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它是什么意思呢?他是弃舍了空,以识为所缘境,不缘、不观察、不思惟、不忆念这个空了,舍掉这个空,而去忆念这个识,因识而入定,所以叫做识无边处定。
丁二、明修行方法(分二科) 戊一、呵赞
第二段是修行的方法,第一段也是呵赞,呵赞是呵什么?就是呵虚空,虚空有什么不对呢?人就是这样子,没得到就想要得到,得到以后,久了就厌烦,所以他得了空无边处定以后,他又不高兴这个空无边处定。这个空有什么不好?有两个地方有点问题,第一个空是无量无边的,这个禅师在禅定里面,去缘念这个无量无边的虚空,常这样缘念,他的心就容易散乱,就有可能破坏这个定,他有这个顾虑,恐怕这样常常的缘念、常常忆念空,会令心散乱,会失掉了空无边处定,有这个顾虑,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感觉这个色法,这个地水火风不是个好事,这个空无边处定距离色界定很近,感觉不安全,希望再远一点,所以他就不高兴这个空无边处定,再往前进一步,这样意思。就像人坐船过河,过了河以后,也不要这个船了,他是因为观察这个空而解脱了色法的,色法解脱了以后,空也不要了,这样意思。也譬喻,说是人在盗贼的地方居住不安全,心里不高兴,就要逃出去,逃得越远越好,是这个意思。所以他得了空无边处定,他还要再进一步,说这个空不好。
底下说赞,赞是赞什么呢?赞叹这个识是好。空是外边的事情,从外边的法上面得禅定,禅定不够安稳,识是内法,识无边处定这个识是内法,内法比较安全、安稳,所以应该缘念这个识去得定,不要这个空无边处定,这样意思。是赞叹、观察这个识,缘念这个识而得识无边处定是更为安稳的,赞是这样意思。
戊二、观破
第二是观破,观破这个空。得到了空无边处定,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得到的,也是经过了一番的长时期的修行才得到的,得到了以后,你说不要它,不是那么一句话就能够不要的,也要经过一番的修行的,你要有厌离它的心,然后要作观,就在空无边处定里边来说这个空无边处定不好,心里面在厌烦它,呵斥它。这样观察,观察,这里面分成两部分,一种就是非佛教徒,若是得了空无边处定,想要学习识无边处定的时候,就是呵赞就够了,就是呵赞的方法。若是佛教徒加上了一部分的方法,就是观察这个空无边处定里边,他也有受想行识的,他没有色法,但是有受想行识的。有受想行识,他观察空无边处定的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这个修行人,在定里面观察这个空无边定的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这里边简单的解释,就是用这样的譬喻来增强他的厌离心,加强这个禅师对于空无边处定的厌离心,所以说他是如病、如廱、如疮、如刺,这样的意思。若是用佛法的道理来讲,当然也有道理可讲的,就是我们三界内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只要你没有得阿罗汉果,你没有证圣果,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里面都是不清净的。当然我们在人间的人,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得色界四禅,没有得无色界四空定,但是我们的受想行识里边,可能有那样的种子。因为我们在佛法里面讲,是无始,时间是没有开头的,久远久远劫以来,我们可能是得过色界四禅,我们也可能得过无色界四空定的。所以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有那样的种子,所以我们若是修行,是很有希望能够得到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的。
色界四禅的这些禅师也好,无色界四空定的这些修行人也好,他们的受想行识里边,也还有三恶道的种子,他们也有,因为他们无始劫来也是一样的做了很多很多的恶事,还没有受果报的,已经受了果报的是没有作用了,也有没有受果报的三恶道的业力在里边。所以在那受想行识里边,空无边处定的人入了禅定,感觉很好,但是那受想行识里面有三恶道的罪业在里边,所以说是如病、如痈、如疮、如刺,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很清净的东西。这样子观察这个空无边处定的受想行识,这样如病、如痈、如疮、如刺,厌离心一强了,这个空无边处定慢慢就失掉了,失掉了,他就一心的思惟这个识,思惟这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思惟这个明了性的识,他是无形无相的,但是有明了性,有过去的识,有未来的识,有现在的识,是无量无边的,一心专诚的专精思惟,这样子专精思惟,加上厌离空无边处定的关系,时间久了,这空无边处定就失掉了,就没有了。
丁三、明证相
失掉了,这个时候又是这么一个中间的境界,继续的修行,又能使令心静下来,就是中间禅;再继续精进的修行,识无边处定就现出来了,识无边处定现出来以后,比空无边处定定力更高深,心里面寂静明了,安闲自在的。这就是识无边处定的境界。
