊處定裏邊,他也有受想行識的,他沒有色法,但是有受想行識的。有受想行識,他觀察空無邊處定的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這個修行人,在定裏面觀察這個空無邊定的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這裏邊簡單的解釋,就是用這樣的譬喻來增強他的厭離心,加強這個禅師對于空無邊處定的厭離心,所以說他是如病、如廱、如瘡、如刺,這樣的意思。若是用佛法的道理來講,當然也有道理可講的,就是我們叁界內所有的人,所有的衆生,只要你沒有得阿羅漢果,你沒有證聖果,我們的色受想行識裏面都是不清淨的。當然我們在人間的人,雖然我們現在沒有得色界四禅,沒有得無色界四空定,但是我們的受想行識裏邊,可能有那樣的種子。因爲我們在佛法裏面講,是無始,時間是沒有開頭的,久遠久遠劫以來,我們可能是得過色界四禅,我們也可能得過無色界四空定的。所以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裏邊,有那樣的種子,所以我們若是修行,是很有希望能夠得到色界四禅、無色界四空定的。

  

  色界四禅的這些禅師也好,無色界四空定的這些修行人也好,他們的受想行識裏邊,也還有叁惡道的種子,他們也有,因爲他們無始劫來也是一樣的做了很多很多的惡事,還沒有受果報的,已經受了果報的是沒有作用了,也有沒有受果報的叁惡道的業力在裏邊。所以在那受想行識裏邊,空無邊處定的人入了禅定,感覺很好,但是那受想行識裏面有叁惡道的罪業在裏邊,所以說是如病、如癰、如瘡、如刺,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很清淨的東西。這樣子觀察這個空無邊處定的受想行識,這樣如病、如癰、如瘡、如刺,厭離心一強了,這個空無邊處定慢慢就失掉了,失掉了,他就一心的思惟這個識,思惟這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思惟這個明了性的識,他是無形無相的,但是有明了性,有過去的識,有未來的識,有現在的識,是無量無邊的,一心專誠的專精思惟,這樣子專精思惟,加上厭離空無邊處定的關系,時間久了,這空無邊處定就失掉了,就沒有了。

  

  丁叁、明證相

  

  失掉了,這個時候又是這麼一個中間的境界,繼續的修行,又能使令心靜下來,就是中間禅;再繼續精進的修行,識無邊處定就現出來了,識無邊處定現出來以後,比空無邊處定定力更高深,心裏面寂靜明了,安閑自在的。這就是識無邊處定的境界。

  

  丙叁、不用處定(分叁科) 丁一、釋名

  

  第叁段是不用處定。不用處定也分成叁段,第一是釋名。不用處定是怎麼講法呢?空無邊處定以空爲所緣,前面那個空處,已經把色法破壞了,有空的境界,空完了,又識的境界,現在把這些都去掉,不用,不思惟,唯思惟這個無所有,因此而得定,所以叫無所有處定,所以也叫做不用處定。這是釋名。

  

  丁二、明修行方法(分二科) 戊一、呵贊

  

  第二段明修行的方法,第一段也是呵贊。空無邊處定有個無邊,識無邊處定也有一個無邊。這個修行人,這個禅師現在不高興去緣念這個無量無邊的這種境界,因爲緣這個無量無邊太粗動,容易使令心散亂,所以又是不高興這個空,也不高興這個識,願意「心于所緣,舍諸所有,寂然而住」。也不依空,也不依識,心無所依,這是安穩處,他歡喜這樣子。這樣子一方面贊歎這個舍諸所有,這個是安穩處。心有所依,你依于空,或者依于識,都是不安穩的,那麼這叫做呵贊。

  

  戊二、觀行

  

  底下是觀行。就像剛才說,觀察識無邊處定裏邊,他裏面的受想行識也是如病、如癰、如瘡、如刺,唯思惟無所有,這就是觀行。

  

  丁叁、明證相

  