丙三、不用处定(分三科) 丁一、释名
第三段是不用处定。不用处定也分成三段,第一是释名。不用处定是怎么讲法呢?空无边处定以空为所缘,前面那个空处,已经把色法破坏了,有空的境界,空完了,又识的境界,现在把这些都去掉,不用,不思惟,唯思惟这个无所有,因此而得定,所以叫无所有处定,所以也叫做不用处定。这是释名。
丁二、明修行方法(分二科) 戊一、呵赞
第二段明修行的方法,第一段也是呵赞。空无边处定有个无边,识无边处定也有一个无边。这个修行人,这个禅师现在不高兴去缘念这个无量无边的这种境界,因为缘这个无量无边太粗动,容易使令心散乱,所以又是不高兴这个空,也不高兴这个识,愿意「心于所缘,舍诸所有,寂然而住」。也不依空,也不依识,心无所依,这是安稳处,他欢喜这样子。这样子一方面赞叹这个舍诸所有,这个是安稳处。心有所依,你依于空,或者依于识,都是不安稳的,那么这叫做呵赞。
戊二、观行
底下是观行。就像刚才说,观察识无边处定里边,他里面的受想行识也是如病、如痈、如疮、如刺,唯思惟无所有,这就是观行。
丁三、明证相
这样不断的修行,也是,这个识无边处定落谢了,谢灭了,谢灭了以后,继续的修行,心又能够寂静住,寂静住以后又继续的精进的修行,这个无所有处定就出现了,心能离一切相,唯安住于无所有,寂然不动,那么这就是无所有处定。这是第三。
丙四、非想非非想定(分三科) 丁一、释名
第四段非想非非想定。这个非想非非想定,这在定的力量来说,在三界里边,是最高深的定力。色界四禅,在前面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都没有他的定力的高深,所以这是最后一个定。这一个也分成三段,第一是释名,第二修行方法,第三明证相。第一个释名。这个非想怎么讲呢?非想在字面上说就是没有想;非非想,第二个非就是无的意思,又不是无想,不是想,又不是无想,字面上是这样的意思。事实上是怎么个意思呢?就是他没有明利想,前一个说非想,就是他没有明利想。这个心很明了,很锐利的,这样的想没有;那么他非非想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无想,没有明利想,他有昧劣想,昧就是不大明,没有那么明,虽然有想,而想很软弱,很劣弱的,他这个想很劣弱的,不明利,所以还是有想,不过这个想不是那么强,就是这样的意思。这是释名。
丁二、明修行方法(分二科) 戊一、呵赞
第二是修行方法。修行方法还是呵赞,他对于无所有处定,他不高兴,他有什么不高兴呢?他认为这个无所有处定,心里面什么也没有,这个时候这个境界,如痴、如醉、如暗的境界。他认为这个无所有处的境界,就像人很愚痴似的,什么也不懂;如醉,像人喝醉酒了似的;如暗,像人在黑暗的地方似的;还有一个如眠,像人睡着觉似的,没有智慧。呵斥这个无所有处定是这样子,他不如非非想定最为殊胜、最为寂静、最为安稳,赞叹非非想定好,那么有这样的欣厌,有欢喜心,有一个厌烦心。这是呵赞。
戊二、观行修习
他正式修行也就是这样思惟,思惟这个非想非非想是最殊胜的。我们刚才释名,说他这个想不明利,说他是昧劣想,这是佛的意思,是我们的佛陀这样批评他,但修非非想定的人不是这样想法,他认为非非想定是最殊胜、最好的,不是昧劣的意思。前面由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都是有明利想,而这个禅师认为这个明利想是苦恼的事情,心里面去想这个、想那个是苦恼的事,厌烦这个明利想,但是说是要完全没有想,像一个木头,像一个石头也不对,所以他说:非想非非想是最好的。他心就这样子思惟,思惟这个非明利想,也不是有想也不是无想,是最安稳、最自在的境界,他就是这样子思惟。呵斥前面无所有处定的境界,这样子久了,无所有处定也就退下来了。
丁三、明证相
也有中间禅,继续的修行久了,那么非想非非想定就出现了,这个时候在非非想定的甚深的定里边,最安稳自在,超过了其余的一切定。这个地方在外道里面说,认为这就是到了究竟的地方,是一个涅槃的境界,就是没有生死的境界,但是在佛法里面说他这里边也还有受想行识。非非想定的这个人,他能够破了色界四禅的色,又能够远离了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的境界,把这些的爱着心都除掉了,但是这个非想非非想他本身来说,那个地方是什么呢?那个最微细的那个了知性,就是真实的神,那个真实的神是常住不坏的了,也就是说这就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了。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是《楞严经》上的话。外道修到非非想定的时候,那个非想非非想的明了性,那是真实的神,就是我,所执着的这个我,这个我是不坏的了,永久存在的,这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就是我。外道是这样子,最高深的境界。
我们修学色界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得…
《四禅八定(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