  這樣不斷的修行,也是,這個識無邊處定落謝了,謝滅了,謝滅了以後,繼續的修行,心又能夠寂靜住,寂靜住以後又繼續的精進的修行,這個無所有處定就出現了,心能離一切相,唯安住于無所有,寂然不動,那麼這就是無所有處定。這是第叁。

  

  丙四、非想非非想定(分叁科) 丁一、釋名

  

  第四段非想非非想定。這個非想非非想定,這在定的力量來說,在叁界裏邊,是最高深的定力。色界四禅,在前面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都沒有他的定力的高深,所以這是最後一個定。這一個也分成叁段,第一是釋名,第二修行方法,第叁明證相。第一個釋名。這個非想怎麼講呢?非想在字面上說就是沒有想;非非想,第二個非就是無的意思,又不是無想,不是想,又不是無想,字面上是這樣的意思。事實上是怎麼個意思呢?就是他沒有明利想,前一個說非想,就是他沒有明利想。這個心很明了,很銳利的,這樣的想沒有;那麼他非非想是什麼呢?就是沒有無想,沒有明利想,他有昧劣想,昧就是不大明,沒有那麼明,雖然有想,而想很軟弱,很劣弱的,他這個想很劣弱的,不明利,所以還是有想,不過這個想不是那麼強,就是這樣的意思。這是釋名。

  

  丁二、明修行方法(分二科) 戊一、呵贊

  

  第二是修行方法。修行方法還是呵贊,他對于無所有處定,他不高興,他有什麼不高興呢?他認爲這個無所有處定,心裏面什麼也沒有,這個時候這個境界,如癡、如醉、如暗的境界。他認爲這個無所有處的境界,就像人很愚癡似的,什麼也不懂;如醉,像人喝醉酒了似的;如暗,像人在黑暗的地方似的;還有一個如眠,像人睡著覺似的,沒有智慧。呵斥這個無所有處定是這樣子,他不如非非想定最爲殊勝、最爲寂靜、最爲安穩,贊歎非非想定好,那麼有這樣的欣厭,有歡喜心,有一個厭煩心。這是呵贊。

  

  戊二、觀行修習

  

  他正式修行也就是這樣思惟,思惟這個非想非非想是最殊勝的。我們剛才釋名,說他這個想不明利,說他是昧劣想,這是佛的意思,是我們的佛陀這樣批評他,但修非非想定的人不是這樣想法,他認爲非非想定是最殊勝、最好的,不是昧劣的意思。前面由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都是有明利想,而這個禅師認爲這個明利想是苦惱的事情,心裏面去想這個、想那個是苦惱的事,厭煩這個明利想,但是說是要完全沒有想,像一個木頭,像一個石頭也不對,所以他說:非想非非想是最好的。他心就這樣子思惟,思惟這個非明利想,也不是有想也不是無想,是最安穩、最自在的境界,他就是這樣子思惟。呵斥前面無所有處定的境界,這樣子久了,無所有處定也就退下來了。

  

  丁叁、明證相

  

  也有中間禅,繼續的修行久了,那麼非想非非想定就出現了,這個時候在非非想定的甚深的定裏邊,最安穩自在,超過了其余的一切定。這個地方在外道裏面說,認爲這就是到了究竟的地方,是一個涅槃的境界,就是沒有生死的境界,但是在佛法裏面說他這裏邊也還有受想行識。非非想定的這個人,他能夠破了色界四禅的色,又能夠遠離了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的境界,把這些的愛著心都除掉了,但是這個非想非非想他本身來說,那個地方是什麼呢?那個最微細的那個了知性,就是真實的神,那個真實的神是常住不壞的了,也就是說這就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了。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是《楞嚴經》上的話。外道修到非非想定的時候,那個非想非非想的明了性,那是真實的神,就是我,所執著的這個我,這個我是不壞的了,永久存在的,這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就是我。外道是這樣子,最高深的境界。

  

  我們修學色界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得…

《四禅八定(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